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朋友七十出头了,还想着回上海种牙一颗。她经济条件早翻身了,大笔来自双方父母在上海留下的房产遗产,每年存本地银行的利息要缴不少税,还有股票赚的。平时的退休金足够开销。
主要是她说这边贵,好几千。我不想说服别人,我就是觉得每个人花钱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我有切身体会,我遗传了母亲的基因,牙齿在生女儿之后极速变坏。等我移民来,不到三十,牙齿情况糟糕。我去的是本地工会的牙医诊所,牙医流动性蛮强,第一个是伊朗医生很惊讶我的年纪,已经需要拔牙两颗,两边后面的大牙,靠近智齿。我不同意。后来牙医说会影响到旁边的牙齿。牙医并不是强制,而是告诉我弊端,最后自己决定。
我大概过了一两年后拔了。当时居然也没有告知我非得种牙,不影响吃东西,也看不见。
过了几年,2007年,有一颗牙,就是拔牙旁边的那颗做了根管治疗,免费的,福利包。
2020年春节初二左右,做过根管治疗的牙掉了,只好拔出断牙。华人李医生拔的,她说可以装活动假牙或种牙。
我害怕种牙,选择活动假牙。做假牙模型的是华人男医生,给我讲爱犬故事,为了爱犬,不回国。等假牙做好了,封城。我就不去装了。
李医生疫情后不来市中心诊所,她自己在华人居多的马克汉姆开业,老大做牙医也有几年,去其它城市。
改变我观念的是我的忘年交八十多了,她二十年前一颗种牙仍然很好。龄也考上牙医学校,说种牙好。
前年我决定了。牙医诊所告诉我种牙费用有点优惠,但自家大概要支付$3500,两颗牙,一边的。另一边的那颗空间太小不能做。
拍X光看牙床适合不适合,除了本诊所,还到对面多伦多大学的诊所,自费$200多。最后确定我牙床需要填补是可行的。我的友邻早几年被告知不能做。
先做手术,是女牙医。她是牙二代,父亲也是牙医。
这里还有一个意外,那天早上她发现我隔夜吃了一粒安眠药。说不可以。她紧张。
我说我拿到的手术前注意事项,一条一条对照过的。没有指出不可以。我是为了手术前睡好吃的。旁边陪同的龄也怪我。此事在我复诊时,牙医道歉,叫我告知女儿,我没有错,以后要写得更细。手术那天,她为此还是与另一医生沟通,在給我麻药时注意了剂量。
我是相信牙医的,因为女儿的关系。她四年读下来不容易,不是江湖郎中啊。
半年之后才装牙冠,是另一个牙医世家的“洋”医生,我本来以为是中国姓。他是必须边听爵士乐边干活。他先提醒我的是报税时记得这笔费用,他前后两次不嫌重复提醒我。他也惋惜两个女儿不能继承家传。
第一次戴上去不舒服,他说要重做,隔一周,我再去,我说不舒服,拿下,他当场修磨,两次之后,第三次装上,没有一点点不适合。下午我吃东西,完全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合。
现在半年多了。
我那个朋友,她为了种一颗牙,如果回去,短期,本来就倒时差辛苦啊,又是住酒店的,不像在家,方便。
明年我需要复诊,同一牙医。
而且诊所在,如果不适,多么方便。地铁去只要半小时单程(离家算起),回国复诊,不是悟空翻跟头呀。
钱是为人服务的。永远要记住这点。
厨师长与我节俭之外,该花钱时不手软。龄住的城市,不如多伦多有地铁,她需要买车。厨师长说我们出一半。龄买了二手车,2024年的,厨师长马上分期转过去共一万八,算毕业礼物。比起学费,不算什么。
所以我们节俭的乐趣是为了付大手笔时,有点派头。对比我们的收入而言。
我另一个忘年交在美国,她八十多种牙六颗(或八),是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出来的牙医开的诊所。她说1500美金一颗,便宜。她在上海有房子,还是留在美国种牙。她不在意穿着牌子等,而是说有好牙齿晚年口福有了。对女儿的要求说,买好吃的给她。:)
她仍然有学生贷款,第一个月大部分付学生贷款了。我很满意。
我们是最后一次表达对她多年来学习勤奋的肯定。
另外,很俗气地,她在男朋友前说起来,自己是父母掌上明珠,被富养的。
反正,这笔钱,即便上万,也真不算拿不出。我无所谓,厨师长一高兴要给就给了。
我忘年交说起来,当年她女儿很想要的毕业礼物是车,弄得母女不快。年轻时,对父母有所期望很正常。
等她收入好时,给她这点也无所谓。买车时,还是很开心父母的大方。
我们终于完成父母大业。
这不,圣诞节她要送爸爸新款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