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一九七二年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说,蒋介石是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介石称我们《共匪》,我们称他们为《蒋匪》。彼此叫匪,互相对骂。其实我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比你们跟他作朋友的时间长得多。的确长得多,得要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为区别台湾国民党,亦可称大陆国民党,与当时的初创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合作。
《中国国民党》亦称《大陆国民党》和《黄埔军校》都是在苏联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的援助下建立的。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还在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完全依靠孙中山和陈独秀进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内骨干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在1927年蒋介石即《蒋匪大屠杀》背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廖仲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黄埔军校》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中国国民党》是由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 1912年,在苏联斯大林的苏联共产党顾问援助金钱和武器的帮助下,孙中山将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
1923年11月,孙中山在苏联斯大林的苏联共产党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决意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于1924年1月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真正地从组识上第一次实现了国共合作。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改组国民党和推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召开的。
按照中共三大的决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张国焘、李立三、瞿秋白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李大钊被孙中山指派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曾进入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层,担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代理宣传部长这样的要职。
孙中山主持开幕式并致开会词。谭平山任共产党党团书记,并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草案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包含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革命精神,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称之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代表们在是否容许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在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时,有代表提出在章程中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款,其目的是反对共产党员“跨党”,遭到了李大钊等代表的坚决反驳。
最后,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大会通过的宣言和章程,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由于孙中山的坚持,国民党右派在口头上对此不能不表示赞成,但并不愿意执行。是否真正执行大会的宣言,实际上成为后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核心问题。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接着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推选廖仲恺、谭平山、戴季陶为中央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党部。在中央党部各部门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工人部秘书冯菊坡,农民部秘书彭湃,组织部秘书杨匏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实行国共合作,既是国共两党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共同需要,也是两党各自发展的需要。
1925年10月5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会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以政府事繁,难于兼顾宣传部长职务为由,向会议提出调毛泽东代理宣传部长。对汪的这一提议,会上没有不同意见,于是便决定要求毛泽东尽快到宣传部主持工作。10月6日,《广州民国日报》公布了这一消息。10月7日,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就职,并主持召开宣传部第一次部务会议。
1926年1月1日至19日,毛泽东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毛泽东被指定为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五位成员之一,并为国民党中央起草了《中国国民党对全国及海外全体党员解释革命策略之通告》,严厉批评西山会议派的言论和行为。8日下午,毛泽东代表国民党中央在会上作《宣传报告》。18日,向大会宣读参加起草的《宣传报告决议案》。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26年1月22日至25日,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仍推举汪精卫任中央宣传部长,秘书为沈雁冰。2月5日,汪精卫提议毛泽东继续代理宣传部长,经第二次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又调进萧楚女、沈雁冰等一些共产党员。宣传部“人才济济,一时有人才内阁之称”。
《政治周报》,是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期间主编的一份重要刊物。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代理部长后,为反击国民党西山会议派、戴季陶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军阀、豪绅之流的反革命舆论的进攻,巩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认为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革命宣传阵地,因此极力主张创办《政治周报》,得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同意。就这样,经过积极筹备,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名义,于12月5日,创刊了《政治周报》,毛泽东兼任主编,并为该刊第1期撰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还以“润”为笔名发表了7篇杂文,揭露和抨击广东军阀、政客和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宣传。据沉雁冰回忆:《政治周报》共发行了14期,每期发行4万份,是当时发行量较大的刊物之一。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蒋介石向全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由新右派独揽国民党党权的《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的部长。此党务案被通过后,在国民党中央担任部长的共产党员全部被迫辞职。于是,毛泽东也被迫辞去了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一职。
毛泽东在国民党内的时候,比蒋介石的地位还高。也就是说,毛泽东在中国国民党里做到了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时候,蒋介石还连国民党的中央委员都不是。蒋介石虽然是黄埔军官学校的校长,可是在当时的国民党党中央机构里面,没有他的位置。
当时,毛泽东为何能担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代理宣传部长这样的要职呢?与四个人对他的赏识有关。
一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就以其卓越的表现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毛泽东曾撰写《体育之研究》一文,经杨昌济推荐,刊登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选出九名正式委员、五名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毛泽东还当选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实际上毛泽东这是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陈独秀对他委以重任,所以,这个秘书不同于一般的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井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
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共产党内被陈独秀提携到核心领导层,这样的政治地位自然让国民党不敢对他小瞧,为他随后在国共合作中进入国民党内部担任高职奠定了基础。
二是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多次发言,除就组织国民政府、出版及宣传、设立研究会等问题发表意见外,还针对国民党内的右派观点申明自己的主张。
国民党“一大”在是否通过“比例选举制为大会政纲之一”的议案时,发生激烈争论。所谓比例选举制,就是根据各政党在全国所得选票在选票总数中的比例,来分配其议员席位的名额。提出比例选举制的意图是保护当时在国民党内占少数的右派的地位,也颇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毛泽东发言反驳。多数代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从而否决了比例选举制的提案。
毛泽东在会上的表现,受到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赏识和注意。30日下午,选举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时,孙中山亲自拟了一个候选人名单,交付大会表决,其中就有毛泽东。
三是汪精卫。1925年3月孙病危,汪精卫代为起草遗嘱。孙中山病逝后,广东政府于1925年7月改组,汪精卫被举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国民党的头号人物。汪精卫对毛泽东的才华很赏识,他两次提议让毛泽东担任国民党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均获得国民党常委会的通过。
四是易培基。易培基,湖南省善化人,曾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与学生毛泽东过从甚密,被毛泽东尊为恩师。此后,易培基两次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过从甚密。正是他介绍毛泽东去北京“闯天下”的。
易培基是汪精卫的挚友。在汪精卫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易培基便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推荐给了汪精卫。最终,思维敏捷、文辞颇佳的毛泽东,不但被纳入中央执委名单,还被委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要职。
有趣的是,毛泽东在国民党内任职的80多年后,有关国民党中央当年欠毛泽东薪水的消息从台湾传来了。中新网2008年10月27日电: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证实,党内已解密的文档发现,党部确曾拖欠毛泽东月薪。泛黄的会计数据仅记载着:毛泽东、120块大洋。有关大洋的实际物价,按“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记载,当年北京大学教授月薪是80块大洋,上海书店店员月薪约6块大洋,白米一担约4块大洋,720块大洋十分可观。
对于欠薪的原因,该报道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国民党中央研议全面减薪,致使党工罢工抗议,上海党部隔年元旦虽核发薪水,但毛泽东已转往广州党部任职。由此欠下毛泽东半年薪水。
1927年时,孙中山己逝世。蒋介石即蒋匪在1927年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被称为“四一二大屠杀“,是中国国民党在上海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发动的镇压行动,导致数千人被杀害,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
蒋介石即蒋匪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进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了党派利益和阶级属性的矛盾。 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蒋介石的国民党在江浙大地主大资本家财团的支持下,蒋介石的实力也迅速增强,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蒋介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的介入妨碍了国民党对革命成果的控制。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即蒋匪在上海利用当地黑社会组织如青帮等流氓势力,对上海的共产党人、工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这次屠杀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如广州、南京等地,制造了一系列的反革命屠杀惨案,史称“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
这次大屠杀使得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革命群众进行清洗,也使国民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因而在蒋匪“四一二”大屠杀政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织工农红军武装开始了对蒋匪的武装斗争,并在农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
蒋匪“四一二”大屠杀以后,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革命进入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所以说,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蒋匪屠杀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大陆国民党最初的三个大佬,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都是亲日的。
这三个大佬亲日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孙中山是:藏日反清。孙中山以日本为据地,目的为进行反清。
汪精卫是:投日反共。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目的为反共产党。
蒋介石是:联日反共。蒋介石暗中联合日本,目的为反共产党。
而《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时就有:
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的《中国国民党》。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
而从一百多年的《中国国民党》来看,也有两个不同的《中国国民党》,人们往往只认为有一个百多年的《中国国民党》,其实不然,《中国国民党》分为《大陆国民党》从1911年到1949年,和《台湾国民党》从1950年至现在。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来说,是因为从《中国国民党》的创党领导人和执政的理念信仰所管割的地区大小不同,人员多少等都有很大的差距的。
就说《中华民国》,孙中山当《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只有几十天。
1927年之前的《中华民国》为袁大总统及其他军阀。
1927年之后才是蒋介石,不过开始也是自封的,之后才被封。所以台湾的国民党右派们口中的《中华民国》不知是说《谁》的?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1937年国共第二次实现合作,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后,抗日战争结束,也是抗战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重新挑起了内战。以重庆谈判为假象,实际在集800万国军的军队大举向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进攻,剿杀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人民战争》的形式赶走了蒋匪。
1949年7月16日,为挽救败局,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成立“非常委员会”,由蒋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大陆迁往台北,现为中国台湾地区政党。该称《台湾国民党》。
《台湾国民党》创党人是蒋介石。之后是蒋介石大儿子蒋经国。之后是李登辉。按在台湾地区执政为主,之后就是马英九。其余都不在执政的地位。《台湾国民党》的大佬们都是不是亲日的?除李登辉公开亲日外,其余不作评论。
而大陆国民党的大佬们都是亲日的?逐一细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大陆国民党的三个大佬都是亲日的: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
孙中山对日本还是有感情的。但在日本入侵中国时,孙中山己逝世。
汪精卫卖国求荣,成了日本的傀儡,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尽人皆知,人人喊打的史比秦桧式的人物。
汪精卫与蒋介石争斗: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7月2日,汪精卫在10万广州军民参加的国民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庄重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汪精卫于1927年2月下旬离开法国,乘火车经苏联归国。在汪精卫途径莫斯科时,斯大林专门接见了这位国民党左派领袖。4月归国,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一度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进行争权斗争。4月5日,汪陈两人一起联名发表了一份《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8日,南京的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邀请国民党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自己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公开分裂成“汉”,“宁”两个政府。
“九·一八”事变之后,汪找到了与蒋合作的机会。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长履新之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肇事挑衅,给汪精卫一个下马威。
1939年5月,汪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回国后于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
蒋介石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蒋介石纲要是:“事实上承认满洲国;缔结日华防共协定;停止反日;停止特殊贸易、自由飞行。”
蒋介石的亲日还要从他的留学经历说起,蒋介石的一生一共三次留日,分别是在1905年18岁的蒋介石自费留日,想学军事可惜当时日本和清政府签订的协定是只有经过清政府陆军军部报送的学生才可以学习军事,作罢!无奈蒋介石只能去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习日语,期间因为妹妹出嫁而回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月时间,但却让蒋介石对日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次是1906年蒋介石考取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后被保送到了日本军校学习炮兵,学了三年后还被分配到日本野炮团实习。
第三次是1912年因蒋介石领导刺杀了光复会主要领导人陶成章,不得已以深造的名义三赴日本。
三次的留日经历让蒋介石有了自带亲日光环。
再一点就是从1926年蒋介石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开始北伐,本应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他却做了一件让日寇更加肆无忌惮侵华的恶劣开端,事件的起因便是“济南惨案”,让日寇占领了济南这座大城市。第二次北伐期间日寇担心中国的统一会阻碍其侵略中国的步伐,所以在1928年5月3日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强行侵占济南,并且杀害了中国官民达到1万人以上,而作为总司令的蒋介石却下令北伐军撤出济南,这是何等的丧权辱国,这宗罪放到蒋介石的头上一点也不为过!
1927年蒋介石以私人身份访问了日本,期间做了一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为了获得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蒋介石公然表达了中日亲善,并且和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签订了日蒋密约,首先就是承认并维护日本在满洲的既得权益,第二点就是蒋介石坚决反共立场,第三点日本坚定支持蒋介石政府并提供4000万日元的借款。
蒋介石和日本达成了默契,就为日寇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为什么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做了最好的诠释,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蒋介石出卖了整个的东北三省,中国的大好河山就此让日寇糟蹋了十几年的时间。
如果以上的理由还不够充分,那抗战时期的消极抗日,抗日胜利后去日不彻底,为了对付共产党军队竟然聘请了罪大恶极的冈村宁次充当军事顾问,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蒋介石是真正的亲日派,最大的亲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