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印军队在中印边界的军力对比

(2017-07-19 02:28:11) 下一个

 王煜

中印军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持续一个半月了。这场对峙不仅没有像以往类似事件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迹象。据《印度时报》称,对峙事件已逐渐演变成该地区自1967年以来最大的“冲突源”,双方正在该地区不断“加码”。

那么,如果这场对峙最后真的演变成一场事实上的战争,我们又有多少“家底”呢?对于中国来说,选择以中印边境的东段作为对印战争的突破点,又有多大的战略意义呢?

“旋涡的核心”——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洞朗地区

喜马拉雅北麓的钢铁长城——西藏军区

作为印度军队的“老朋友”,1952年组建的西藏军区无疑是中印边境防务的“直接责任人”,负责中印边境东段的防务。不同于其他省军区,地处西南边陲的西藏军区不仅下辖大量边防部队,还指挥着数万机动作战部队,级别也比一般省军区高出一级,为副大区级。出于战略方向、交通等层面的考虑,中印边境的中、西段(即阿克赛钦地区)防务由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负责。

战时,西藏军区是当之无愧的前沿指挥所和后勤“大管家”,能够指挥并管理一个甚至多个合成化战役军团

据《军事报道》等官方报道分析,西藏军区下辖3个作战旅、6个边防团、5个独立边防营和多支炮兵、防空、陆航、特战、工程部队。和副大区级的新疆军区一样,西藏军区的支援单位足以填满一个完整的陆军集团军,还特别加强了工程旅、汽车团等前线后勤保障力量。与军改后的集团军不同,西藏军区的特种作战力量至今还是团级建制,陆航旅也刚刚组建不久。

驻原林芝地区某旅,该旅炮兵团装备了PLC09车载122毫米榴弹炮、PL96牵引122毫米榴弹炮、PHL10模块化自行火箭炮和PTL02轮式100毫米突击炮

西藏军区的机动作战部队,基本集中在林芝-拉萨-日喀则这个三角区域附近。在藏南地区对面,就驻扎着1个山地旅。该旅的历史颇为传奇,其前身曾参与“护国运动”,1948年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951年攻克汉城,并在汉江两岸与美军血战50昼夜;1969年,该部与西藏军区某师互换驻地和番号,1985年改编为高原山地步兵旅。该旅在本轮军改前下辖4个步兵营、1个炮兵团,其中炮兵加强了反坦克火力。该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多次挺进山高林密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演训,具有丰富的山岳丛林作战经验,曾先后7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印度“锡金邦”当面的某旅,与藏南当面的某旅的编制配置大同小异,也装备了PHL10型模块化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作为我军唯二的2个山地旅之一,驻原日喀则地区的某旅更是距离洞朗地区最近的机动作战部队。该旅自1951年进藏以来,长期扎根雪域高原,每年都要全员全装进驻海拔45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展野外训练。这个旅主攻高寒山地作战,着力锻炼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和各级指挥员临机处置能力。

不仅如此,该旅对高原适应性训练“很有一套”,他们独创的“阶梯式”训练法,能够循序渐进增强官兵耐缺氧、耐疲劳能力,使得内地部队的高原“减员率”下降了37.5%,大大缩短内地部队在高原的战斗力生成周期。

驻拉萨某合成旅是藏区唯一的机械化部队,拥有96A型主战坦克、89式装甲输送车、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等重装备

不同于前2个直面印军的山地旅,驻拉萨的某合成旅是西藏军区手中最强大的机动预备队。该旅成立于1990年,2010年由摩步团扩编为机步旅,并在次年进一步扩充换装。该旅在本轮军改中率先完成了合成营改革,下辖4个机械化合成营和1个混合炮兵营(45门)。

该旅曾多次在海拔5000米地区演练多兵种纵深突击战术,具备丰富的高寒山地经验。考虑到印军东方司令部仅有1个装备T-72M1的坦克团(46辆坦克),因此,这个合成旅完全可以像“热刀子切软黄油”一般,轻松将整个印度东北地区“捅个透心凉”。

西藏军区某炮兵旅,拥有2个PHL03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营和至少1个05式155毫米加农榴弹炮营,此外还装备了66-1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

西藏军区某防空旅,拥有2个HQ-16A区域防空导弹营、2个HQ-7B野战防空导弹营和2个PG-99型双联装35毫米高炮营

来自山那边的声音——大而无当的印军东方司令部

与精悍的西藏军区部队不同,负责中印边境中、东段防务的印军东方司令部可谓是“大而无当”的典范。该部目前下辖3个山地军和1个正在组建中的山地打击军,计10个山地师又1个独立山地旅,外加1个正在组建的山地师和1个正在组建的独立装甲旅。其中,直面中印边境东段的是7个山地师。

不同于美军第10山地师等部队,印军山地师本质上只是削减了重武器的普通步兵师,而且带有浓烈的地方守备部队色彩

在这7个师中,第2、5、21这3个山地师隶属于第4军,军部位于提兹普尔,负责防御印占藏南地区;第17、20、27这3个山地师隶属于第33军,军部西里古里,负责防御西里古里走廊,并协防不丹。

这些山地师基本都下辖3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山地炮兵旅,每个山地步兵旅下辖3个山地步兵团和1个轻型炮兵团,每个山地步兵团下辖4个步兵连和1个直属连。需要注意的是,印军继承了英军传统,团直辖连,其规模相当于我军的营。

每个印军步兵班配备1挺L4“布伦”轻机枪,山地部队加配1具“古斯塔夫”M3型84毫米火箭筒

印军山地步兵团直属连包括团部、81毫米迫击炮排、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排、工兵排、勤务排、运输排和医务排;步兵连除了连部和3个步兵排,还有1个7.62毫米通用机枪班;步兵排则包括3个步兵班、1个51毫米迫击炮组。

相比之下,我军山地旅下辖的步兵营一般能为步兵排加强1挺12.7毫米机枪、1具120毫米火箭筒和1具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营炮连则装备82毫米速射迫击炮。总的来说,我军步兵营可以在空旷地带较好的压制印军山地步兵团,但印军的近距离曲射火力较强。

印军山地师的主力支援火炮——LFG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即英制L118榴弹炮的印度版

如果说在营级分队火力上,双方还算是“各有千秋”的话,印军的师旅级火力就“完全不够看了”。印军山地旅轻型炮兵团的主力是法制RT-61型120毫米迫击炮,相比82毫米速射迫击炮,该炮在投射量和射程上并没有优势。

而印军的师炮旅一般辖2个野战炮兵团和1个轻型炮兵团,装备LFG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和RT-61型120毫米迫击炮18门。不论是射程、威力、机动性还是自动化程度上都不如我军旅属炮兵团/混合炮兵营多矣。即使是部分换装18门FH77B型155榴弹炮的山地师炮旅,总体压制水平还是不如我军山地旅炮团。

我军山地旅的“新玩具”,搭配“装甲猛士”突击车,我军山地旅的战术机动能力完全不是印军所能想象

尽管印军的规模十分庞大,但“得益”于印度糟糕的边境基础设施条件和集中配置的后勤车辆,使得印军空有雄厚兵力却只能在防区内“蹲守”。尽管印军近年来将前线哨所从排级升级成了连级,并在部分热点地区修建了小型直升机平台(只能勉强运作5吨级“北极星”直升机),但这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印军一线部队糟糕的战术机动能力。在中国军队的战区纵深火力打击下(远火),印方的后勤集结点只能化为一片火海。

红圈即为洞朗地区,绿线为我方公路,蓝线为印方公路;印方部队要补给,需要从甘托克绕路百余公里,我方则有50公里的公路直达

东线攻略“兵要地志”——食之无味

应该承认,自1967年乃堆拉山口战斗失败以来,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经营可谓是“用心良苦”。但从地形和交通上来看,印军其实是守势部署。多达2个军部、7个山地师的守军被分成了2个集团,均匀布撒在漫长的边境交通线上,“鸡犬相闻”。如果考虑到地形因素,就会发现,印军其实是以宝贵的野战部队堵住了所有可能的“下山通道”。

如果说印军是一支士气高昂、补给充足、具备营团级诸兵种合成作战能力的军队,那么这种依托交通要道和补给点的部署方式完全称得上“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对我军造成重大威胁。可惜,拜糟糕的基础设施和军队后勤能力所赐,印军的基本战役单位是规模超过1.5万人的山地师,而且长期依赖军直单位支持。

与外界想象中的“18万精锐”不同,东线印军实质上成了抗战中后期的华北日军,以中队(前沿连级哨所)为交通末梢触角、以步兵旅团(山地旅)坐镇后勤集结点,通过警备师团(山地师)来指挥和补给的一个个“驻屯区”。换而言之,一旦有一支机动力强悍、诸兵种联合的合成化战术兵团进入东线,唯一能阻挡他们的,只有糟糕的地形和交通线。

印方二线海拔急剧降低,平原广布,这使得印方在对峙中占据了天然优势;同时,一旦海拔稍有上升,印方的交通线随即无法跟上,一线印军的补给严重依赖那些5米宽的山间公路

同样的,对于我军来说,首要的敌人就是高原山地本身,其次才是印军。在这类作战环境中,制高点并不具备平原丘陵地区那样的控制力。双方将更加关注或利于机动力、或靠近补给线、或靠近物资集结点的地区,交战的主力也变成了轻步兵和山地炮兵。这将无限放大印军的人数优势,将我军的单位火力和机动力优势压缩到印军的同一水平。

从上面的交通线路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所谓某合成旅机械化狂飙突进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的设想,并不现实。一方面,印方在甘托克到西里古里一线部署的4万多正规军,猬集在唯一的交通要道上,难以短时间击溃;另一方面,即使顺利拿下西里古里,印军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道路甚至借道孟加拉国补给阿萨姆邦等地印军,并不能达成在东线“包饺子”的战略设想。

换而言之,即使我军从藏南和锡金2个方向同时出击,穿插分割包围印军前线部队,也无法大量歼灭印军有生力量,更起不到打击印度中央政府权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激发印度民族情绪,推动新德里方面对全印度的整合。糟糕的地形和交通条件,又限制了我军投入大兵团作战,维持这种环境下的作战需要耗费异乎寻常的精力和物资。

事实上,对于印度来说,在东线发起一场“对华远征”的价值,远小于在西线一波“冷启动”重创巴基斯坦(图为印军在克什米尔附近的部队部署图 )

对于中国来说,“一战打出三十年和平”才是对印战略的终极目标。如果无法大规模歼灭印度有生力量、有效打击新德里政府的权威,那么任何对印大规模战争都是得不偿失的。而阿克赛钦地区作为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第二大战争红利(第一大是20年和平),使得中国以较小代价震慑印度中央政府的战略成为了现实。毕竟新德里距离阿克赛钦只有不到400公里。

因此,即使中国要对印发起一场传统的“自卫反击”式有限战争,西线才是最具性价比、也是最有战略意义的主要方向。在本轮军改中,新疆军区的1个机步师、3个摩步师都没有“大动”,驻守在甘肃和新疆边界附近的2个重装合成旅率先换装完毕并调整到位也是一大明证。当然,西线战事的可行性,与印巴关系息息相关。

另外一个尴尬之处在于,中国东线附近只有5座机场,能够支持空军三代战斗机部队长期部署的机场只有拉萨贡嘎机场,而印军则常驻了2个苏30MKI中队。在制空权没有把握的地区,哪怕是发起一次旅级(基本战术单位)进攻战役,都是非常疯狂的战争冒险。

执政的印度人民党政府,有着“挑事传统”,比如说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战争

我国面临的则是世界屋脊的地理困境,或许用绝境更贴切。毋庸置疑,地形对实际战争能力的消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能够在控制线附近,长期维持比我们多得多的军队的原因。在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前,对印的军事行动只能是短促的,军事威慑也是有限的。而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说,修到洞朗的公路。

事实上,现在执政的人民党政府,一向有着无视印度发展实际、擅自挑起边境冲突以挑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伺机敛财和勾选票的“传统”。对于全军弹药储备量仅有4天的印军来说,不带武器、赤手空拳的进入中方新近控制的实际控制区推推搡搡,已经是对各位政客、军官和基层士兵们的最好选择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