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以色列——被逐出欧洲家园犹太人的无奈归宿(八)

(2025-08-29 08:19:13) 下一个

  托管巴勒斯坦(Mandatory Palestine),位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四百多年巴勒斯坦地区,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后,根据国际联盟的《巴勒斯坦托管地》条款而存在。1920年,巴勒斯坦托管地正式成立。1922年,英国从国际联盟获得了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授权,受其委托对之暂时管治。英国从未对托管巴勒斯坦宣示主权,它既非英国属土,亦非英国殖民地,因此并没有给予巴勒斯坦居民英国国籍,仅驻有少量军警维持主要城市秩序而已。

         英国驻军1936年在巴勒斯坦圣城耶路撒冷游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拉伯人爆发反抗与英国交战的同盟国奥斯曼帝国的起义,英国军队乘机将奥斯曼帝国军队赶出了黎凡特地区。英国曾在《麦克马洪-侯赛因信件》中承诺,如果阿拉伯人发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起义,作为交换英国将在战后承认阿拉伯独立。但最终,英国和法国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这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一种背叛行为。

  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富有的家族,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提供巨额金钱支持,收买政客幕后操纵。

  詹姆斯·迈尔·罗斯柴尔德于1868年去世后,他的长子阿方斯·詹姆斯·罗斯柴尔德接管了家族银行,积极支持在巴勒斯坦复国以色列。根据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文献记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该家族每年以东方犹太人的名义向普世以色列人同盟(Alliance Israélite Universelle)捐款近50万法郎。第二代英国男爵沃尔特·罗斯柴尔德,是1917年英国外务大臣亚瑟·贝尔福致锡安主义联盟(Zionist Federation)的收信人,在该信中,英国政府支持于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此信件后被称作《贝尔福宣言》,一直被犹太复国主义当作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最重要的法理文件。

  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的小儿子埃德蒙·詹姆斯·罗斯柴尔德资助建立了位于巴勒斯坦里雄莱的犹太复国锡安主义者第一个定居点,他从土耳其人手中购买的土地组成了今天以色列的一部分。1924年,埃德蒙·罗斯柴尔德成立了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协会(Palestine Jewish Colonisation Association, PICA)。该协会收购了13万英亩的土地,并建立了投资企业。埃德蒙·罗斯柴尔德资助建立的聚居地遍布以色列各地,包括Metula,Zikhron Ya'akov,里雄莱锡安和罗什平纳(Rosh Pinna),许多地点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位于特拉维夫的罗斯柴尔德大道。

  一次世界大战相持阶段急需犹太金融资本支持的英国政府,作为交换,“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这个决定从未征求当地土著 居民的意见,势必引发他们的反弹,故英国政府同时警告:“但要清楚明白的是,任何行为均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社群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巴勒斯坦,尤其是农村地区陷入极度贫困。奥斯曼帝国和随后的英国托管当局,对农业和农产品征收高额税款,二三十年代,农业歉收,大萧条的到来和商品价格暴跌,随之而来的贫困变得更加严重,农民负债累累。由于人口密度增加,佃农支付的租金急剧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土地从阿拉伯人转移到犹太定居点机构(如犹太民族基金),大大增加了被驱逐的农民数量,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土地作为未来生计来源的权利。到1931年,阿拉伯人占有的106,400杜纳姆低洼A类农田,养活了590,000农业人口;而犹太人占有的102,000杜纳姆低洼A类农田,仅养活了50,000农业人口,相差逾十倍。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据维基百科等资料,下同)

  尽管英国托管当局采取措施限制阿拉伯人向犹太人转让土地,但这些措施很容易被有意买卖的犹太人规避。英国托管当局未能投资于巴勒斯坦民众的经济增长和医疗保健,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政策是确保他们的投资仅用于促进犹太人定居社区伊舒夫(Yishuv)的扩张,扩建其经济基础设施(如海法发电厂、舍门石油和肥皂厂、大磨坊面粉厂和内舍尔水泥厂),大量利用从农村涌入的廉价阿拉伯劳动力。1935年后,建筑业繁荣的衰退以及伊夫进一步集中精力推行排他性的希伯来劳工计划,导致农村移民的大部分就业来源被切断。到1935 年,只有12,000名阿拉伯人(占劳动力的5%)在犹太区工作。

  随着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驱赶与西方各国对犹太难民的坚拒愈来愈严厉,无路可逃的犹太难民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涌入自然资源匮乏的不毛之地——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

  1933年8月25日,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与纳粹德国签署了《哈瓦拉协议》(转移协议,heskem haavara)。该协议由德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英巴银行(受犹太机构指示)和纳粹德国经济当局经过三个月的谈判最终达成。它是促成1933年至1939年间约6万名德国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重要因素。该协议使逃离新纳粹政权迫害的犹太人能够将部分资产转移到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出售其在德国的资产,以支付运往巴勒斯坦托管地的必需品(德国制造)。对于德国犹太人来说,该协议提供了一种离开德国日益敌对环境的途径;对于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伊舒夫来说,它提供了获得移民劳动力和经济支持的途径。

  随着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被欧洲驱逐的犹太难民,掀起“第五次回归浪潮”—— 第五次“阿利亚”(Aliyah)运动(1929-1939)。“阿利亚”,希伯来语字面意思是“上升”,是指犹太人从流散地迁徙到历史上、地理上古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迁往此地的“移民”(making aliyah)传统上被描述为“上升”(朝向犹太圣城耶路撒冷),是犹太复国主义最基本的信条之一。新一波25 万犹太移民抵达巴勒斯坦地区,其中大多数(17.4万人)于1933年至1936年间抵达,这是对纳粹德国日益加剧迫害犹太人的回应。

  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政府负责签发移民证书。这些证书由代表大英帝国的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公署管辖的巴勒斯坦政府移民局管理。移民政策以英国的公布的法规为基础,尤其针对犹太移民,英国政府根据政治压力和协议严格控制犹太移民。合法入境和居留需要移民证书(Palestine immigrant certificate,通常称为“证明”或“移民签证”)。这些证书通常由犹太海外机构的办事处(尤其是在欧洲)发放。这些办事处与当地犹太社区协调处理申请和后勤工作,并将获批的案件转交给英国当局,最终授权掌握在英国政府手中,由英国托管当局的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公署签发。

  1935年达到顶峰,约有6万犹太移民到巴勒斯坦,当地的犹太人口也增长到320,000人。英国政府认为这个数字太大,因此犹太机构被告知,1936年批准的配额不到其所要求配额的三分之一。随着纳粹在德国掌权,迫害、驱除犹太人加剧,急于逃难的犹太人口暴增,英国政府批准的配额极其有限,粥少僧多,犹太非法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巴勒斯坦托管地。

     1935年9月波兰华沙犹太机构为移民巴勒斯坦托管地发放的证书

  从欧洲挣扎命逃难来巴勒斯坦的合法与非法犹太移民,与当地人激烈争夺生存资源,致使本来就非常贫瘠的当地农村之中的阿拉伯农民陷入困境,被迫搬到城市成为流动雇佣工人,以期望摆脱赤贫时却发现自己被社会边缘化,而他们的处境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犹太移民与土著阿拉伯民众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暴力革命。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暴动(Great Revolt,),又称巴勒斯坦大起义(Great Palestinian Revolt,or the Palestinian Revolution),旨在寻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并终止英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允许犹太移民和向犹太人出售土地。

  自1920年以来,巴勒斯坦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冲突不断,而起义的直接导火索便是阿拉伯人地下组织杀害了两名犹太人,以及犹太枪手作为报复杀害了两名阿拉伯劳工,这些冲突事件令巴勒斯坦陷入暴力冲突之中,持续了三年之久。

  这场起义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自发的民众抵抗,城市精英阿拉伯高级委员会抓住了这一机会,使这场运动具有组织性,主要集中于罢工和其他形式的政治抗议,以确保取得政治结果。到1936年10月,这一阶段已被英国民政当局通过政治让步、国际外交(涉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外约旦和也门的统治者)和戒严威胁等多种方式击败。

  第二阶段始于1937年末,是由1936年英国镇压引发的农民领导的抵抗运动。在这一阶段,英国军队越来越多地成为其认为支持起义的村庄的攻击目标,而英国军队也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支持起义的村庄作为攻击目标。在此阶段,英国军队和巴勒斯坦警察部队残酷地镇压了叛乱,他们采取的镇压措施旨在恐吓全体民众,破坏民众对起义的支持。委托管制巴勒斯坦的英国军队和警察,在镇压起义的在战斗中杀害了两千多阿拉伯人,108人被绞死,包括平民在内的阿拉伯人伤亡人数为两万,20至60 岁之间的成年巴勒斯坦阿拉伯男性人口中有10%被杀、受伤、监禁或流放。暴乱其间,被杀害的巴勒斯坦犹太人约数百人。

        巴勒斯坦阿拉伯起义军1938年所举的其独立巴勒斯坦国旗上,有当地居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新月、基督教的十字架,没有犹太教的大卫六芒星

        在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动乱期间,海法附近的阿拉伯村庄米亚尔被炸毁。这是英国对叛乱分子的惩罚和警告

  1936年年巴勒斯坦大起义,大大加剧了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区英国当局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阿拉伯人认为英国当局背信弃义,抛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委托管治巴勒斯坦地区居住的阿拉人的承诺——犹太移民“任何行为均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社群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不但未能有力制止犹太人巧取豪夺土地,掠夺当地人赖以为生的资源,而是被他们的金钱收买,偏袒犹太人,反过来血腥镇压维权的土著阿拉伯人民。

         1936年6月,阿拉伯语报纸《Falastin》刊登漫画,对比了英军巴勒斯坦地区统治者沃肖普(Wauchope)在1936年和艾伦比(Allenby)在1917年的行动

  巴勒斯坦大起义其间,犹太移民定居点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当地阿拉伯人暴力冲突不断。

         1936年至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义期间,以色列海法附近的一个小型定居点内舍尔犹太临时警察部队,将枪拼犹太六角星摆拍合影。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在德国政府的纵容下,纳粹党员、德国反犹民众与冲锋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砸碎大街上所有他们办公室、店铺的玻璃,史称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译碎玻璃之夜),党卫队、警方冷眼袖手旁观。这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

  水晶之夜发生后,迫切逃命的欧洲犹太人,在全世界拒绝或严格限制犹太难民入境的大局下,西亚之隅的巴勒斯坦,成了他们最有望争取到的逃命之所。这片英国托管的蕞尔不毛之地,尽管动乱不已,却是当时犹太人唯一可望又可及的无奈选择。除了犹太人入境签证门坎最高的地大物博美国,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是接纳犹太难民最多的地方。

         1933-1939年欧洲犹太人逃难流向图。

  于是全世界的犹太组织,运用他们的金钱与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动员犹太民众游行示威,向英国政府施压,取消对犹太难民移民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的配额限制。

          水晶之夜后,英国犹太人抗议限制巴勒斯坦移民

  此时的英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爆发的前夜,面对实力雄厚对手纳粹纳德国欧洲咄咄逼人态势,大英帝国的本土和殖民地尚且自顾不暇,已无心、无力再分散资源,纠结中东之隅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移民与阿拉伯土著之争,决定对其近中东政策明晰化。

  1939年5月23日,经英国下议院正式批准,英国政府发布《1939年白皮书》(White Paper of 1939),又称为麦克唐纳白皮书,是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义爆发后英国政府发布的巴勒斯坦托管地的政策性文件。

          英国政府发布的《1939年白皮书》

  《1939年白皮书》宣告:十年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且在巴勒斯坦国内要建立起犹太人家园,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统治。它还规定五年内犹太人移民数量不应超过75,000人,并规定未来将由阿拉伯人决定是否允许让更多的犹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在巴勒斯坦托管地内,除了占5%的区域外,犹太人被限制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

  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宪法

  白皮书指出,目前已有超过45万犹太人定居于托管地,《贝尔福宣言》中关于“犹太民族的民族家园”的诉求已得到满足,并呼吁在十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治理:英国政府认为,《贝尔福宣言》所体现的托管地的制定者不可能有意将巴勒斯坦转变为一个犹太国家,而这违背了该国阿拉伯人民的意愿。因此,英国政府现在明确宣布,巴勒斯坦成为犹太国家并非其政策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强行变成一个犹太国家的臣民,违背了其在托管地对阿拉伯人民的义务,也违背了他们过去向阿拉伯人民做出的保证。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并与英国建立条约关系,以满足两国未来的商业和战略需求。这个独立国家应该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治理,以确保每个社区的基本利益都得到保障。

  第二部分 移民

  根据英国托管地,未来五年内,犹太移民巴勒斯坦的人数将被限制在75,000人,之后将取决于阿拉伯人的同意:英国政府在托管地或随后的政策声明中未发现任何内容支持以下观点:除非允许移民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否则无法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如果移民对该国的经济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则应明确限制;同样,如果移民对该国的政治地位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不难证明,迄今为止被接纳的大量犹太移民在经济上已被吸收,但阿拉伯人担心这种涌入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直到犹太人口能够统治他们,这种担忧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以及巴勒斯坦的和平与繁荣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过去三年令人痛心的骚乱,只是阿拉伯人强烈忧虑的最新且最持久的表现……。不可否认,阿拉伯民众普遍担心犹太移民会无限期涌入,这种担忧已导致骚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耗尽了巴勒斯坦的国库,使生命和财产处于危险之中,并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制造了怨恨,而这种怨恨在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之间更是令人痛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人数持续增长,直至达到该国的经济吸收能力,不顾其他一切因素,两个民族之间必将长期存在致命的敌意,巴勒斯坦局势可能成为近东和中东所有民族之间永久摩擦的根源。

  在未来五年内,如果经济吸收能力允许,犹太人口将以这样的速度增长,使犹太人口达到该国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考虑到阿拉伯和犹太人口的预期自然增长,以及目前该国的非法犹太移民数量,这将允许从今年四月初开始在未来四年内接纳约75,000名移民。这些移民将根据经济吸收能力的标准按以下方式接纳: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将允许10,000名犹太移民,但前提是,如果经济吸收能力允许,可以在五年内将某一年的短缺添加到后续年份的配额中。此外,为解决犹太难民问题,一旦高级专员认为足以保障难民生活,并将立即接纳25,000名难民,并特别考虑难民儿童及其受抚养人。现有的确定经济吸收能力的机制将保留,高级专员将最终负责确定经济吸收能力的限度。每次定期决定之前,都将咨询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代表。五年后,除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愿意默许,否则将不再允许犹太移民。

  第三部分 土地

  白皮书规定:“若干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由于阿拉伯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近年来阿拉伯土地持续向犹太人出售,某些地区已无空间再转让阿拉伯土地;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如果阿拉伯耕种者要维持其现有的生活水平,并且避免近期出现大量无地阿拉伯人口,则必须限制此类土地转让。在此情况下,高级专员将被赋予一般权力,以禁止和规范土地转让。”此前,阿拉伯人向犹太人转让土地并未受到任何限制。

  《1939年白皮书》规定五年内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数量不得超过七万五千人,如此低少的移民配额,对欧洲九百万面临被屠杀命运的犹太人,杯水车薪,犹如灭顶之灾。

  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自由党议员詹姆斯·罗斯柴尔德,在英国议会辩论中愤怒地表示:“对于大多数前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移民或肉体灭绝的问题。”曾几何时,这个用金融杠杆操纵欧洲政坛的史上最富有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如今在纳粹德国主导的世界反犹风暴冲击下,元气大伤,已无力再影响英国政局。

  英国政府发布《1939年白皮书》后,位于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团体反应强烈,坚决抵制,发起一场持续数月的反英抗议示威。5月18日,犹太人发起大罢工。

  巴勒斯坦犹太机构发表了拒绝英国白皮书的强烈回应:英国托管国在白皮书中制定的巴勒斯坦新政策,剥夺了犹太人民在其祖籍国重建家园的权利,将巴勒斯坦的统治权移交给目前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并将犹太人口置于该多数人的支配之下,规定一旦犹太人口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就应立即停止犹太人移民,在犹太人的家园设立了犹太人隔离区。犹太人很可能会反抗,而不是屈服于阿拉伯统治。镇压犹太人反抗英国政策的叛乱,将是一项与镇压阿拉伯叛乱同样艰巨的任务。英国政府无视了这一警告,在犹太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却计划剥夺犹太人最后的希望,并关闭通往他们祖国的道路,必食恶果!

         1939年5月18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乔治国王大道举行抗议英国政府《1939年白皮书》游行示威

         巴勒斯坦犹太人集会抗议英国政府《1939年白皮书》公布的新法规

  尽管巴勒斯坦犹太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1939年白皮书》游行示威,美国、英国等地世界犹太组织积极呼应,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英国政府,一心备战纳粹纳德国的挑战,对托管地巴勒斯坦严厉限制犹太移民的决策,毫不动摇。

  九死一生逃脱粹纳屠戮集中营的的犹太人异教徒,在全球基督教世界的围追堵截下,天涯海角逃亡求生之路险阻重重,仅剩两千多年前犹太祖先被罗马帝国铁蹄驱逐流散的巴勒斯坦荒漠故地,尚存一线侥幸逃命的希望。

  光脚不怕穿鞋的,对限制犹太难民逃亡巴勒斯坦托管地的英国政府,犹太人破釜沉舟,只要逃得一命,对抗不择手段,不再遵循前五次回归浪潮的合法移民“阿利亚”(First - Fifth Aliyah, 1919–1939)运动,而是大规模进行非法移民运动——“阿利亚贝特”(Aliyah Bet,意为“二次移民”)。

  作为对白皮书的回应,右翼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组织伊尔贡(Irgun),无视英国政府法令规定的巴勒斯坦合法犹太移民配额,开始大规模组织犹太非法移民偷渡,制定叛乱计划,采用恐怖主义武装暴力手段,驱逐巴勒斯坦托管政府的英国官兵,图谋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新国家。

  偷渡、非法移民、恐怖主义袭击,这些困扰当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灾难性社会问题,均肇始于英国管制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乃集大成者也。

 

    2025年8月29日,作于芝加哥西郊

 

    (图片来自网络。参照相关论著、报道、维基百科、犹太人大屠杀百科全书等资料。博文非论文,篇幅限制,不一一注出。)

    长文分载。待续。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