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做什么样的父母

(2017-02-20 06:23:53) 下一个

昨天我老婆问我,那你觉得,怎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好的爱?

“来,听我给你分析”,我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语重心长滴说。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把爱和压力分开。就是说,父母给孩子的只能是爱,不能是压力,用压力来伴随爱是不对的。过度的压力必然导致孩子精神失衡,父母自己也精神失衡: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为你牺牲,不拉不拉。父母就出现怨妇心态了。

父母不给孩子压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文化实在太低,管也管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已经明白通透了。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父母悬在中间,说没文化,又有点,太高又不是。说没钱,也不是,很有钱,也说不上,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的父母,最容易逼迫孩子。

中国很多真正的文化人,是不逼迫孩子的。取名也看得出来。胡适不是崇拜杜威吗,一个儿子就叫思杜,就这么简单。巴金的女儿叫李小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就是“上海出生的婴儿”而已。反而很多翻遍字典给孩子取生僻字名字的,取得老师不会点名,自以为得计的,只是玩噱头,并不是真有多高学问。

到了他们这个状态,很多东西都看透了,至少早就知道世界是不完美的,看似完美的东西是靠不住的。所以鲁迅的遗嘱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就寻点谋生的活干,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平时他会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吗,不可能,“怜子如何不丈夫”,他的公子也就是像任何普通小孩一样糊里糊涂玩玩具,连他病重快挂了都搞不太清楚。周海婴的成就在世俗意义上来看也是不大,但又如何呢。如果他天份就是如此,也得到了该得到的,能一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有多大能耐做多大的事,本身就该是鲁迅的愿望。

父母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孩子,一个可能是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一个是顺从到最后还是不快乐不如意。有时候,悬在中间的父母之所以特别喜欢给子女层层规划,步步为营,把日程安排得密不透风,含辛茹苦,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和挫败感。

缺憾也好,挫败也好,是人都免不了,但这种东西最好是自己负责,自己消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会过度苛求孩子了。

我觉得,父母教孩子礼貌和善良最重要。因为确实在美国见识过钢琴弹得很好自己也很引以为荣,各方面似乎很成功很顺利的八零后,内心却暴露出让人失望的阴暗和卑劣。我就一直觉得,这样的人的父母,确实应该在读书和钢琴以外,教他们的孩子一点别的。

其次,就是在负责任,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遵从自己的内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