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标点符号源自西方,随白话文一同传来。
而文言文没有标点,一大篇文字挤在一起,读之前必须要认字断句。“认字”是要确定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因为中文很多字一字多义,“断句”就是要有能力自己去排出句子来。
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文章也是没有标点的,比如私塾用的教材《千字文》和《百家姓》。
“断句”难吗?如果你没受过训练,一定是难。但接受过训练或者读了几篇古文后,就会觉得容易了。龙叔年轻时期曾被某落魄学究(右派)邀到某处读当地康熙年代的“县志”,没有标点,但看过几页后,也不觉得困难。
断句是有技巧的,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比如这段: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很多人笑话文言文搞出那么多"之乎者也", 但你看看,没有这些,你就很难断句。但有了以后,很容易吧: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
我抄一段如何用虚词断句的技巧:
文言文中没有标点,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除虚词外,还有助动词,比如这段文字: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你把动词“置、浣、沉、避、戏”搞明白了,断句便没问题。
一些人将白话文中的标点弄掉,并借此嘲笑中国古文没标点的难堪。比如下面这个:
今年好烦恼少不得打官司看猪大于山老鼠个个死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可以理解为:
1. 今年好,烦恼少,不得打官司。看猪大于山,老鼠个个死。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也可以理解为:
2. 今年好烦恼,少不得打官。看猪大于山老鼠,个个死。做酒坛坛好做醋,坛坛酸。
嘲笑完之后你想过没有,古人会这么写字吗?
我试着按文言文写一下,你该知道古人绝对不会在文字上混淆上面那两个相反的意思:
1. 是年顺内外无羁绊豕壮鼠弱酒美醋熟
2. 是年逆忧于多讼豕弱鼠狂酒酸醋涩
拿白话文嘲笑文言文没有标点,就像很多人嘲笑印度纱丽,说那个就是一块布披在身上。但是如果你会欣赏,任何时装都难挡其优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