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MM

每张照片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正文

过节—-缅怀与超度

(2021-04-04 09:20:12) 下一个

节的起源应该和祭祀有关,祭天,祭地,祭祖宗。生而为人,在现代的许多概念还未形成之前,天之高远,地之廖廓,命之荣耀,面对这最为身近又遥远的三者,断然会让人引起某种本能的心灵响应,原始、直接、也最为纯粹。纪念,宴乐,祭祀的日子就是节日。这些日子,或如河面上的落叶,或如漂曳于水上的灯盏,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或明或暗地泛着光,让行走的人们慢下脚步,或停住,冥冥地感念,思悟。日文里,把传统的节日叫“祭”(まつり),那是我们汉语的本意,就如陕西话里,存留着许多让人回味的古音一样。全国各地每年有数不清,过不完的“祭”。

现代的人比古时节多得多,节日又往往就是假日,如三八妇女节,国庆节,星期日,所以,笼统地说成"节假日"很自然,亦富有让人遐想的吸引力,期待感。但那些“节日”,好像绕过了刨土寻食,眼盯时令节气的农人,或者,是对上帝造的人说的。对于许多我们这些猴子变的人,在成为城里人之前,这些节日,只是谈说而已。偶忽看人家闹腾,或也掺和进去,随意地轧挤一番。

法定的节,完全是你头上是什么天,就过什么节。民国时期的节和明朝的节有交集的不多。美国人过有的节,放假时,日本人干得欢着呢,甚或哀痛着。“情人节”,完全是由商家为商业作战设计、制作出来的,为的是巧克力,所以,情人节里,不必过于多情,当然,吃了带有淳淳甜味的糖果,滋生出春光般温暖的情愫,也符合“情人节”的字面意思。“光棍节”,依样画葫芦,但是反着描,覆盖面广至情人,妻妾,有男朋友的,有外室的都过,还有如我这般的普通人,几乎可以用全民来形容。为了“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为了不折不扣的“折扣”,“光棍们”往往流荡失守,乱了方寸。甚是热闹,有节的气氛的一种。

但,不是所有的节都是这样热闹,甜蜜,甚或带点滑稽的。

七月半,私下也说成“鬼节”,来自于道教的“中元节”,或佛教说的“?兰盆节”。印刷着明星、风景的精美挂历上不一定挤得出空隙来标注。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以长生不老为终极信念;佛教,倡导轮回信念,自东汉传入中国,兴起,再与道教相互叠加或借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把汉代时意象模糊的死后世界,变得形象,具体,即地狱分层,天堂有级。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果报应,功德还可以转移到祖先身上,且因在地下世界也有奖励和惩罚。某个先人,也许因了生时的罪孽,在地下受着苦,后辈在这节里,祈求将之解脱。

“中元节”的原本传统的仪式是由僧侣来完成的。因七月十五日是夏季避暑之末,僧侣们的精神力通过一季的苦行达到顶峰。俗人拿出水果、粮食来供奉僧侣,僧侣们集体的功德,通过这节日超度,将某人不幸的祖先从地狱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尽快地在净土中重生。 李氏唐王朝天子,自称是老子(李聃)的后裔,虽祖师爷的高贵血脉,是否真的延续至唐朝天子李氏,已无从可考,但套上这名人之后的光环,毕竟有助于李唐的正统性和优越感,逐道教不二地被列为国教,“中元节”始兴盛,随即确认、固定为节日。邻国日本,お中元,お盆(おぼん),仅次于元旦新年的大节,至今家家过,临此日,节日肃穆的气氛非常浓厚,其源头无不是遣唐使,乘风破浪带回去的“祭”。

清明节,踏青,扫墓。与“中元节”的超度,解救不同,清明节的祭扫,是对祖先的礼敬,缅怀。

清明节的源头据说是“寒食节”,以纪念被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放火烧山而死的介子推。介子推因不言禄,不愿出仕,隐于山,晋文公出此下策逼迫。百姓感怀死者,隆冬禁忌动火二月,只能吃冷食。这种“寒食”做法,明显对身体健康有害。过后几个世纪,官方屡禁不止,官、民各退一步,记念被恩准,但应该在冬至过后的105天,举行献祭活动。或许,这就是“清明节”的原型。

清明节,有禁火习俗,同样和对这历史事件的纪念有关。晋文公放火烧山至人死,而有“寒食节”,几个世纪后的王朝官员怕百姓学样,以放火的形式来纪念他,于是,颁布禁火令,在春季的第二个月,或近寒食节,禁止用火,还加禁无从考核的性行为。每年一次,通过禁火,来熄灭旧火,重燃一把新火,从仪式上辞旧迎新。

汉朝时,家族的墓地,远不过三代,就是说人们向已故父母,或祖父母的墓地献祭,没有隔了更多辈的子孙后代向高祖举行集体祭祀。精英们才去翠柏成行的家族墓地,祭扫,野食。至少到东汉,人们对祖先的墓前献祭,没有特定的节日,春、夏、秋、冬,四季都进行祭祀。春季的祭祀,放在二月底,三月初,与对土地,谷物的祭祀,即“社稷”结合起来。至隋唐,寒食节为家族成员重聚提供了机会,人们开始到四、五代,或更早的祖先的坟地献祭。因时日与农历节气“清明”近差一日,移位俗成“清明节”。清明节的出现,远亲们通过共同祭祀遥远的祖先,国家集体缅怀先烈,以逐渐形成“同处一大家庭”的自我意识。

过节,带有很深的文化印记,特别是传统节日,节中所含的文化元素融入于血液里,代代传承。星移斗转,寒去春来,日子过着过着,身体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

节是每个人的时间盘上凹凸的印记,或发着光的点。钟表盘上镶刻的度格是均匀的;日历、挂历上排印着相同的方格,日复一日,数着日子;时光在心里的流淌却并不是恒速的,在哪个时间点会慢下来,甚或停下来,因人而异,由毎个人心里藏着的东西操动。

平常时日,打电话回去向家人问好,某个时候,妈说,过几天,准备过个节。不是妇女节,也不是国庆节,是为先祖。

过节形式简繁不问,需要仪式。安静的家里,理整衣着,备份菜肴,摆上碗筷、酒尊,供上水果,点上香、烛,酙酒,跪拜嗑头,等稍刻,烧些纸钱,再斟酒,跪拜。虽没什么大阵仗,一样表达着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或望超度之心。至于稍后的正日,外面的世界里,如中元点灯,清明踏青什么的,人群熙攘,抑或场面宏大,只是形式更丰富的外延罢了。

英国不会有感恩节,虽然同是英语圈国家,而且与美国几乎是同宗;美国没有五一劳动节,尽管庆祝的人把它冠以“国际”,看来边界,或边际并非完全是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聚群居而作,圈成不同的集团,至形成不同的文化。为大家认同的事情,或祷祝,或记念,或歌颂,或许就成了节日。每个大、小集团认同的事不同,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所以各过各的节,天经地义,就如各过各的日子。过节,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哀思,追怀是许多日子演化、设立为节的动量,如属另外,祈愿风调雨顺,天下人平安欣悦。

光阴荏苒,当你心里的时钟的针弦颤动,又近节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