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中看到音乐剧《泰坦尼克》的广告时,心里动了一下,因为特别喜欢电影《泰坦尼克》席琳·狄翁(Celine Dion)的那首《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所以特别想看这部音乐剧。并没有提前做任何研究,也不知这部音乐剧同电影会有任何的关联,只是随后在网上查了一下售票情况,虽然这部音乐剧于十二月十三日就开始在北维州上演了,但大部分的票都已经销售一空,看来真的很可惜,要失之交臂了。
今天是一月二十一日,新总统就职后的第一天,一大早匆匆参加完了在华盛顿的妇女大游行。回家的路上,怀着喜悦的心情,绕道去剧场想顺便问问,看是否还有剩余的票,竟然被逮到了。
音乐剧《泰坦尼克》是1997年由彼德·斯通(Peter Stone)编剧和默瑞·易斯顿(Maury Yeston)作词作曲,在百老汇上演不久就一举夺获了五项托尼大奖,其中包括最佳音乐奖,最佳作词作曲,和最佳编剧的经典音乐剧。这次在北维州阿林顿Signature剧院上演的,是由Eric Shaeffer执导的。
阿灵顿的Signature剧场很小,观众围坐在舞台的四周,当灯光渐渐暗下,四周幽蓝的荧光徐徐升起,就像是夜晚海水中的点点月光,恍惚间整个剧院就成了那艘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邮轮,音乐就是从In Every Age开始的。
In Every Age:每个时代人类总是企图制造最伟大,最华丽,似乎又不可能的作品,并引以为荣。
在沙漠里,将巨石堆积如山,建起金字塔;创造出哥特式的飞拱,上帝之光由此而入,使教堂的穹顶似乎上可通天;还有中国那些绵绵无尽的城墙;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使人类自己不断的陷入到尖叫和狂喜的快乐中!。。。。。。不,我们并非要那些巨石,墙壁,和建筑,我们的梦想是去营造一个理想的城市,一个人类的大都市,一个文明,和谐,快速,像一首诗,同时也是一件现代工业化的完美作品。
他们怎样建造泰坦尼克?:用四万六千吨钢铁,十一层楼高,辉煌的海上宫殿,平静如梦中摇篮。泰坦尼克是一艘永不沉没的邮轮,她是现代文明和先进技术的组合,她满载着世界上最富有和充满无限憧憬的人们,飞越大洋奔向彼岸的乐土。故事的结束虽然并无意外,但是整整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一半的时间是在演绎人们如何在邮轮出事后到沉没海底之间的种种经历。
大家都说我喜欢哭,我也不想辩解,后半场的确让我唏嘘不断。音乐剧和电影的故事内容非常不同,它并没有像电影一样只突出描写一两位主人公和他们的爱情故事,整场音乐剧都是在用不同的角度描述邮轮上各位乘客和船员的经历,特别是当船开始下沉到最后沉没的过程中,这些人所表现出的恐惧,犹疑,悲伤,和镇定。其中有船长、船主和设计师互相指责;有在面对救生艇数目不够的窘境下,船长越过船主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妇女和儿童优先登上救生艇;邮轮上头等舱的极尽奢华,生死当前,富人所占有的特权,那些强盗式的文明;报务员努力寻求援助的信息,直到最后一刻;年轻女孩满怀远赴美国的梦想,被困于舱底无法脱离;夜空下,乐师演奏安定人心的乐曲,人们凄凉的向大海祷告。生离死别的场景,虽然演了又演,这一刻,仍然使人悄然泪下。
音乐剧《泰坦尼克》使观众在既知结局的情况下,仍然被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注入的真实情绪而感动,这些在突发状况下人们的举措,如此深刻的触摸着观众的灵魂,使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法不被它深深吸引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