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就是最成功的人民战争
如今走资派特色政府也喊:要打人民战争。如今真打起仗来有多少人民自愿参加?为保卫走资派地主资本家吗?
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在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性战争。解放战争始于1946年6月因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的八百万国军对延安等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消灭了蒋介石国民党国军中的主力,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至1950年6月全国性的大规模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内战的开始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于1946年6月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向所有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标志着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战争的开始。
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反共反人民内战,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
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皆兵的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蒋介石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大规模作战结束,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这是成功实践全民皆兵的是解放战争将敌人赶出大陆土地外,真正取得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
抗战胜利后,久经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园。但以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人民意志,坚持独裁、内战、卖国方针,企图在全国范围内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了制造和平假象,赢得部署内战的时间,于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方面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企图在谈判的掩护下全力进行内战准备的策略。同时调兵遣将,控制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美国政府对于蒋介石的战争政策,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给予全面支持。
中共中央于1945年8月25日发表《对目前时局宣言》,指明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人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重庆谈判前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借口接受日伪军投降,陆续调集80万人以上的军队,在日伪军接应下,以打通津浦(天津—浦口)、平汉(今北京一汉口)、同蒲(大同一风陵渡)、平绥(今北京一包头)4条铁路线为重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停战令下达后,国民党军一面蚕食、侵犯关内各解放区,一面以重兵进攻刚建立的东北解放区。
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于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接着又将战火扩大到其他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部队改称人民解放军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实施积极防御,依托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敌(1946年6月—1947年6月)。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1946年7月20日发出。指示共六条:
一、指出国民党蒋介石破坏国共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在东北、华北、华东大举进攻解放区,认为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二、分析指出我们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原因: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三、提出了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和应该采取的策略。
四、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五、提出必须作持久打算。
六、号召全党和全解放区军民,团结一致,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
战争之初,国民党方面不论在军事力量还是在经济力量上,较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都占有绝对优势。国民党军正规军有陆军86个整编师(或未整编的军)、248个旅(或未整编的师),共约200万人,特种兵、海空军、后方机关和学校等约156万人,非正规军74万人,总兵力43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4:1。
国民党军接收了100万投降日军的装备,并获得美国政府的大量军事援助,包括100多艘舰艇、900多架飞机和大批枪支、火炮、弹药、坦克、汽车。美国还提供海、空运输力量,输送50多万国民党军到内战前线。人民解放军的装备,主要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量迫击炮、山炮,没有外国军事援助。
国民党统治着73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39亿多人口,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6%和全国人口的71%,并控制了全国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几乎全部工业,包括相当规模的军事工业。
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有230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36亿,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基本上没有工业,军工生产能力极为薄弱,只能自制步枪、手榴弹和少量机枪、迫击炮以及枪弹、炸药,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优势,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使用其全部正规陆军的80%,即193个旅约160万人的兵力,配以大量的地方部队和航空兵、炮兵、坦克兵,按照先关内后关外的战略步骤,企图用3至6个月的时间,占领各解放区,消灭人民解放军,摧垮共产党。
中共中央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各种因素,于7月20日向全党全军发出关于《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破坏政协决议,在东北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后,现在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将来亦有可能再向东北进攻。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又:“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中共中央在总结了战争初期的作战经验后,还为人民解放军规定了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作战原则,并明确提出“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约地使用我们的人力、物力资源”,“一切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民兼顾”等指导思想。
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规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展开于各个战场,还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战争的头8个月,即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在战略上实行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创造战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集中兵力;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逐步扩大战役规模,分批歼敌,以求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状况,为尔后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创造条件。运用这一战法,进行较大的战役战斗共160余次,歼灭国民党军71万余人。主要的作战有:中原军区部队的突围和开创鄂豫陕、鄂西北游击根据地;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1947年1月由华中、山东两野战军合并组成)的苏中战役、朝阳集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等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出击陇海路战役、定陶战役、同蒲路南段战役等战役;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的晋北战役、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的新开岭战役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还在国民党军侵占的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并歼灭部分国民党军,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
国民党军由于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加之占领地区扩大,所需守备兵力相应增多,其兵力不足的弱点进一步暴露,因而从1947年3月起,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取重点进攻的方针。集中94个旅约70万人的兵力,分别进攻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在其他战场上改取守势,企图首先占领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尤其是一举消灭设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然后再转用兵力于其他战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以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的部队继续实行防御作战,诱敌深入,力求牵制和逐批歼灭敌军主力;以东北、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解放区的部队视机转入战略性反攻,收复失地,歼灭敌军。同时将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在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到晋察冀解放区,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另以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到晋西北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继续积极求歼当面敌军。分别举行了东北夏季攻势、豫北攻势、晋南攻势及正太战役等战役,收复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镇,有力地支援了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作战,并为尔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至1947年6月,在一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毙俘其旅(将)级以上高级军官202名,给予国民党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并不断壮大了自己,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度时,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下降到373万人。正规军虽仍保持248个旅的番号,但其中有近半数是被歼后重建或是受歼灭性打击后重新整补起来的,总人数已由200万下降到150万。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虽由战争初期的193个旅增加到227个旅,占旅总数的92%,但其中能作战略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长江以南的大后方及新疆等地兵力尤其薄弱,只有21个旅。由于整师、整旅被歼,大批高级将领被俘,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失败主义和厌战情绪增长。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00万人,同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已由1:3.4缩小为1:1.9。尤其重要的是,人民解放军以缴获的武器装备自己,建立了两个以炮兵为主的特种兵纵队和若干个炮兵旅、团,以及相当规模的工兵部队,加强了突击力量。
国民党统治集团随着其军事形势的日益恶化,在经济上、政治上也陷入了困境。其统治区捐税繁重,物价飞涨,经济破产,百业凋零。各阶层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暴政,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已深陷于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和统治区人民斗争这两条战线的夹击之中。这时,解放区军民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解放区大部地区遭受战火蹂躏,人力、物力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中共中央依据对战局的全面分析,决定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抓住国民党军主力深陷解放区腹地的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以一部分部队在广大地方武装配合下“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中共中央还强调指出:人民解放军主力进入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
1947年下半年,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人民解放军以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重点,逐步转入战略进攻。至1948年春,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地区的围攻,歼灭其大量有生力量,并开辟了江汉、桐柏两块新根据地,使拥有3000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得以巩固。
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出击外线,挺进中原,与内线各解放区部队密切配合,构成了向国民党军实行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迫使国民党军在战略上转为守势,使战争达到一个转折点。在这一新形势下,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统一了全军的作战指导思想。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开展新的强大攻势。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与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进行了洛阳战役、宛西战役、宛东战役、豫东战役、襄樊战役等战役,特别是豫东战役,一举攻克河南省省会开封,连同在雎杞地区的作战共歼国民党军9万余人,进一步巩固了中原解放区。
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毙俘其旅(将)级以上军官174名,收复和解放拥有3700万人口的15.5万平方千米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9月—1949年12月)。当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度时,全国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战争双方除兵力和装备对比国民党军还稍占优势外,其他各方面都已大为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在两年中被歼260多万人,经补充后总兵力虽仍有365万人,正规军旅的番号增至285个,人数为198万,但新组建的和被歼后重建的师、旅占大多数,士气更加低落,战斗力严重下降。在285个旅中,直接用于同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为249个旅约174万人,这些部队分别配置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大战场的少数战略要点及其周围,难于实行战略性机动。广大后方只配置了36个旅。随着军事形势的恶化,国民党民心失尽,内部矛盾加剧,恶性通货膨胀,工商业纷纷倒闭,政治、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人民解放军在两年作战中贯彻边打边建方针,总兵力已达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与国民党军对比为1:1.3。人民解放军炮兵已有35个团,装备了山炮、野炮等重炮1100余门。工兵也有了发展,并建立了少量坦克部队。经过两年战争锻炼,部队不但有了丰富的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而且积累了城市攻坚战的经验。经过1947年冬到1948年春的新式整军运动,全军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大为提高。中国共产党还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即长江以南的苏南、皖南和浙、闽、粤、桂、黔、滇等省区内建立了5万余人的游击武装。解放区面积已扩展到235万平方千米,并拥有县以上城市579座,人口已达1.68亿,分别占全国面积、城市、人口总数的24.5%、29%和35.3%。解放区支援战争的人力、物力有所增长。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广大中间阶层迅速觉醒,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愈益高涨。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日益有利的战争形势和两年战争的经验,提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从1946年7月算起的5年左右时间内歼灭国民党正规军500个旅(师),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制定了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主力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求歼更多国民党军的基本计划。根据会议精神,中央军委确定了战争第三年的作战计划,准备歼灭国民党军115个旅(师),攻占一批大中城市。
1948年9月16日,已于8月会师于兖州、曲阜地区的华东野战军内、外线兵团采取攻济打援部署,发起济南战役,激战至24日攻克该城,全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内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2万余人起义),夺取了孤悬在山东省境内有坚固设防的战略要地,使华东和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到1948年秋,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10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人,地方军30余万人,总兵力超过东北国民党军将近一倍。东北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已分别占东北总面积和总人口的97%和86%,人力物力资源雄厚,已具备同国民党军进行决战的条件。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的多次指示,于9月12日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首先以主力出击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连克数城。接着围攻锦州,全歼守军约10万人。长春守军1个军起义、1个军投诚,该城宣告解放。随后,当由沈阳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西进兵团”进到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时,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自锦州北上,全歼该敌(参见词条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11月2日乘胜解放沈阳、营口,歼灭卫立煌集团余部,结束了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东北全境随即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这个战役连同在此之前其他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国民党军在1948年7至10月的短短4个月内丧失100万人。这样,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包括可能补充的30万人在内已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增加到300万人以上。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超过国民党军的新转折。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中心南京直接处在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
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天津解放后,北平守军已深陷重围之中。经过谈判,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的条件,命令所属部队25万人开出城外,听候改编。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省西部、山西省太原和河南省新乡、安阳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广大地区。
另外,西北野战军于1948年8至11月先后进行了澄郃战役、荔北战役和西北1948年冬季战役,歼灭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6万余人。华北军区第1兵团于10月5日发起太原战役,肃清了太原外守军,包围了太原城,于12月上旬奉命转入围城休整。
自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20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精锐集团丧失殆尽,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面临绝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只剩下204万人,其中正规军115万人,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线。人民解放军已增加到400万人,其中野战军218万人,兵力占绝对优势。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两个决定进行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4个野战军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每个野战军辖2至4个兵团,每个兵团辖3至4个军。全军组成17个兵团(内1个铁道兵团)共58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3个兵团及铁道兵团直属中央军委。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决定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国民党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同时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向全国进军的一切准备,以便在谈判破裂时继续使用战斗方式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进行谈判,至15日,双方协商拟就《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政府仍拒绝签字,谈判宣告破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按照这个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
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江西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南京国民政府对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
人民群众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淮海战役”。
在凛冽彻骨的寒风中,人民解放军频频向敌人阵地喊话:“国民党军兄弟们,过来吧!解放军宽待俘虏!大米饭、白馒头尽你们吃饱!”
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随军、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为参战部队的9倍,出动了大小推车88.1万余辆,向前线共运送约9.6亿斤粮食、1460万斤弹药和大量其他军需物资,转运伤员11万人,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支援到那里,人民群众都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革命的《人民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如淮海战役等许多胜利的重要保障。就说在淮海战役中,前线参战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仅每天消耗的粮食、马料就有500多万斤。这些粮食从哪里来?大量物资如何运到前线?淮海战役前,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表现出极高的革命热情。
人民群众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淮海战役”等极具感召力的口号。在各支前领导机构的组织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后方群众日夜不停地筹集粮草,碾米磨面,加工军粮,赶做军鞋、军衣,还有大量的后备兵团,随时准备转入主力部队。
自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在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20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精锐集团丧失殆尽,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面临绝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只剩下204万人,其中正规军115万人,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线。人民解放军已增加到400万人,其中野战军218万人,兵力占绝对优势。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两个决定进行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4个野战军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彭德怀任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每个野战军辖2至4个兵团,每个兵团辖3至4个军。全军组成17个兵团(内1个铁道兵团)共58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3个兵团及铁道兵团直属中央军委。
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决定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国民党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同时要求人民解放军做好向全国进军的一切准备,以便在谈判破裂时继续使用战斗方式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1日,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进行谈判,至15日,双方协商拟就《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政府仍拒绝签字,谈判宣告破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按照这个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
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江西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南京国民政府对全中国的统治宣告终结。
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在郎溪、广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并前出到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沿线,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7日解放武汉三镇(参见词条汉浔间渡江战役)。在此期间,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所部2万人起义。5月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参见词条上海战役)。6月2日解放崇明岛。
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在战役中,停泊长江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北岸人民解放军集结地域。人民解放军予以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对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斥责帝国主义的干涉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走。
平津战役后,华北地区尚有两股较大的国民党军:一为固守太原的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10万余人;一为位于归绥、包头的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所部约6万人。太原守军拒绝和平改编。中央军委决定增调第19、第20兵团及第四野战军1个炮兵师到太原前线,会同围困太原城的第18兵团夺取太原。4月20日,向太原发起总攻,至24日全歼守军。绥远的董其武,经华北人民政府与其谈判和傅作义劝说,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在做好部属工作后于9月19日率部起义。至此,华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规模巨大,地域广阔,参战兵力众多,地理环境复杂,作战方式多样多变,战役进程转换迅速,后勤保障任务艰巨而繁重。毛泽东对此极其重视,早在1948年9月28日的电报中就指出:“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须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为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央军委派后勤部长杨立三协助华野和中野相关部门开展后勤支前工作,不仅各中央局成立了总的支前领导机构,而且各级都成立了相应的支前组织:专区成立了支前支队,县成立了支前大队,区成立了支前中队,乡成立了支前分队,村成立了支前小队,这为后勤支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为战前做好后勤保障准备工作,各支前组织鲜明提出了“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相关部门迅速布置了以战场为中心的运输供应网,设立了许多粮站、兵站、民工站,大力抢修公路、桥梁、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对筹集军粮、储备弹药、民力调集、物资运输、战场救护和伤员后送等后勤工作作了详细周密的部署,对大兵团集中一个战场及与友邻部队并肩作战会遇到的各部队不同供给关系、供给标准的物资补给等后勤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战役前夕,仅华东地区就动员了随军民工及二线民工60余万人,建立了六纵三横共9条民运线,抢运了1.8亿斤粮食到战场附近,完成了全部冬衣及50万双鞋子等供应任务,为战役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进行革命战争,是人民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在淮海战役中,前线参战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仅每天消耗的粮食、马料就有500多万斤。这些粮食从哪里来?大量物资如何运到前线?淮海战役前,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表现出极高的革命热情。
人民群众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送什么”,“倾家荡产也要支援淮海战役”等极具感召力的口号。在各支前领导机构的组织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以赴支援人民子弟兵。后方群众日夜不停地筹集粮草,碾米磨面,加工军粮,赶做军鞋、军衣,还有大量的后备兵团,随时准备转入主力部队。
运输线上,人如潮涌,川流不息,吱吱呀呀的小推车,一个追着一个向囤粮点、兵站和战场飞驰。“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带领小车队风餐露宿、昼夜兼程,跑遍了几乎整个战场。他随身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每到一地便把地名用针刻在上面,竹竿上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总行程长达5000余里。
“特等支前功臣”朱正章腿生冻疮、疼痛难忍,仍咬紧牙关、拄着木棍坚持转运伤员8趟,往返300余公里。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随军、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为参战部队的9倍,出动了大小推车88.1万余辆,向前线共运送约9.6亿斤粮食、1460万斤弹药和大量其他军需物资,转运伤员11万人,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后方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不仅在物质上使前线部队得到充分的供给,而且在精神上也激发了广大指战员英勇杀敌的革命斗志。
在战役第一阶段后期,随着战役的胜利进行,国民党军大量败逃,人民解放军实施追击作战,行军速度大大加快,囤粮点、兵站和医院常常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运输线大大拉长,随军运送物资的民工、车辆和挑子很难追上急行军的部队,这就造成了前后脱节的现象。这一时期后勤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后方的衣服、弹药、粮食等各种物资一时运不上去,前方的伤员又不能及时转运下来,后方各种物资堆积如山,前方却缺衣、缺弹、缺粮,有的部队甚至在短期内一天只能吃到一两顿菜稀饭。
针对当时的战场形势和任务,人民解放军紧急调整后勤部署,积极创新拓展保障方式:迅速增设多处粮站、兵站和转运站,加速向战区运送战役储备粮,要求各粮站必须囤积部队5天所需要的粮食。由地方支前机关派出人员在战区附近积极组织现地筹措,以保障部队急需,缓解燃眉之急。
许多群众主动将粮食拿出来,有的说:“解放军流血牺牲为着我们,我们献点粮食算得了啥!”采取分段运送和直接运送相结合的办法,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粮食迅速抢运到一线部队。
当时负责紧急赶运11万斤白面的莒南县运输团,从山东到江苏、安徽千里跋涉,自带的口粮全部吃光了,可还是没有追上部队,但他们没有动用车上的一撮面粉,忍着饥饿坚持追赶,直至最终完成任务。
赶修了公路、桥梁,组织了运河水路运输和汽车陆路运输,在广大山岭、平原和河道水网地区新开辟了多条运输线。徐州解放后,抢修了由济南到徐州的铁路线,大批粮食、弹药、物资通过铁路直接运往前线,运输的紧张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要弹有弹、要粮有粮,做好瓦解敌军工作。
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由于战线迅速西移、战局不断扩大,前后方距离拉远、运输线拉长,参战兵力和支前力量多元集中,再加上天降大雪、气候恶劣,后勤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华东、中原、华北三区在徐州召开联合支前会议,协商联合支前具体方案,讨论粮食、民工、交通和货币币值统一等四大问题,明确部队元旦、春节供应等要求,各地区支前工作更加协调统一、步调一致。第三阶段初期,为麻痹并稳住傅作义集团,配合进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一线部队奉命在两个星期内暂停对杜聿明集团的军事进攻,主要对包围的敌人开展瓦解敌军的政治攻势。
经过细致周密的工作,人民解放军一线阵地要弹有弹、要粮有粮,每名指战员还收到一份经中央批准慰劳的年礼:一斤猪肉、五盒香烟,同时收到后方人民送来的装有军鞋、花生、红枣、慰问信等的慰问袋,可谓物资充裕、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此时,淮海大地连降大雪,严寒和饥饿使近在咫尺的国民党陷入混乱和绝望之中,一切可以吃的、烧的东西全部吃光了、烧光了,敌人内部经常会为抢夺一块大饼而发生火并,被冻死、饿死、打死的厄运时刻威胁着他们,可谓弹尽粮绝、山穷水尽、士气颓废。在凛冽彻骨的寒风中,人民解放军频频向敌人阵地喊话:“国民党军兄弟们,过来吧!解放军宽待俘虏!大米饭、白馒头尽你们吃饱!”就这样,我们的大米饭、白馒头也成了打击敌人的武器,伴随着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深深渗透到敌人的内心。成批饥寒交迫的国民党兵纷纷弃暗投明,奔向我军阵地,在前后20天内,主动投诚者多达1.4万余人,足有两个师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