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堡,一座静卧于宾夕法尼亚南境的小镇,周围丘陵起伏,山岚飘动,乡村风光如画般地铺展在眼前,一块块绿茵交织着森林与田野,蜿蜒的小路串联起一座座静谧的农庄, 白色的谷仓在绿色田野映衬下熠熠发亮,溪流如银带, 迤逦地流过草甸。牛马甩着尾巴,低头悠闲地啃吃着青草。小镇内春意盎然,鸟雀啁啾,绿草如茵,金黄色的蒲公英在风中摇曳,盛开的山茱萸点缀在路边的房舍间。
温暖的春风掠过原野,掠过松林,也掠过那曾燃烽火的山脊。它似在轻吟:一度腥风血雨,今已芳草萋萋。
白栅栏上,一只知更鸟挺起赤红的胸膛,抬头向着温暖的阳光高歌,其声婉转似泣,仿佛在低诉那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浩战长歌。
1861年4月,美国的北方和南方州因在废除蓄奴和关税等议题上不可调和,最终兵戎相见,四年的的南北战争由此展开。战至1863年,南军虽屡次获胜,但尚未取得决定性优势,未能驱逐北方军队出境。南军统帅罗伯特·李(Robert E Lee)将军决定北上,于葛斯堡一战,以期削弱北军力量,直取费城与华盛顿。
1863年7月1日至3日,以罗伯特·李将军领导的南方联军和以乔治·米德(George G Meade) 的北方联军激战三天,这是美国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五万余人,尸横遍野, 最终南方败退。葛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的转捩点,自此北军由守转攻,扭转乾坤,最终一统山河,奠定合众国之根基。自由与共和,在腥风血雨中重塑骨骼与灵魂。
正因为其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战后不久,美国人民就开始保护战场遗迹,美国政府于1895年将其辟为美国国家军事公园。这个占地六千英亩的国家公园涵盖了当年战场的绝大部分。山川林田,尽复旧观, 此地是美国保留得最完整的一个古战场。
公园从北向西向南然后向东围绕着小镇。一条长约二十四英里的车道将当年三日内激战的各战场连接起来,循战事之时序设十六自驾导览停车点,供游客重踏战地,追思英魂。 不分南方联军还是北方联军,不管是胜方还是败方,各停车点都按当时守军部队命名。一座座大理石的纪念碑矗立在沿途的田野中,宛如守护历史的哨兵。一尊尊火炮置放如故,默默地叙述着真实的历史。公园里的街道大都以当年参战的南、北联军中著名英烈命名。这是一部活的历史画卷,当年的历史镌刻在田野、树林和道路上, 道尽山河破碎之痛,亦写团结重生之志。徜徉在公园内,双方鏖战的场景自然地呈现在游人眼前。多个停车点还有高出树林的高台,供人登高鸟瞰古战场。
第八自驾导览点——小圆顶岭(Little Round Top)是昔日北方联军守军的左翼阵地。1863年7月2日下午,即葛斯堡战役开战后的第二天,攻守双方在此发生多次短兵相接的激战,是整个战役最激烈最血腥的交锋点。林间当年缅因的守军和南方联军的肉搏处,紫荆树红花绽放,似昔日将士热血洒林间;野紫罗兰静立岩石缝中,如英魂不散,守护山河。登上山脊,举目远眺,远处南方军的阵地历历在目。山下草甸如织,溪水如弦。坡上乱草在巨石间摇曳。背后炮阵亦似当年排列,严阵以待。天高地迥,白云悠悠。苍鹰盘旋长空,叫声凄厉,提醒人们这片土地依旧承载着自然野性的灵魂。
选一巨石坐下,屏神静思,当年隆隆的枪炮声、战马的嘶鸣声和战士的厮杀声依旧在耳畔回响,猎猎旌旗、滚滚硝烟和漫天战火仍在眼前隐现。历史的回声激荡在林间和山谷。
士兵国家公墓是自驾导游的最后一站,数千在此抛洒热血的将士长眠于斯,青松翠柏,掩映其间。
林肯总统在此发表的《葛斯堡演说》,短短的两百多字,言简而意丰,不述胜败之荣,而颂牺牲之尊。“民有、民治、民享”,此六字,后世千秋之纲纪,民主共和之柱石!立国之本,源于斯地!
烽火已散,然日月星辰依旧流转。多少热血曾染赤此地,多少壮志沉埋泥沙之下。然民主与共和,又复面临新挑战。
思及此,不禁慨叹:
感天地之悠悠,怀忠魂之不朽;念苍生之茫茫,思百年之轮回。非以恨存,乃以和续;非为征服,乃为纪念;非扬胜绩,乃慰亡灵。
共和当继,吾辈仍需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