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一位国内友人的育儿心得

(2020-09-14 07:44:07) 下一个

成都《教育周刊》汉心专访报道

汉心简介: 著名文化学者, 现为香港《亚洲新闻周刊》主笔长期从事人文思想研究和教学实践,著有文论集《人的境况》、诗集《幸存者的风景》、思想随笔《梦游者遐想》等。

 

1《教育周刊》:先聊一下汉心老师孩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好的,谢谢能有这样的机会与贵刊分享天伦之乐,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领受了太多祝福的人,这或许多少有些自恋,但反复品味好境遇总会让人心存感激。我有两次婚姻,单亲养育大男孩多年,他今年十五岁, 正在贵阳上高中,学业还算轻松,常规性生活问题基本都能自主,也常犯错误,但父子间尚无青春期常有的波动和冲突记录。小女儿两岁,挺惹人怜爱。

 

2《教育周刊》:汉心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希望他们长大成为怎样一个人。

这可能是大部份中国父母都很纠结的事,我长期治学教学,深知不能对孩子的未来作规划,也做不到,但内心总有一种期待,比如我也希望男孩有理想、有情怀,能以自己的好品质被社会接纳,用自己的业绩获得肯定和尊重,至少得知书明礼,做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孟子说过人者仁也”,这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一般地说来,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则其被社会需要的可能性就越大,他的人生也就会越有意义。对于小女儿,我这人很传统,不太在意所谓精英才女,倒是愿花心思培育她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良好的性情教养,懂得珍惜而且有同情怜悯怀之心,这不仅是一个女孩招人喜爱的品质,也是她能赢得赞誉的前提。

 

3《教育周刊》:汉心老师对现在很多家长开始疯狂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追逐名校,高分等的看法。

我一向认为,这些家长多是基于功利心或被社会风气扰乱了方寸,所谓兴趣,乃是源于孩子的偏好,是其内心因为有了某种猎奇的需要而触发出惊喜和热情,然后在学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创造性体验,如果是孩子主动寻求这种兴趣倒也无妨,倘是家长基于攀比、竞争,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强行羁押孩子去学习,则不仅学无所成,反而会让孩子因其目的性太强而把兴趣当成苦趣,试想,不乐意做的事能做得好吗?无趣的游戏还算得上游戏吗?王阳明先生说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折则衰瘘。所谓名校、高分,这除了体制之弊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给家长们带来的几多无奈之外,我们对优质教育就一定有成功胜算的判断本身就有问题,数十年前设计的国家计划性选拔机制曾经让几代人实现了由平民上升为精英的梦想,但时过境迁,昨日的成功模式在当前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中已近于失效,在当今,谁个企业组织会把一个只会按标准答题得高分,但却不能为其创造价值的学子当人才呢!

 

4《教育周刊》:汉心老师有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焦虑过,生活,学习,身体的健康等等。对于孩子,最注重的是孩子哪方面的培养。生活,学习,身体的健康等?

谈不上焦虑,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这无需讨论,但我知道孩子将来属于社会,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与学业上的关切之外,更注重他作一个受欢迎的社会感性标准去学习。所以,在立身处世,心性修养和各种环境适应能力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不刻意抄袭某种成功模式,但在不同成长阶段会施以不同的应对方法,除了言传,更注重身教,无论独处或与人交往皆不忽略对孩子,对自己行为细节的纠偏,总之,也就如子思之言:“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吧。

 

5《教育周刊》:谈谈对家庭,对婚姻的一些看法。结合您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

我有过失败的婚姻,情感之殇对谁都是铭心刻骨之痛,离散的况味很纠结, 也很苦涩,其中不乏诸多责难和怨怼,但时间都不长,反省婚姻的错失,我以为还真不能归咎于谁对谁错,而是自己命运中绕不开的一个坎儿。我们那一代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故对一个严肃看待生活的人而言,婚姻可不能参入所谓的游戏性质,那毕竟事关双方家庭、孩子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牵扯很多人喜怒哀乐的集体感受,是大事,所以,我认为婚姻不单是二人世界,更像是两个人因真爱而结合,然后执子之手宣誓与子偕老,共同应对一生一世的庄严承诺,我个人以为,构成牢靠婚姻的基础是爱,是彼此的欣悦和愿意付出,即使辛苦也乐意与之一起应对人生风险的信念,惟此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否则其它都是附件。我坚持认为婚姻美满才是奠定一个人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基础性条件。

 

6《教育周刊》:教育子女时,如何不盲目,不随大流,能够坚持自我。请汉心老师谈一下您是如何坚持自我,不盲目跟从的事例,以及是什么支撑您做到这一点的。

盲目源于缺乏自信,跟风乃是失去自我。一个人首先得对自己有全息的了解,所谓知人者智,知已者明”,依此类推便可以对自己,对孩子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时代风尚和偏好有所领悟,从而才能与时俱进,相时而动,然后随机应对各种变数。首先,你得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唯一性的存在”,都是有别于他人的生命体,其遗传秘码,生长路径和接收系统都不可以替代。所以我们得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将别人孩子的成才模式硬性移植,养育孩子不是解数学方程式,有标准答案,这当中有些可承传的常理,比如品行、道德观和对善恶是非的判断,以及主流价值和文明规则等属于的要求没有区分,但学什么,在什么地方学,能否成才等,则完全是一个艺术活,可类比却不能简单复制。如我早年喜欢文学艺术,常有沉醉痴迷而废寝忘食之态,但我儿子恰恰与之无缘,幼时也曾跟着我一起涂鸦,胡写乱画,但后来渐觉其对此无趣,不想坚持。分析这一问题,我自以为男孩天性好奇求变,容易见异思迁,是故不再要求子承父业,一切随他主动选择,自己去学围棋、象棋以致后来的游泳、篮球等,凡博弈类、数理类游戏他都上心,而且都没有进过培训班(除进过几天围棋班外),都是自己折腾出来,弄得也还不错。

 

7《教育周刊》:我们知道汉心老师有两个孩子,还比较小,可以问一下您目前关于孩子教育的一种心态,以及您对孩子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升入,成才之类的压力时,会有什么应对方式。也可以谈谈两个孩子之间因为年龄差异不同的教育方法。谈谈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感慨。

我两个孩子年龄间距十五岁,大男孩成长经历有挫折感,但我没有按一般离异家庭让孩子两边讨好,这会造成孩子心态游弋,没有归宿感,稍有不慎就容易二度受伤。这期间我与儿子即便常有形影相吊的缺损感,但依然注重家庭温暖氛围的营造,力求让孩子明白咱家很好、很安全,我们有信心重树家庭幸福的典范,这对孩子很重要,可以让他从小就知道祸福相依,人生无常然后才不致因以后的挫败而丧气。小女儿刚临世不久,对两个孩子在升学、成才之类的问题,我真还谈不上有多大的压力,也不愿过度关注以放大孩子的紧张感。我这人很简单,只要求孩子们都必须有担当,先学会在既定规则之下完成个人德行、教养和能力的训练,比如你得有上大学的经历(不在意是否名牌学校),得学会与人交往并从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如此你才有可能被社会认可、接纳,从而才有机会为别人带来益处,创造价值。只可惜我们的社会由于标准失范,大家都只讲竞争、讲成功,但却几乎不怎么想到要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习以平常心看待人生。总以为上名校、读名牌就能带来好运气。是的,的确有人因投机取巧或高分上名牌,甚至硬性出国深造而小有斩获,但我不以为这种现象能长期有效,也不值得让所有人去效仿,殊知教育也如树木生长,周期短而速成之材往往质地疏松无大用,只能当柴烧,惟有久经风雨的百年老木方可担当栋梁。众所周知,精英可不是仅仅靠考试,读名校或留学就能炼成的,你很难想象一个仅仅学业优秀,只会按国家设定标准考高分,但发育不全,或一心只想与人竞争,多吃多占,枉道自私的人会有大出息!

 

8《教育周刊》:请汉心老师谈谈自己小时候面对这些社会大环境时,您的感受。父母又是如何面对的。

我的童年在农村一个小镇上(十一岁前)生长,家境在当地算较好 ,因祖上一直做私塾先生,很重视耕读传家,故也可以说有点家学渊源吧。童年记忆中没有被迫学过什么,祖父爱写毛笔字,喜欢读老式木版印的四书、五经等线装书,那时不懂,但喜欢跟着他一起胡弄,爱看连环画小人书,小学期间除了玩乐,做家务活外,就是沉迷于描图绘画,特别喜欢听我奶奶讲神仙鬼怪的故事,整天想象的是修仙成神,做一个能够匡世济民的英雄好汉。我母亲聪慧善良,喜欢抚孤济贫、助人为乐,极重视文化知识,邻里关系处得也很和谐,还常常请我们镇上一些有学问甚至当时落难的老先生到家中作客,给我们讲人生道理,以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敬仰,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影响很大。上初中即离开老家跟父亲同住(父亲在城里地做小职员),从此迷上读小说、看报纸。那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父母也从不给我们预定什么未来, 只不过更看重孩子的品行修养, 重视文化知识, 相信好人有好报的古老定律。现在想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际遇,像我这种乐而不知何为成长的烦恼者应该不在少数,将心比心,我真为今天的孩子被家长弄得如此不堪而心生怜悯!

 

9《教育周刊》:在整个大环境,家长们都在随波逐流,为了孩子能够考高分,有好工作,出国等等所谓的成就,让孩子被迫接受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汉心老师是如何面对的,又是如何做到和其他家长不一样的淡定从容,已经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您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又是怎样的?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中出现的这种风潮是颇不以为然的, 首先得明白你的孩子想要什么, 而不是你想要什么,因为你不能替代孩子去完成他的角色塑造,庄子与惠子对话中有句名言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 很遗憾,在孩子的人生和成长剧情里,父母连作一回合格的导演都很难,更何况为孩子作命运规划。我注意观察了一下, 从社会分层来看,现在跟风的家长多是城市平民中一些自身教育不够饱满而又新富起来的群体, 他们或有过曲折的经历,因而不愿看到孩子重复自己的苦路; 或是受教育产业化之后,媒体、专家和某些为了商业目的,营销自己产品而煞费苦心弄出的智巧秘笈所蛊惑,相当多的人则是受市场竞争主导的世风裹挟而不得以而为之。我能理解并同情这一代人的辛苦与无奈,但我不认为这种随波逐流的被动赶考能给孩子们带来好出路,教育的本质应如四书《大学》的定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中国三十多年前设计的教育考评制度就当时来讲很有效,因那时社会各行业的人才空洞太大,由国家统筹分配一步到位,只要分数达标,人人都可以进入国家系统的各种单位,即便是后来自己疏于学习,不求上进,但只要是国家计划内编制人员,再平庸无能也能混上几十年衣食无忧的生计,其中极少数聪明肯干,而又能顺势抓住机遇的人则打磨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精英。之所以如此,除了历史因缘之外,那几代人的勤奋,能吃苦,以及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颇值得玩味,只可惜我们许多家长都只看到社会中成功者今日的光鲜,却不知其身后的沧桑故事。

现代人一谈到教育,要么是跟风协从;要么是批判诅咒,把怨气都撒到体制上,我认为这两种心态都不足取,体制设计自有其弊端和缺陷,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方案,在无替代性选择时,我们只能灵活运用,既懂在现有规则中学会游戏,又能从中寻找突破点以至掌控它,中国文化不支持挑战规则,年轻人也没有与体制抗衡的能力。至于像考高分、出国等这些目标设置,我觉得都与成功、成才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现在不是有高分低能和海龟无用之说吗?也许你会说那是极少数,是个案,但它至少折射出一个事实,即名牌大学、高分数和出国镀金都已是风光不再,没有必要让孩子硬往那方面靠,如是将来他()们有这个能耐,觉得国内教育资源的确不够消化,那就自己想办法争取。谢谢贵刊!

 

 

《现代教育论坛》热线互动专家答疑

 

1   孩子怕生人怎么办?

      我家小孩今年2岁多,平日都是我自己亲自带,在家的时候,他很调皮,也很活泼,但就是带不出门!每次带他去亲戚朋友家玩的时候,他就死活不肯进门,要是有人到家里来玩,他也跑进房间不肯出来!我一直在努力地营造一个尽量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成长,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怕生?

:通常情况下,两三岁的孩子都如水清澈,其世界混沌而没有清晰的人事边界,所以并无所谓生人或熟人关系的想法。看得出,你对孩子疼爱有加,但这种太过专注的爱,一旦越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而异化为情感控制,则孩子本该活泼多元的世界,就会因你面面俱到的负责任而受到挤压,其结果是让孩子的亲情关系变得简单而没有动态感,只愿在熟人熟事关系中重复完全可控的生活游戏,不懂得与除父母之外的人事建立关系。

解决的方法不给孩子设置特定的交往方法和明确的目的〔以其舒心娱悦即可〕,经常让孩子随机与生人如邻居,公共场所的小伙伴打交道,不要动辄给孩子灌输善恶、是非,以及谁谁好和坏等成人观念,而是要在其心灵中植入对外部人事的充分信赖和珍爱之情,倘如此,则孩子就会渐渐消除对外部人事的警惕性和陌生感,从而就能在父母之外的游戏中找到成就与自信。

 

2  我要如何引导孩子去体验?

     我一直都知道很多时候应该让孩子亲身去体验一些过程,因为大人的经验或者教导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自己根本无法理解和体会,总是要等到自己失败了或者受挫了才知道老人的经验是对的!但是,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比如:我告诉他开水是烫的,摸不得。可是孩子怎么知道什么是“烫”呢?我总不至于让孩子被烫了知道才告诉他:“妈妈说的没错吧!”

相当多家长都有替代孩子去体验生活的冲动,殊知这不是体验而是我们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经验通过孩子去推演和复制,这是人的控制欲在孩子教育中隐含的一种普遍心理。是的,孩子成长不能省略细节,需要绝对充分条件方能成全孩子丰满人生,但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会在特定的年龄,用他力所能及的心智和方法去领悟、实践,并累积起足够的教训和经验。家长应当做的是给孩子划定一个安全的行为边界,确定一个大人和孩子都可控的冒险范围”,另外,不妨与孩子一起做一些较真的对抗性游戏,让其适度品尝点失败和挫伤的滋味,这样,孩子就能从这种博弈之中练习规则意识从而培养起最初的秩序感。

 

3  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

     我家的小孩好像会失忆一样!昨天去幼儿园玩耍得特别开心,今天一早再让他去,却又死活不肯了!我也和孩子老师沟通过,老师说我的小孩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和小朋友相处也很融洽,并没有发生什么矛盾!可是为什么每到第二天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总是那么艰难呢!难道他就忘了昨天在幼儿园里玩得很开心了吗?真想问问专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幼儿对同一事象不作持续性关注,也不专注于特定情景,这无妨,我们不能以成人之心度孩子腹”,但若是平时干什么事都只有即兴之乐而不能持久,则需要对这种用心不专的行为加以规范。现在的孩子,大部份物质需求都容易得到满足,其获得的满足感也会很快转移乃至递减,日久之后,孩子会把诸如进幼儿园或上学之类的正事都当作玩具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待,面对这类孩子,应当通过寓言故事和具体的生活实践启发孩子,家长也要坚持原则或通过与孩子订立盟约的形式来克服孩子的随意和任性,并适当辅之以违约处罚来达到预期目标,这样才能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不能冒犯的原则,从而懂得生活中的主次关系。

 

4  怎样向孩子解释“死亡”?

     前几天家里有个亲戚去世了,我带着孩子去了殡仪馆。回来后,孩子一直不停地询问我什么是“死”?我不想把这种悲哀的情绪传达给孩子,我希望她现在能够带着乐观、新奇和愉快的心情面对这个世界,不想过早让孩子知道世界黑暗的一面。所以我告诉孩子“死”就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是她的小脑瓜里问题总是很多很多,我也真正体会到撒了一个谎就要用更多的谎去圆它!好累哦,我该怎么解释呢?就算如实说,孩子也未必懂啊。

中国传统禁忌一般不让孩子接触殡葬情景,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能避开此严肃事件,多数情况下,小孩在45岁左右,其意识中便会触及到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等终极问题,针对这一不能绕开的孩童焦虑”,多数父母都采取含混敷衍,随意搪塞了事。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回应并解释这一现象?  一般不宜作理性说教,也无需做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殊知,这对于童稚之心而言有不能承受之重, 众所周知,让孩子过早接触严肃问题,明白生命终极的虚无感会导致孩子悲观、惶惑,甚而造成某些负面情绪如厌世,恐惧等不良心理。自古及今,中国人对生死问题都喜欢作艺术化含蓄而富有美感的附会演说,如仙逝、驾鹤西去、涅磐超生……,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蛹为蝶,《焦仲卿妻》的孔雀东南飞,这种传神的文学式虚构不仅能解释人生万象轮回不灭的周期律,还能激发孩子浪漫的想象力。汉心致意!谢谢!


 

成都《育儿周刊》答疑

儿子七岁了,本来早该上小学了,由于家庭的原因错过了,于是又上了一年幼儿园。现在,我在家会教孩子一些简单的拼音,但是儿子非常反感,每次读起来都很痛苦。他平时话非常多,但是读拼音时就乱读,比如总是把“tian(天)”读成“tan(摊)”,或是把“mi”(米)读成“ni”(你),纠正了很多次就是不改。不知道是真不会读还是故意读错的。请教一下,我该不该教孩子学拼音,如何教?(棠湖小学附属幼儿园  盼盼妈妈)

七岁发蒙意指孩子已能接受规范教育,男孩一般是八年一次更新周期,即便稍晚上学也无需有延后之虑。但儿童学习需要借助聚众效应方能激发求知欲和集体归属感。你的孩子之所以不配合甚至反感,这不是你的教学方法有什么问题,但却与教学场境、施教角色和亲情身份的相互重叠有关。首先,家庭不是学校,你也不必担当教师,七岁孩子虽能对人事作一些简单的亲疏判断,但在认知上还有混沌感,尚不能对社会环境、角色类别作出区分。所以,孩子不易接受妈妈变身教师的角色转换,其次,亲情与家庭也不具有教学的环境氛围,孩子置身家庭之中不易形成我是学生的身份安排,其认领的依然是妈妈的亲情眷顾而不是严格规范的教师指令。基于此,建议这位妈妈不必心急,可在待学期间让孩子在任意喜欢的如阅读、听故事、绘画等无目标要求的游戏中训练注意力,保持稳定而连续的身心投入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以不在意或玩的形式纠正孩子对某些字词的不适感或发音错误。一般地说来,家教应当注重的是风范、德性、待人处世等修身课程,不宜把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管控模式引入家庭,殊知,同样的课业在家中重复练习会让孩子有夹生感和厌恶情绪。

 

2与老人教育观点不一致

    我们是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非常疼爱小孙女,什么事情都抢着帮孩子做。但是,我很想让孩子独立起来,不在那么依赖大人。但是,每次当我严格要求孩子必须完成某件事情时,爷爷奶奶就会上来阻止,或是抱走孩子,然后拿各种物质奖励来哄女儿。如果我强行把孩子拉过来,奶奶就会生气,说我是借着孩子,在指责他们,其实想赶他们走。有时候奶奶还会哭泣。每次到这个时候,我的教育就会终止。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成都军区总医院 鑫鑫妈妈)

你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颇具普遍性,其成因通常是三代同堂混居或近距离相处,家中没有绝对权威人物,祖父母辈不够老或退而不休,尚有旺盛精力越代包办孙子女事务,生父母年富力强但迫于而只能忍气吞声,常有被剥离亲情或边缘化的无奈与尴尬,这类家庭经常性的状况是两代人由于背景不同因而很难达成养教共识,没有统一的行事准则和协调目标,孩子处于关注中心却又常常无所适从,所有家人都以为自己最疼孩子而且理由也都很充分”,但这种人人争相示爱的气场最易将关心异化为无原则的迁就与溺爱。解决之道可通过协商制定一个全家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实行教养分离,祖父母与孙子女关系应当定义在天伦之乐为主,可适时辅之以上一代人有教益的经验、故事给孩子启发和影响,生父母则需承担教育和规范孩子行为、观念的主导性职责。通常的家庭教育角色配置应当是男孩以父亲为权威,其社会化形象一般都是以父亲为标杆,再辅之以家庭中父性身份如爷爷、外公和叔伯等伦理关系人作学习参照;反之,女孩则以母亲及其近亲属中母性关系人为榜样。

 

3超级爱看电视

    女儿果果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也是开电视,每次都要看上很长时间。周末或是放假的时候,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安排,她都会一个人拿着遥控器看个不停,动画片,广告什么都看。最重要的是,她在看电视时,不准我们换台,要是我们换了,她就会大哭大闹,直到给她换回来。现在在家,不管看不看电视,她都必须把电视打开。遇到这么爱看电视的宝宝,我们该怎么办?(温江区实验幼儿园 果果妈妈

所有孩子都喜欢与真人真事交游并建立持续的关系,孩子超级爱看电视,这种情况一般源自亲人之间情趣少,孩子孤单而且家庭生活太过条理化,或是父母很少能放下身段与之游戏取乐,另外,也有些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被大人反复暗示,诸如小孩子懂什么”,“别在乎孩子的想法,不重视孩子诉求的家庭语言,如此,则凡事要么由父母长辈包办;要么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顺从甚至敷衍,日久之后,孩子就会因任性或不被重视而转向电视、网络等虚拟生活。面对这类孩子,一般是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让其在真实的生活场境之中独立动手,亲自体验并完成一系列功课”,在满足其操控欲,获得成就感的同时,重建孩子能干、有本事的信心,从而将孩子从虚幻世界之中剥离出来。

 

4喜欢推脱责任

儿子涵涵四岁半,很喜欢推脱责任。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他会去怪别人,有时候还会把责任推脱到我们身上。比如,她自己吃东西太急,被烫到了,她就把碗扔掉,然后怪我不给她吹冷,还会怪爸爸不告诉她食物很烫。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不少,给孩子解释她也不听。不知道她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很让我们伤心。请教专家,我该如何帮她改正呢?(都江堰心语快乐幼儿园 涵涵妈妈)

四五岁的孩子当然听不进什么道理,因其认知尚不足以领会成人概念,更不会因你的着急或道理充分而有所收敛,古圣贤老子说过专气致柔、何如婴孩”,此话意指孩子本来如水清澈,其心性不受任何观念支配,儿童所有行为举止都与其所处环境人事有关,家长可得先找到孩子这种凡事外部归因心结的出处。一般说来,孩子道德感的树立主要不是说教,更多是通过长辈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话语情境以及交往方式等,具体而直观的现象去领悟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好歹。孩子喜欢推咎责任,矫正方式一般可从近亲属如父母等,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反复示范坚持原则,“咎由自取”,责任担当和勇于认错并接受处罚等事件,让孩子从这些生活剧情中品味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有多好。

 

心理专家

1、女儿两岁两个月了,一点都不怕生,谁都可以随便把她带走。天下并非无坏人,我要如何教她,才能hold住她的安全呢?

首先得祝福这位家长,女儿不怕生是好事,这说明你的社会关系丰富,孩子不仅情境感受能力强而且信任所有的人,这对孩心智健康和发展都具有正面意义。一般说来,两岁左右的孩子对人事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声像和气味等进行察验,尚无所谓亲疏关系的理解能力。作为家长,不仅要确保孩子的安全,还要告诉她这个世界很美好,人人都值得信赖,这对培养孩子的信心和自立精神很重要。

 

2、儿子三岁半了,一直怕黑。比如晚上我们都在客厅玩,让他到紧挨客厅的卧室去拿个东西,他都不敢。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他更大胆些、不再怕黑?

孩子怕黑的心理成因,一般情况下与家庭成员平时对黑暗=坏人坏事的过份渲染和描述有关    ,另外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曾经用黑暗作为道具惩罚孩子,或者是孩子有过在黑暗中受惊吓的记忆,久之,孩子意识中自会形成黑暗即伤害或恐惧的负面联想。解决之道是家长在平时言谈中尽量展示黑暗中的光明故事,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在黑暗中冒险探秘的游戏,这样,孩子就会因勘破黑暗中的真相而释怀。

 

 3 ,女儿今年5岁了,但是每天上幼儿园时候还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总是要闹很久。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

:孩子一般不会有先入之见”,其对幼儿园的抵触不外乎以下情况,一是你的家庭环境氛围与幼儿园差异太大,孩子属于家庭关注的中心,具有很强的支配权和安全感,而幼儿园则相对陌生,孩子在其中不仅没有特殊位置,甚至有被其他小朋友不平等对待或忽视的可能,另外,可咨询园方是否有对孩子不够注意或伤害性的事件。解决之道,可适度让孩子独立结交陌生伙伴或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家长尽量少干预或有意降低对孩子的控制性呵护,日久之后孩子自会懂得独处并领略到与陌生人事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自会增强。

4、儿子今年2岁半,很喜欢听我给他讲故事,也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是他总是让我重复的讲故事或者动画里面的情节。要不是我受不了阻止他讲下去,他还会让我说下去。这到底是为什么?

:孩堤时期对外部信息的获取都需要重复和再现,这不仅是孩子体认外部世界的常态,
也是其关于生活经验的累积方式你孩子情况无须顾虑,但你在讲故事时可有意留白让孩子自己填空完成,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学习连续性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他领略到参与编故事的本事和快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