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49)
2020 (63)
2021 (57)
2022 (61)
2023 (50)
在文革期间上小学、中学、大学的人对《五七指示》都是非常熟悉的,很多教室墙上的毛语录都是:“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对“五七”干校,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对干部和知识分子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场所。据统计,“文革”期间,中央一级机关“五七”干校共有106所,各省机关“五七”干校有1497所。
昨天看完《邱会作回忆录》才搞清楚《五七指示》是如何产生的。
《五七指示》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致林彪的信。这封信的起因就是林彪送上的邱会作主持起草的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部队为什么要搞农副业生产?
此事要追溯到三年困难时期。当时,食品供应紧张已经殃及部队,地方不能保证粮食供应,个别地方无粮供应,买不到肉食和食油。
邱会作讲了三个例子。1961年夏天住山东的部队, 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吃地瓜干,有时一星期也领不到一颗粮食。地瓜干又是1958年存下来的,原来根本不是当口粮的,而是做猪饲料。1961年秋住河南周口的部队吃的面粉, 有百分之二十以上都有杂质,驻四川绵阳部队吃的大米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稻壳。他说,这是我亲自在部队看到的,同部队一起吃过这种粮食做的饭。部队的粮食定量每人每天一斤半,除去不能吃的东西,每人每天真正下肚的粮食也就是一斤多一点,战士都是二十左右的年青人, 每天吃这种饭能行吗?
凭票证领不到东西,很多部队一年也尝不到几次肉味这种生活不能长期下去。部队固然吃不饱,地方挨饿的现象更严重。周恩来让邱会作参与过几件救灾的事。1960年5月,广西横县驻军给邱发了一个电报,称政府机关因饥饿不能工作了,要求借军粮。周恩来让邱会作去秘密调查。到横县一看,县委书记躺到床上起不来了,有气无力地伸出四个手指,意思是四天没吃饭了。原来这个县为了保“卫星县”的名誉,断粮也不敢报灾情,全县已经饿死一千多人,每天还在死人。
当时来部队的家属猛增,家属绝大多数是专门到军队吃饭的,而且不打算再走。他们说横竖是饿死,死在家里,还不如在部队死在自己的亲人面前。
军队困难,国家更困难。军队向国务院多要粮食也张不开口。于是,在1960年冬天由贺龙主持的军委常委会上,邱会作提出自己动手搞生产,别无他法。罗瑞卿向贺龙提议,由邱会作起草一个军委给中央的报告。1961年2月邱会作起草了一个军队动手搞农副业生产保证自己供应的电文。
有了这个文件,全军开始种菜,生产粮食和副食。大多数连队都有了一块菜地,一个猪圈,当年就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部队再没有人得浮肿病。从此,军队开展农副业生产不但合法化,而且成为长期方针固定下来。
《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副业生产的报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三年大饥荒让部队都吃不饱饭逼出来的。
《邱会作回忆录》是史学价值最高的高层回忆录之一,要想了解文革, 邱会作回忆录是必读作品。
“要想了解文革, 邱会作回忆录是必读作品。” 谢谢林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