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共产党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
早期中国共产党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作为总书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作为听命于共产国际及斯大林指挥的“中国支部”负责人,也是一系列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错误方针的执行者,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策和指示。虽然他曾有过抵制和不同程度的抗争,也曾要求共产国际和苏联分一部分枪支武装农民,却未得到相应的支持,陈独秀领导“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事实也说明他是重视工农运动的。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他一直持谴责的态度,并非心甘情愿的“拱手”相让。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最大的错误是对军事领导权争夺不力,终致在实力的较量中败北。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联共中央及其顾问事无巨细地遥控指挥着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而陈独秀却以“中国支部书记”之低微,一次次地进行了顽强地抗争!他曾反对加入国民党,多次明确主张退出国民党,由“党内合作”改为党外联盟,但多次被否决:“(1925年10月)在北京召集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我在政治决议案委员会提议:我们应该即时退出国民党而独立,始能保持自己的政治面目,领导群众,而不为国民党政策所牵制”(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以後,陈独秀再次坚决要求中共退出国民党。在革命危急的关头,陈独秀也曾部署了反蒋计划,却一再被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压服——“国际又电令我们将工人的枪械埋藏起来,避免和蒋介石军队冲突,勿以武装力量扰乱租界等”(《告全党同志书》)。这表明,原来加在陈独秀头上的所谓向国民党新右派退让的政策和主张,其实来自共产国际、联共中央、苏联顾问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相反,陈独秀跟共产国际一直有同的看法。所以给陈独秀扣上“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这两顶帽子。
由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苏联共产党高层争权斗法的结果,陈独秀便成了斯大林指挥中国革命失败的替罪之羊,被栽赃陷害。在武汉政府阶段,国共关系全面破裂在即,共产国际仍然坚持进攻,陈独秀却力主退却。分歧的焦点主要在如何对待工农运动“过火”的问题上。中共中央在当时一方面要靠民众运动的规模与国民党右派抗衡,一方面又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有经验的干部。中共中央没有,也不可能对如火如荼的工农运动实行真正的约束。由此不仅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还直接刺激了两湖地区的大部分军官(多为湖南籍),从而使武汉国民党上层也产生了严重敌视工农运动的倾向和不满。面对这种局面,陈独秀和苏联总顾问鲍罗廷的基本态度是暂时退却,采取让步政策。
在1927年5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上,陈独秀明确主张:在相当时期,我们必须保持中间路线,无产阶级必须对小资产阶级让步,即使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也要待北伐进一步推进,使农民运动进一步扩展之後再进行,即需要按照革命展开的程度来逐步加深革命。但实际上,正如鲍罗廷所说,更主要的问题其实是,中共中央已经发过不少文件,几个月毫无效果,“共产党能否控制工人群众和自己的省级组织?”“共产党能控制武汉无产阶级和湖南农民吗?”
共产党既无军队、政权,又无经验、缺干部,既不能保护工农,也难以指导运动:北伐以来,新入党的大批党员鲜有训练,缺少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知识。中央与地方工作衔接不易,下级往往各行其是,一些工会、农会受地方帮会的把持。中共中央连武汉地区的罢工示威都无从约束,就更不用说去控制武汉以外的农民运动了。
但莫斯科却根本无视中共的种种困难,1927.5.30电令陈独秀、鲍罗廷把革命进一步向左推进,立即开展没收土地的土地革命;组建10个师(2万共产党员,5万工农)的革命军。这个纸上谈兵的 “五月指示”被陈独秀所婉拒。1927年7月5日,心力交瘁、无可奈何的陈独秀终于赌气辞职,被共产国际认定要对大革命的失败负责,并被共产国际戴上了“右倾投降主义”罪帽。
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并非是陈独秀某种错误的直接结果。陈独秀在多数情况下对共产国际言听计从,其某些独立见解和不服从(如较早提出军事因素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力主引导工农运动,约束“过火”行为;以及最後坚持退却策略等等),则显示了他作为一代中共领导人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态度
大革命失败後,陈独秀拒绝去莫斯科为共产国际瞎指挥而承担罪责:“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要请教外国人?苏联的问题斯大林为什么不来请教中国人?要反省,我在中国反省,绝不去莫斯科!”他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指挥,斯大林为此十分恼火,约见张国涛咨询对策,甚至担心陈独秀会筹钱另办报纸另行组党(见张国涛《我的回忆》)。
围绕着对中国革命的看法,陈独秀与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陈独秀对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重要地位缺乏认识,不赞成建立工农红军和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他出于对大革命失败後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及蒋介石政权性质的看法,宣扬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的“二次革命论”;同时又无法隐忍因大革命的失败而代人受过的悲愤心情,最终走上了反对共产国际和斯大林而拥护托洛茨基的道路,于1929年11月被中共开除出党。
中国“托洛茨基派”元老王凡西在《双山回忆录》中写到:“陈独秀这个人,不管他有怎样的弱点,但他毕竟是一只雄狮,人家可以打败他,甚至可以杀死他,但你休想叫他乖乖做替罪的羔羊。斯大林„„将全部责任往陈独秀头上一推,陈独秀如果肯和斯大林合作来串演这出悲喜剧,自认全部错误,以来洗清斯大林的罪过。那么,陈独秀不仅可以在共产国际当要人,而且多半还能重坐中共的首把交椅。”
1931年5月初,早已被开除党籍的陈独秀、彭述之、郑超麟、王文元等人在托洛茨基的支持下,集合四个托派小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然而,国民党政府仍不肯放过陈独秀,于1932年10月15日将陈独秀、彭述之等人逮捕後处以重刑。陈独秀在法庭上为自己做了有力的辩护,指出国民党不等于国家,反对国民党祸国殃民的政策不等于“叛国”。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力争,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一批政治犯,陈独秀才于8月23日走出南京模范监狱的大门,先後栖身于其学生傅斯年、陈钟凡的家中。陈独秀出狱後立即发表声明,赞同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张国焘叛党後,要陈独秀出面另组一个伪共产党,陈未予理睬。
因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陈独秀被迫西逃,由南京而武汉,而长沙,在颠沛流离中于1938年7月抵达山城重庆。在流落武汉时,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出面,让陈独秀写份书面检讨,可以安排重回中共中央工作。陈独秀表示:“回党工作固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确难从命。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的呢?”
晚年的陈独秀大彻大悟:“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端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端错误的话,绝对不说不错又不对的话”。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以及斯大林体制等一些重大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思考。
1940年9月《致西流的信》中,陈独秀指出:民主主义是人类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的旗帜。
陈独秀蜗居于深山僻野的江津一隅,生活清苦,但仍然有不少人来看望他。蒋介石派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朱家骅找陈独秀,要陈另外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可提供10万元经费,陈独秀坚决不干。蒋介石派其亲信胡宗南和戴笠携带礼物专程拜访,却吃了闭门羹。後经高语罕的斡旋勉强一见,因话不投机,胡、戴二人只得悻悻而归。蒋介石希望陈独秀出任国民政府的劳动部(教育部?)次长,被陈斥之为“异想天开”:蒋介石杀了我那么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其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都是中共优秀领导干部),我与蒋介石不共戴天!现在全国抗战,我不反对他就是了!高语罕与蒋介石见了一面,陈独秀骂他是“无耻之徒”。陈独秀曾派罗汉与中共联系,表示他要去延安。
周恩来在朱蕴山的陪同下也从重庆到江津看望陈独秀。周恩来希望陈能向中共中央写出个人书面检讨,中央欢迎陈独秀去延安回党工作,结果被陈独秀婉言谢绝,拒绝承认错误。1937年底王明秉承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肃托”旨意也反对陈独秀回党工作,中共中央对此亦未再进一步做工作。
1942年5月12日,为了治疗高血压病,陈独秀因泡服已发霉的蚕豆花,引起中毒而吐泻不止,引发了多种疾病,迨至27日,陈独秀终于在这个穷乡僻壤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享年64岁。抗战胜利後的1947年,由其第三子陈松年将其灵柩运回安徽安庆老家再葬。
陈独秀作为政治领袖,在中国不可能成功。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所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军队、干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近代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在实践上成功的中国政治领袖不是靠演说、靠文章、靠选票,而是靠实力、权术、政治上“得人心”、组织上靠“三教九流”和五湖四海。这位书生气颇重的教授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且在政治纲领上,陈独秀也确有严重错误。
陈独秀是战士,是意志刚烈的革命家,勇敢、坚决、顽强,但比较肤浅。他当了一生的反对派:反满清、反袁世凯、反北洋军阀、反国民党蒋介石到反共产党。陈独秀有比较彻底的理论兴趣和概括能力,密切关怀着国事民情,积极行动,但他由思想领袖变为政治领袖,既是中国现代必然会有的历史误会,也是他个人的悲惨命运安排。陈独秀一生处在革命的人生境界中。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说到他。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蔡元培誉其:一位失败的书生政治家,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者,一位命运坎坷的孤独英雄,抑或是一个不依附任何势力的社会活动家。一切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周恩来:我不是帅才。
毛泽东: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弱点是个好人。
毛泽东用一句“好人”,评价了周恩来。从周恩来一生的功业来看,他确实是好人,爱民如子、同甘共苦、鞠躬尽瘁、忠于国家和人民等中国美词,周恩来都当之无愧。
但做领导,尤其是最高领导,往往需要用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不计较眼前的虚名只要万世功业,而且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躲避,必须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做不了这些事。
南昌起义失败,两万人血染疆场,他去了香港。明明和共产国际有分歧,他没有反驳,而是想在执行中做到两全其美。他不赞同临时中央的决策,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抗。政治这种事,永远是极端才有吸引力,站在中间调和,只能两边不讨好。旗帜鲜明站在极端的是领袖。站在中间调和的“好人”只能做执行者。
毛泽东看明白了周恩来,长征路上,周恩来也看明白了自己,他的内心终于想到一句话:“我不是帅才。”既然不是帅才,那就选一个能做帅的人。于是周恩来在黎平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向贵州西部走。到了遵义会议,周恩来和博古、李德彻底割裂,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然后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支持毛泽东出山。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这样的人生履历,会对未来有什么期待?你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做过县长,老实巴交的父亲做了公务员,工资不高却能保证全家衣食无忧。这样的家境,未必能给你留下多少财产,但能给你优良的家风、开拓的眼界和不甘人下的志气。论原生家庭,已经赢在"起跑线"上。
虽然年少的时候,祖父和外祖父去世导致家境没落,但你的个人能力非常优秀,在外省读小学期间,便得到老师的赏识,感叹一声:“教书几十年,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我得多花点心血,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你不负恩师的期望,16岁考入全国知名中学,被校长称为“宰相之才”,因此经常请你到家里吃饭,和未出茅庐的你谈论国家大事。如果在唐朝,这样的人被称为“神童。”
你继续发奋努力,20岁的时候出国留学,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凭,但游历了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对各国的风土人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阅历之丰富,同代青年中罕有人比。留学期间,你和同学们信仰了一种主义,并且成立了追求主义的组织。此时国内也成立了同类型组织,你决定说服同学们,和国内的组织联合起来,成为其下级机构。
因为这件事,你成为国内大型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随即有了无数志同道合的同伴,事业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创办组织的同时,你在德国遇到一位纵横沙场近十年的将军,他为了追求理想才找到你,你们结为莫逆之交,友谊保持一辈子。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便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人格魅力不用多说,妥妥的青年豪俊。要是在游侠盛行的魏晋南北朝,这就是奔走江湖的曹操、祖逖、刘琨一样的人物。他们年少有为,很快入朝为官。
而你也被恩师推荐回国,到广州一所军校做领导人之一,授予将军衔,麾下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此时的你只有27岁。在别人为一日三餐发愁的时候,你已经什么都不缺了,组织、社会地位、信仰、工作乃至爱情,你都有了。太传奇了,简直是爽文小说的男主标配。好了,现在睁开眼睛,问问自己,这样的人生履历到底有没有代入感?如果实在没有代入感的话,你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这身开局神装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它只属于一个传奇人物——周恩来。
那个请他吃饭的校长是张伯苓,参与创办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结交一生的将军是朱德,回国任职的军校是黄埔军校。我们完全可以想见,此时的周恩来意气风发,特别希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换做是你,恐怕也会非常自信,有一种“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但命运犹如过山车,给了周恩来远比其他人强大的神装,也让他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从命运的顶峰狠狠抛下。而这些失败对青年豪俊周恩来的打击,远比世人想象的更深远。
周恩来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南昌起义。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举刀屠戮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随后以英美列强做背景板,和江浙财阀组成南京买办政府。中国共产党为了生存,也为了挽救革命,便决定以叶挺、贺龙的两万部队为基础,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任命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起义的全部事情。
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激战到清晨,起义部队已经全歼守军3000多人,缴获子弹70万发,各种枪支5000多,可谓是大获全胜。这个时候,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起义基本成功,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大波折,便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离开南昌向广东进军,准备夺取出海口,接收苏联援助,然后积蓄实力举行第二次北伐。
但不久后他们才明白,起义并不简单。离开南昌城,起义部队便成为孤军,基本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千里行军意味着没有友军配合,很容易被敌军偷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南昌起义部队损兵折将军心动摇,很多人趁乱离开部队另谋出路。周恩来不得已在三河坝分兵,给朱德留下4000人,让他们打阻击,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就这,主力部队也没成功。10月3日,周恩来主持南昌起义的最后一次会议。他检讨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包括战术失误、情报疏忽、轻敌等等。
反正就是一句话,起义失败了。叶挺说,以后只好当流寇,还有什么好说的。贺龙亲手拉起来的部队都没了,心情最差,说不甘心,要回湘西卷土重来。结果会议没开完,便有敌军来攻,会场一片大乱,周恩来和叶挺、聂荣臻突围而出,路上遇到汕头地委书记杨石魂,才坐一艘小船渡海到了香港。聂荣臻用绳子绑在桅杆上,才没有掉到海里,可想而知过程有多凶险。而此时的周恩来正发高烧,昏迷不醒,完全是被叶挺和聂荣臻抬到香港的。你说为什么发高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连续急行军,吃喝睡都没有着落,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二是失败对周恩来的心理打击太大,堂堂两万大军,不到两个月就剩下三个人,作为起义最高领导的周恩来,心理上肯定有过不去的坎。
说好革命成功解放全中国,现在几万人和割韭菜一样死了,如何面对他们的热血,如何面对几万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家庭?而且南昌起义是党的重要行动,结果在自己手上失败了,以后的革命事业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折磨周恩来的软刀子。南昌起义的失败,也让周恩来第一次对自己发问,我到底行不行?不过周恩来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青年豪俊,一次失败不能摧毁他的意志,在香港养好身体之后,周恩来回到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不就是失败一次么,再来。
1928年4月,周恩来去莫斯科参加“六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由于政治局主席向忠发是个大老粗,完全是因为工人身份才被苏联相中,没有任何能力主持中央的工作,于是年底回国以后,周恩来成为中央的实际负责人。此后一年半,是周恩来党内地位最高的时候。
他重建了领导北方的顺直省委,并派聂荣臻和贺昌到顺直工作、给井冈山的红四军写“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思想、向其他根据地派驻人员建立党的领导等等。总而言之,周恩来在上海,统管全国的革命局面。
在上海,他创办了闻名遐迩的中央特科。中央特科是秘密部门,专门在暗线工作,做一些不方便在公开场合做的事,其下设立四个科:
负责后勤的总务科。刺探情报和反间谍的情报科。营救同志和清理叛徒的行动科。负责无线电交通的交通科。
从苏联回来以后,向忠发、周恩来和顾顺章组成特别委员会,共同领导中央特科。但向忠发是挂名领导,顾顺章是听命令做事的,所以中央特科的领导就是周恩来。而他最倚重的,就是陈赓做科长的情报科,以及顾顺章做科长的行动科。
一个负责搞情报,一个负责杀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中央特科在上海迅速闯出名堂。凭借中央特科的武力,周恩来才能领导中央机关,在上海站稳脚跟,指挥全国革命运动。也正因如此,1930年初的李立三夺权和1931年的王明夺权,想处理革命工作都离不开周恩来配合。没办法,离开周恩来,他们什么都做不成。但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1931年4月,顾顺章送张国焘去鄂豫皖之后,被国民党特务抓捕,随即叛变,向国民党供出全部秘密,紧接着向忠发被捕叛变。
上海的中央机关已经没有秘密可言,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中央便失去继续留在上海的可能。那就分头转移吧。
同年王明去莫斯科,出任驻共产国际代表,留下博古等人执行他的命令。年底周恩来进入苏区,主持苏区中央局的工作。再过一年半,临时中央彻底离开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这件事对周恩来的打击非常大。顾顺章是他的左膀右臂,结果却毫不犹豫的叛变了,即便别人不说,他自己也会想,是不是我识人不明?上海的中央机关被摧毁,我该负多大的责任?这是折磨周恩来的第二把软刀子。
继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上海的工作也失败了,到底是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出现在周恩来的脑子里。革命局势没有给他太多的反思时间,进入中央苏区的周恩来,还想再试一试,用自己的方式给中国革命做贡献。他接替项英出任苏区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央苏区的最高领导,但他不同意边缘化毛泽东,在临时中央批评毛泽东的时候,他还站出来给毛泽东说话。甚至在“宁都会议”正式批判毛泽东时,他都是做“温和有限”的批评,留了一丝余地。
之所以这么做,他其实是想压下苏区创始人的威望,组建以自己为中心、朱德和毛泽东等人为助手的工作班子,团结起来干工作。我想,这是周恩来在中央苏区的工作计划。后来,这个计划也失败了。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转移到苏区,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合并,直接指挥苏区的各项工作。周恩来的苏区中央局书记职务,便撤销了。
而博古不懂军事,委任李德为军事顾问,全权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即便后来重新成立军事委员会,也是任命项英为主席。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便失去决策权,只有执行权。由于周恩来是政治局常委,他就成了参与决策的最高执行者,做出成绩是临时中央领导有方,出现失误是周恩来执行不到位,地位太尴尬了。
我们都知道,临时中央是没有做出成绩的。转移到苏区没多久,遇到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半吊子李德纯粹瞎指挥,博古也是个愣头青,李德说什么就是什么。
毛泽东回后方的时候说,前方何时电召便何时来,结果坐了几年冷板凳,也没人发电报找他。于是中央苏区崩了,8.6万红军走上漫漫长征路。到了湘江战役以后,8.6万红军只剩下3万人,当时的中央领导心态都崩了。常年看不起中国革命家的李德,垂头丧气不说话。博古经常取出手枪,对准脑袋模拟自杀。还是聂荣臻劝他,枪不是闹着玩的,博古才没有扣下扳机。
周恩来倒没有留下类似的故事,但那是他的涵养优秀,不是他神经大条不当一回事。毕竟是几万条人命,毕竟是千万人口的根据地,说没就没了,做为参与决策的最高执行者,周恩来怎么可能没有心理负担。这第三把软刀子,彻底把周恩来的意志折磨崩了。
自从记事以来,周恩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同代人里出类拔萃,放眼全中国,也很少有人和他一样优秀。参加工作之后,周恩来雄心万丈,誓要给中国革命找出一条路,并且在这条路上,建立自己的事业,留下自己的名字,造福自己的同胞。
所以领导南昌起义周恩来当仁不让,在上海指挥全国革命周恩来非常自信,进入苏区要创始人毛泽东做他的助手。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他的选择都失败了。不管巧合也好、必然也罢,终究是失败了。这一系列的失败,对于别人来说,无非是换个工作而已,可对于周恩来这样的天之骄子,失败否定了自己的坚持,更摧毁了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自信。用玄幻小说的世界观来说,道心崩溃,意味着前方路断。
可能有人不知道,周恩来主持的工作为什么失败,但毛泽东看明白了。1957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聊天,说准备卸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赫鲁晓夫问有没有接替的人,毛泽东便和他点评党内同志。
第一个是刘少奇,政治坚定原则性强,但不够灵活。第二个是邓小平,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很有发展前途。第三个是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弱点是个好人。第四个是朱德,德高望重却年纪太大。
毛泽东用一句“好人”,评价了周恩来。从周恩来一生的功业来看,他确实是好人,爱民如子、同甘共苦、鞠躬尽瘁、忠于国家和人民等中国美词,周恩来都当之无愧。
但做领导,尤其是最高领导,往往需要用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不计较眼前的虚名只要万世功业,而且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躲避,必须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做不了这些事。
南昌起义失败,两万人血染疆场,他去了香港。明明和共产国际有分歧,他没有反驳,而是想在执行中做到两全其美。他不赞同临时中央的决策,也没有旗帜鲜明的反抗。政治这种事,永远是极端才有吸引力,站在中间调和,只能两边不讨好。旗帜鲜明站在极端的是领袖。站在中间调和的“好人”只能做执行者。
毛泽东看明白了周恩来,长征路上,周恩来也看明白了自己,他的内心终于想到一句话:“我不是帅才。”既然不是帅才,那就选一个能做帅的人。于是周恩来在黎平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向贵州西部走。到了遵义会议,周恩来和博古、李德彻底割裂,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然后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支持毛泽东出山。
虽然毛泽东的身份是“周恩来的助手”,但是四渡赤水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地位便彻底颠倒过来。
因为“四渡赤水”这种螺丝壳里做道场的仗,周恩来做不到。助手做到了,主帅做不到,那么助手便成了主帅,主帅成了助手。
直到多年后,周恩来和工作人员说起四渡赤水,还是心驰神往,说不知道四渡赤水,就不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写的多精彩。
那是真的服气了。
现在的人读党史,只看到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举手,却没有想到,这么光芒璀璨的人,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举手。
三次重大失败摧毁了周恩来的道心,然后在一片废墟之上,周恩来涅槃重生,重新塑造了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毛泽东是天生奇才,那么周恩来就是你我一样的凡人。
上学时总以为自己是睥睨天下的英雄,被社会暴打之后,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然后在新的人生阶段,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事业。
长征是毛泽东成长的炼狱路,也是周恩来重生的涅槃路。
长征是周恩来重塑自我的起点,但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以后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周恩来也需要时间。
他真正完成重塑的时间,应该是1940年。
那时的周恩来,经历过“西安事变”的磨练、国共统一战线的分歧,也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亲眼看过抗日根据地的繁荣,还去苏联养伤近一年。
可能就是这一年时间,让他有机会远离中国纷扰,思考了一些个人问题。
他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应该是辅佐毛泽东的“宰相。”
什么少年雄心、什么天之骄子,去他妈的,那些虚幻的东西有什么用,直面现实才能解决革命的大问题,以及个人的小问题。
既然毛泽东有办法,那辅佐毛泽东又有什么不行?
1940年,自苏联回国不久的周恩来,要去重庆工作。他带着工作人员一路南下,路过陕南的时候,周恩来让司机停车,然后通知工作人员一起看古迹。
工作人员不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破古迹有什么可看的。
周恩来也不多说,自己悄悄念叨:“留侯把荣誉利禄抛在脑后,晚年就隐居在这里。”
工作人员才知道,这里是留侯庙。
留侯是汉初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祖师爷,他不是征战沙场的大将,也不是反秦灭项羽的领袖,而是汉高祖刘邦的私人谋士。
每当刘邦犯错误或者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张良便走上前去,给刘邦分析局势,然后给出中肯的建议,让刘邦选择。
最后刘邦用张良的谋划,指挥千军万马征讨天下,开创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张良以刘邦为媒介,做出自己的功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周恩来评价张良:“他不是帅才。”联系到他说自己不是帅才,意思不能再明白了。
周恩来专门拜访留侯庙,看着张良的塑像和牌位,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贯通两千年的时空。
从留侯庙出来,周恩来带着工作人员,又去看了萧何追韩信的遗址。虽然不知道遗址的真假,但周恩来不是考古,而是借古抒情。
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开创大汉王朝,张良和萧何占了两个名位,一个负责谋划,一个负责执行。
现在周恩来能在会议上出谋划策、分析局势,还有超强大的执行能力,恰如张良和萧何的结合体。
萧何和张良是两千年前的周恩来,周恩来是两千年后的萧何和张良。
至此,周恩来完成涅槃重生,犹如凤凰展翅啼鸣九天,即将辅佐毛泽东真龙遨游奔腾四海。
到重庆工作之后,周恩来还专门去成都,看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站在武侯祠的游人中间,周恩来念了两句杜甫的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同样让周恩来心驰神往。
周恩来已经去世数十年。
他的后半生,工作上类似于张良和萧何的结合体,一手参与决策,一手抓执行,和毛泽东相辅相成,为中共建政立下汗马功劳。
而他的人格和遗产,更像诸葛亮。
东晋年间桓温西征蜀地,功成后,桓温在成都见到给诸葛亮做过小吏的百岁老人,他问老人:“如今谁能和诸葛丞相比肩?”
那人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诸葛丞相在的时候,感觉挺正常,但自诸葛丞相去世之后,便再也没见过能和他比肩的人。
周恩来也是一样的。
他做总理的时候,中国人都觉得,国家总理和干部就应该是这样的,可自周恩来去世以后,就再也没见过这样的干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长征路。
如果说周恩来给普通人留下什么遗产,我觉得应该是:
不辜负曾经的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磨难之后调整人生定位,闯过自己的长征路,活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