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蒋介石其贼罄竹难书的十大罪状

(2025-09-21 07:48:57) 下一个

蒋介石其贼罄竹难书的十大罪状









《转载》:辛无庸:蒋介石的十大罪状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曾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其统治时期的种种行径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沉重灾难,以下将详细阐述其罄竹难书的十大罪状。

一、卖蒙求荣,外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权便对其实施了有效的管辖,此后历经明清,外蒙古始终处于中国版图之内。然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蒋介石为了一己之私,妄图获取外部势力的支持,不惜牺牲国家的领土主权。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其中涉及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地位问题,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苏联以此为要挟,对蒋介石政府施压。蒋介石为了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国共斗争中的所谓“中立”,竟然屈服于苏联的压力。1946年1月5日,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

这一卖国行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外蒙古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分离,使得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无数外蒙古同胞从此被迫与祖国分离,骨肉离散。这不仅是中国领土主权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外蒙古的分离,还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国北方边境的战略防御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二、弃梁失地,唐努乌梁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广袤的森林、丰富的矿产以及肥沃的土地,同时,它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战略缓冲区。

然而,面对外部势力对唐努乌梁海的觊觎,蒋介石政府却表现出了令人不齿的软弱无能。早在沙俄时期,沙俄就对唐努乌梁海地区垂涎三尺,并不断进行渗透和侵略。十月革命后,苏俄曾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承认唐努乌梁海是中国领土。但后来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又对该地区采取了实际控制的行动。

蒋介石政府在面对苏联对唐努乌梁海的吞并行为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捍卫主权措施,反而默认了这一事实。这种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漠视,是对国家主权的公然践踏。唐努乌梁海的失去,让中国失去了一块重要的战略缓冲区,使得中国西北边境直接暴露在外部势力的威胁之下,国家安全面临巨大挑战。这一地区的丢失,也让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失去了丰富的资源储备,对中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琉球弃守,琉球群岛,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起,琉球便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向中国朝贡,双方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琉球使用中国年号,学习中国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二战结束后,国际秩序面临重建。按照历史和法理,琉球群岛理应回归中国。然而,蒋介石政府却未能积极争取琉球回归中国。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量,私自托管琉球群岛,并在琉球建立军事基地。蒋介石政府对美国的这一行为坐视不管,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琉球群岛的丢失,使得中国失去了在东海的重要战略屏障。琉球群岛位于中国东海前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可以作为中国海军前出太平洋的重要跳板,同时也对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作为,琉球群岛与祖国分离,中国在东海的权益和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在东海的军事战略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维护面临诸多困难。

四、决堤害民,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日军一路南下,形势严峻。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蒋介石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

1938年6月9日,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黄河水汹涌而出,形成了一片巨大的黄泛区。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推进速度,使日军进攻武汉的计划被迫推迟,但却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

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所到之处,无数村庄瞬间被淹没,大片农田被冲毁。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决堤导致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被洪水淹没,受灾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1250万,因灾死亡人数达89万之多。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被迫踏上逃亡之路,缺衣少食,瘟疫横行。粮食绝收,饿殍遍野,景象惨不忍睹。

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蒋介石为了达到自己所谓的军事目的,不惜以数百万百姓的生命和家园为代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其反动统治的本质,也让中国人民对其统治的黑暗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次决堤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使这些地区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

五、分裂祖国,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结束多年的战乱,重建家园。然而,蒋介石却妄图凭借美国的支持,划江而治,分裂中国。

蒋介石顽固地坚持其反动统治,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继续发动内战,妄图保住其摇摇欲坠的政权。他企图通过军事抵抗,将中国一分为二,维持其在江南地区的统治。这种行径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剧了国内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蒋介石的这一分裂图谋,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私利和对权力的贪恋,他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将中国人民再次推向了战争的深渊。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严重背叛,使得中国在走向和平统一的道路上又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无数家庭因此破碎,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他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也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六、横征暴敛,在蒋介石统治时期,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集团,通过各种手段疯狂地掠夺民脂民膏,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他们首先通过苛捐杂税来搜刮民财。在国民党统治区,各种名目的税种层出不穷,如田赋、盐税、营业税、印花税等等,老百姓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农民不仅要缴纳高额的田赋,还要承担各种附加税,生活负担极重。城市工商业者也在繁重的税收下艰难生存,许多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倒闭。

同时,四大家族还通过通货膨胀来掠夺财富。他们大量发行纸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普通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而四大家族却趁机大发横财。例如,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法币和金圆券如同废纸,百姓辛苦积攒的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此外,官僚资本还通过垄断金融、商业等领域来获取暴利。他们控制着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手段操纵市场,挤压民族工商业的生存空间。在商业领域,他们凭借政治权力,垄断重要物资的贸易,哄抬物价,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这种横征暴敛的行为,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温饱线上,而四大家族却富可敌国。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农村经济陷入破产边缘,整个国家的经济面临崩溃的危机。

七、盗运国宝,在败退台湾前夕,蒋介石为了给自己的反动统治保留所谓的“文化资本”,下令将大量珍贵文物运往台湾。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和智慧结晶。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到南京博物院,无数珍贵的文物被精心挑选、装箱,然后运往台湾。其中包括大量的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著名的毛公鼎,这是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还有《快雪时晴帖》,这是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二十八骊珠”,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这些文物的流失,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迫离开故土,给中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些文物的被盗运,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它们本应在中国的土地上,供后人瞻仰和研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然而,由于蒋介石的这一行为,许多文物长期与祖国大陆分离,给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严重破坏。

八、残害贤才,蒋介石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具有进步思想和反抗精神的人才进行残酷屠杀,无论是在文化、教育还是革命领域,众多杰出人才都成为他的迫害对象。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无数有识之士倒在血泊之中。例如,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他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四一二”政变中被杀害,年仅26岁。

在文化教育领域,蒋介石也对进步知识分子进行迫害。许多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文化人士,因为发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言论,而遭到特务的监视、恐吓甚至暗杀。如著名作家李公朴、闻一多,他们积极呼吁民主,反对内战,却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这些人才本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牺牲使中国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遭受了巨大挫折。蒋介石的这种残害贤才的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中国的文化、教育和革命事业都受到了沉重打击,也让中国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人才资源。

九、独裁专政,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政治上,他打着“以党治国”的旗号,把国民党变成了独裁的工具。他排斥异己,打压其他政治势力,妄图实现国民党一党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设立了中统、军统等特务组织,这些特务组织遍布全国,对民主人士、进步群众进行监视、迫害。同时,他还制定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民众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人民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

在军事上,蒋介石建立了独裁的军事体制,自掌最高军权。他大肆扩充军队,将军队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为了维持统治,他不惜发动内战,不顾人民的死活,使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他任人唯亲,在军队中安插亲信,导致军队内部腐败严重,战斗力低下。

在经济层面,蒋介石纵容四大家族敛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四大家族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挤压,使得民族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广大百姓在官僚资本的剥削下,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在文化教育领域,蒋介石实行思想控制,打压进步思想和文化。他强制学校教育灌输其独裁理念,限制学生的思想自由,对传播进步思想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迫害。许多进步的文化作品被禁止发行,文化界一片沉闷,严重阻碍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十、恋权误国,蒋介石看似身居高位,实则资质平庸却极度贪恋权位。在军事指挥上,蒋介石的能力不足暴露无遗。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推进“堡垒主义”战术,对红军进行残酷的围剿。他不听取正确的军事建议,一意孤行,导致红军在此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挫折,被迫进行长征。这一决策不仅使红军损失惨重,也让中国革命事业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充分显示了他军事指挥能力的欠缺。

在政治决策层面,蒋介石同样表现出了短视和无能。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他为了换取一时的外部支持,不惜出卖外蒙古、唐努乌梁海等地的主权,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他在处理国内政治问题时,也常常采取错误的策略,导致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在用人方面,蒋介石任人唯亲,只信任自己的亲信和家族势力。在政府和军队中,庸才充斥,真正有能力的人却难以施展才华。这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军队的战斗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然而,蒋介石却对权力极度贪恋,他通过特务统治、一党专政等手段牢牢把控政权,打压异己。哪怕自身能力难以支撑国家的发展,他也绝不放弃手中的权力。这种恋权误国的行为,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无数人民因此受苦受难。

蒋介石的这十大罪状,桩桩件件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历史的审判和中国人民的唾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蒋介石信赖国联实如同一张废纸







提示:如同现如今中国大陆走资派特色党政府讲了四十多年的一句话:“台湾是属于中国“。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一直要求全世界各国承认“台湾是属于中国“的。而到今天为止,台湾是属于中国吗?

当年,在抗日战争之初,国民党的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九一八》后的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发表讲演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2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军民书》,声明要求:“现在政府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避免冲突。”

尔后的事实证明,国联的决议如同一张废纸,日本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反而不断扩大侵略规模。《国联的决议如同一张废纸》

1931年10月上旬,关东军派飞机轰炸锦州。10月下旬,日军又向黑龙江省发起进攻,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高潮的影响下,先后于11月上、中旬,在嫩江桥、昂昂溪及三间房等地,给进犯之日军予沉重打击。日军先后参战人数计5900余人,死伤1181人(其中战死将校军官5人、准士官以下53人,伤将校7人、准士官以下120人,冻伤996人),死伤人数占其参战人数的20%。黑龙江省中国军队参战人数约11800人,伤亡约1100人(其中战死约600人,伤500人)。马占山部抵抗关东军的进攻及取得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日“不抵抗”和完全依赖国联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它接受美国的授意,企图在锦州建立所谓“中立区”,来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从九一八事变到11月,日军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已经相当顺利地侵占了东北三省的大部地区。因而,日军又随即向辽西锦州进犯。11月25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电令驻日内瓦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希望日本军队不要继续进攻,并由美英法意等国派军队驻扎,而由中国军队退入山海关内为交换条件的建议。这个妥协投降的“建议”计划,无疑是变相、自动地出卖中国东北,承认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因而,它一出笼立即遭到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的一致强烈反对,最后在全国人民的愤怒指责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建立锦州“中立区”的计划被迫于12月4日取消。

然而,由于日本更加看清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屈辱无能,侵略野心也越来越大。12月22日,关东军发表了所谓“讨伐辽西一带土匪”的声明之后,便开始了向辽西的进攻。此时驻辽西锦州一带的东北军,按照蒋介石的电令,早已全部撤至山海关内,锦州一带只留下维持治安的三个地方公安骑兵总队,就这三个骑兵总队,也可以“如遭攻击不能抵御时,可退入关内。”因此,日军对辽西的进攻,又基本上没有遭到什么抵抗。日军于1932年1月2日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军在东北的最后据点锦州,国民党东北军则全部撤退到了关内。

历史证明,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只有用反侵略战争的军事手段予以反击,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用外交途径和运用舆论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争取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这是应该的,也只是次要的一个方面,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把外交手段当作唯一手段,并且依赖国联组织机构来制止日本的侵略,这就本末倒置了。

国际联合会行政院常务理事会先后于9月19日、21日、22日、23日和25日,10月13日、16日、19日和24日等,连续开会讨论九一八事变案,国民政府代表施肇基报告日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扩大侵略行径的情况,请国联“主持公道”。国联决议促日军撤军,并“劝告中日双方退兵”,但均被日本否认,称这只是“地方事件”,主张中日直接交涉,不容国联或第三国插手。后来,日本干脆以退出国联相威胁,根本不把西方各大国的批评和国联的决议放在眼里,国联也随之态度软化,转而赞成日本的主张。蒋介石国民政府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的希望最终成为泡影。

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2年1月2日锦州失陷,前后仅仅105天,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就全部沦陷,这完全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日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严重恶果,其主要责任无疑应该由蒋介石承担,因为他是“不抵抗”政策的最高决策者。但是,作为东北军的最高长官张学良不打半点折扣地完全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大部不战而退,或不战而降,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一再告诫张学良对日要实行“不抵抗”政策,以便能集中精力“剿共”。1931年7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谓:“此非对日作战之时。”7月13日,于右任也致电张学良:“中央以平定内乱为第一,东北同志宜加体会。”7月23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在东北边防军司令部等首脑机关要人中,由于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思想的严重影响,造成东北当局毫无戒备,以致事变后指挥失灵,被日军各个击破。张学良本人因军阀混战长期留驻北平。东北边防军代司令、参谋长荣臻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正忙于为其父亲作寿。黑龙江省主席、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万福麟及其儿子万国宾均在北平遥控,而且急于将其眷属家财由齐齐哈尔转向哈尔滨,再转运至天津。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张作相,因其父亲去世回到锦州老家治丧,由军署参谋长、省政府委员熙洽代理。总之,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及政府各界在张学良多次“不抵抗”电令的影响下,思想上不但毫无对日抵抗的准备,而且早已作好了如何逃退的打算。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在北平的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请示,而国民党政府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一再复电:“对日采取绝对不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占营房即听其侵入。”请问,这跟投降有什么区别?9月19日午夜1时许,张学良在北平获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立即电令东北军政大员要“听命于中央,所候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问题,我们只应连报中央,听候指示……这次日本军队寻衅,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条沟(实为湖)路轨之理。总期这次的事件,勿使事态扩大,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如我不服从中央命令,只逞一时之愤,因东北问题而祸及全国,余之罪过,当更为严重。”张学良自己也承认:“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余立时又下令收缴军械,不得作报复行动,故当日军开枪并用炮袭击北大营与其他各处时,中国军队并无有组织之报复行为。”张学良给东北军一道道的“不抵抗”电令,无疑如一根根粗黑麻绳捆绑住了东北军广大官兵,他们虽然作了某些抵抗,也只是零散的、无组织的,扭转不了整个战局。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一铁的事实连国民党政府自己也无法否认。1977年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简史》,是一部竭力吹捧蒋介石国民党的著作,但在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时,也不得不承认蒋介石是主张绝对不抵抗政策的。它写道:“蒋主席至湖口,闻讯立即折回南京。21日,在陵园召集党政首长续商应付对策。决定设立特种外交委员会,以为对日本外交之决策机关。同时发表告全国军民书。沉着镇静,信任‘国联’之公理处断。希望全国军队避免对日冲突。”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奉行“不抵抗政策”,不准东北军民抵抗日本的侵略,这一政策导致了东北的沦陷和伪满洲国的建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面对美国提供物资支持下的日本侵略,当时的蒋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组成的政府,却迷信美国和西方承诺保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幻想美国和西方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长期实施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多次不战而获,侵略野心膨胀,导致全面侵华,使我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又背着中国制定《雅尔塔协定》,割走了中国外蒙领土,占领旅大等港口。二战后,更是提供了30亿美元军火等物资,远超抗战时期,帮助蒋介石镇压人民的反抗,屠杀中国人;还有表面上声称归还中国,实际将琉球群岛交给日本。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爆发,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端。?

蒋介石的指令: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不准东北军民进行抵抗。?不抵抗政策的后果是东北的沦陷:由于缺乏抵抗,日本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将该地区划为伪满洲国,开始对东北人民进行长期的殖民统治。?

日本全面侵华的加剧: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主战的军部地位上升,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的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

“不抵抗政策”的责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被认为是导致东北沦陷和抗日战争初期失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抗战力量的破坏: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对擅自抵抗侵略的中国军民采取了打击、瓦解和迫害的手段,破坏了抗日革命力量的团结。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带有转折点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曾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严重步骤,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而对日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依赖并乞求国际联盟的所谓“国际公理之判决”,从而招致东北三省的迅速沦陷。张学良完全彻底执行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方针,使东北军大部不战而退,或不战而降,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战争,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