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时代的林场《护林队伍》

(2025-01-17 06:43:00) 下一个

毛泽东时代的林场《护林队伍》

 

 

 


《森林大火》为什么这么大?为什么灭不了?谁之过?可防吗?

答案是:可防的。要政府负责安排工人,自觉自愿的人当护林员。把森林当自家后园来看护。

转载《临海林场——红色接力 绿色发展》
来源:共产党员网

腊月二十九,护林员们还在山上忙碌着。雪后的森林银装素裹,吸引了不少登山爱好者。护林员在做好巡护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救助被困游客和车辆。

从海拔1300多米的括苍山顶俯瞰,青黛色的山林延绵不绝,筑起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的临海林场,面积已达5.8万亩。林场的护林队伍已经传了三代。“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八个字,早已刻进了几代林场人的心底。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第二年,临海市林场的前身九支山林场成立。那时的林场徒有其名,岩石裸露、林木稀疏,九支山、大雷山等,都是老百姓不要的荒山。40多名职工常年住到山上,向荒山发起挑战。老党员倪里奋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

没有房子自己搭,没有工具自己打。第一代林场人在石缝里抠树坑、育树苗,5万多亩大山逐渐披上绿色。

老场长屈卫明是个“林二代”,已经在临海林场工作了近40年。造林不易,护林更难。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临海林场陷入了发展困境。

因为效益低迷,林场不得不增加砍伐量,父辈们苦心抚育起的青山伤痕累累。2003年,屈卫明临危受命,担任林场党支部书记。

屈卫明提出,不但不能增加林木砍伐量,反而要不断提升森林蓄积量。在此基础上,丰富林区产业,提高林副产品收入,发展林区旅游经济。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林场职工达成了共识,首要任务是打通进山的道路。可300万元的预算,让每月千把块工资的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关键时候,老党员们站了出来。

开山路、扛大尺,再苦再累,没有一个人抱怨。2010年,8.6公里长的进山公路通车,在场的职工热泪盈眶。一场发展模式的蝶变,在大山里悄然发生。

清晨五点,林场的灯就一盏盏地亮了起来,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上山务工采茶。林场开办的茶场,不但每年给村集体增加数百万元收入,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新的生命在绿海中不断孕育,新的护林人也不断加入到林场队伍中。2015年,潘学飚从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林场。看着老职工们还在靠着一双脚,拿着罗盘巡山,潘学飚心疼之余开始琢磨怎么使林区管护数字化。几年里,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仪、火情网络预警监测系统等先后投入运行。

传承老一辈林场人的实干奉献精神,第三代林场人正为林场开启智慧化建设的新篇章。

《西藏林芝,护林员在林间巡逻。图》护林员:31年护林路,见证荒山披绿荫 。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皋落林场原土坪管护站站长 安槐岳:“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就要好好做。”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父亲是一名林场老职工,小时候我就常听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长大,和他一起保护林场。于是,高中毕业后第二年,我成了一名护林员,一干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记里记录了第一天上岗的情景:“今天国庆节,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着我把管护站的给养准备好就走了,我一个人上了山。山路的崎岖、天气的炎热、蚊虫的叮咬远远超乎想象,一路上我没碰到一个人,除了令人烦恼的知了叫外,几声清脆的鸟鸣分担了我的孤独。”现在看来,这段话正预示着我巡山工作的日常:这是一条孤独和艰难的道路,却又不时有鸟鸣悦耳,令我深感欣慰,也明白坚守这份孤独的意义。

刚工作那几年,管护站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走到哪儿天黑了就在村民家里吃住。没有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只靠两条腿走遍每座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我们的各项条件才好了起来,盖起了房子,也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后来还开始使用GPS导航,路上也安装了监控,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了。

做好护林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灭火器具的使用和维修几乎是所有护林员的必修课,一开始我完全不懂,就跟着身边老师傅学习。而森林抚育技术规程等如果吃不透,根本没法干活。父亲的叮嘱总浮现在心头:要时刻铭记多学多看。省里和场里的大学生技术员来了,我就缠着他们问各种问题:哪些树种该保留,哪些树种该培养,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等等。通过学习,我渐渐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技术,成了一个合格的护林员。

护林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林业政策法规吃透,给老百姓讲清楚。除了单位组织学习,我平时自己也会抓紧阅读最新文件。为了把宣传做到老百姓心里去,我们用了各种办法:进村进户口头宣传、刷标语、动员各方面力量。我发现最要紧的是和老百姓做朋友,让他们打心眼儿里认可、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看到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河道里鱼变多了,岸边站着更多的鸟,昔日的荒山也绿了起来。这让我很欣慰,在大山里钻了一辈子,也值了。

巡山穿林,新时代护林员的奋斗与快乐。

《浙江建德寿昌镇绿荷塘林区,护林员在清除林下杂草。图》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巴迪乡巴迪村托底上组生态护林员 余美秀:我今年32岁,是两个女儿的母亲。4年前,我家十分困难,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为了帮助我家脱贫,让我当上护林员,有了稳定收入。从此,我每个月都要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林巡查值守、种树防火。我们村和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接壤,有11名生态护林员,负责管护附近弄独山、国比底等大山的3500.7亩森林资源。

巡山其实挺辛苦。山路陡峭,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有时,还会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等症状。为了按期完成工作,即使身体不适我也会努力克服。记得2019年4月,我在巡山植树时得了一场重感冒,身体虚弱得走不动路。但时间不能耽搁,我在山上找来药材吃下去,坚持拖着步子往前走。

我经常一个人去巡山。因为路远,每次要翻几座山、过几条河,当天回不来,我就在山上住两三天。我常随身背着一条被子、一块塑料布,晚上睡在大树下,把塑料布铺在草地上当床,裹着被子睡觉。高海拔山区夜晚温度低,有时冷得睡不着,睁着眼睛打哆嗦。好在山上经常有采药材、放牛羊的村民,很多都是熟面孔,渐渐地,我才不害怕一个人露宿了。

多年来,我守护的森林都没有发生过火灾。但2019年10月的一天,村民在村边烧垃圾,没烧完就去地里干活。带着火苗的垃圾被风吹到民房边,眼看着就要烧到民房。正巧我在村子附近巡山,发现了村里冒出的黑烟。糟了,要着火啦!我马上在手机微信群里报警,呼唤村民和其他护林员救火,同时迅速冲下山,第一个赶到现场,和村民们一起扑灭了火灾。

我习惯每天把巡山的路程和地点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记录遇到的人和事、丈量过的土地、守护过的林木。除了工作需要,这更像是一种心灵陪伴。

很多年前,村民们没有保护森林的意识,把山上的大树当做柴火砍光了,只剩下小树。后来,大家逐渐有了环保理念,加上护林员巡山守护,就很少有人滥砍滥伐了。森林长得越来越茂盛,大树都有20多米高,把家乡装扮得越来越美。

浙江省临海市林场兰辽分场场长 潘学飚: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我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2015年,我来到临海市林场兰辽分场,成了林场里第一个硕士技术员。那时,林场连年轻本科毕业生都很少见。去林场的第一天,因为上山公路受台风影响被冲毁,分场副场长骑着摩托车接我到岭下基村,再陪着我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才到达分场。

我在林场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林场占地2.3万亩,林地基本分布在山尖。山上信号差,职工们巡山护林基本都是单枪匹马,常常有野兽、毒蛇出没,大大小小的跌打损伤不计其数。更困扰大家的是,长期驻扎在高山林区,十天半个月下不了山,有的职工站在山顶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却不易。我当初是为了和妻子孩子不再两地分居,才报考了妻子家乡的工作。然而回来后,却常常没时间回家。

在巡山过程中,我发现大家还在靠罗盘导航。这既容易迷路,日常巡视维护时也容易出错。我想,能不能做一个GPS地图?于是,我去网上找教程、买书自学,靠着以前学过的一点编程知识,捣鼓了一个月,终于做出了GPS地图。很快,分场的员工都用上了这个导航仪;不久,导航仪又被推广到了整个林场。我还积极推进“智慧林场”建设,搭建基于数据库、GIS、C语言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林场办公、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管理。我采购了摄像头、录像机、网线、电线等设备,架构了林场自己的森林防火系统。

兰峰茶厂是兰辽分场的主要产业,但茶叶生产设备和工艺都很传统,不仅生产效率低,茶叶的品质也很难标准化。我摸索着给揉捻机加装了定时器,还把变频器装到杀青机上,通过控制杀青机的转速保证茶叶品质。渐渐地,我不仅适应了工作,更在其中找到了大有可为的空间。2018年,我被任命为兰辽分场场长。

近几年,林场进行了多次改革,不再仅靠卖木材维持运转,而是致力于创建现代化林场。但是老职工年龄大、学历低,不太擅长操作电脑、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正需要懂技术的年轻人“接棒”。这几年,林场又来了几位年轻骨干,看到他们,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坐在副场长摩托车上山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和我们一起守护绿水青山——带着知山知水的热情、树木树人的使命。

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护林员 张书祥:我的家乡在赣湘两省交界处的上堡乡,耕地只有1.27万亩,林地却有17.45万亩。为了守住绿水青山,县里近年来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还设立扶贫专岗,从贫困户中选人做护林员,我就是其中一个。

这片山林是我童年的游乐场,就像我的另一个家,也像一起长大的朋友。我的手抚过每一棵树时,都感到既熟悉又爱惜。对于护林工作,我乐在其中,一点儿也不觉得苦。担任护林员近三年来,我年年获评优秀。政府相信我,我就要尽到这份责任。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护山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制止滥砍滥伐。每次巡山,我们骑着摩托车在林间穿行,路过村庄时就用大喇叭宣传保护林木和防火知识。遇到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我们第一时间拍照上报。平时,常在微信群里为老百姓转发相关信息和小知识。

工作中遇到最紧张的情况就是“打火”(扑火)。记得有天晚上,一个村民在开荒时不小心引燃了大火。我们知道后立马拿着打火工具赶了过去,争分夺秒开辟防火带、一秒不停地躬身扑火。忙活了大半夜,终于灭了火,大家这才如释重负,拖着筋疲力尽的身子回去睡觉。

这几年,我不仅看到了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发现老百姓更喜欢绿意了。不少人周末开着车到山林里徒步、爬山,欣赏自然风光。以前我们还得制止滥砍滥伐,这几年这样的人少了很多。这种变化真令人高兴。

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驻宝马山林场森林资源监督中心站站长 董红雨说:我的工作,是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员。30年来,我的足迹遍布完达山主脉那丹哈达拉岭的20多万公顷林海,获得过全国“最美护林员”等多项荣誉。和其他护林员不同,我保护的重点不是林子本身,而是林子里的野生东北虎。它们也是森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