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http://stock.eastmoney.com/news/1611,20160920665192686.html
2016年09月20日
【摘要】2011年的一个星期六,巴菲特拿到IBM刚发布不久的2010年年报,并声称:“我可能看过这50年来IBM所有的年报,在今年,我决定用不同的角度来阅读IBM的年报。在经过与诸多科技产业高级主管陆续的谈话后,我决心买进IBM的股票”。随后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斥资107亿美元买入蓝色巨人IBM5.5%的股权,也因此饱受同行以及评论人士的批评。
2011年的一个星期六,巴菲特拿到IBM刚发布不久的2010年年报,并声称:“我可能看过这50年来IBM所有的年报,在今年,我决定用不同的角度来阅读IBM的年报。在经过与诸多科技产业高级主管陆续的谈话后,我决心买进IBM的股票”。随后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斥资107亿美元买入蓝色巨人IBM5.5%的股权,也因此饱受同行以及评论人士的批评。尽管如此,巴菲特在去年依然增持了IBM,并表示,从未卖出IBM的股份。目前巴菲特投入IBM的资金为130多亿美元,持股比例略高于8%。
虽然巴菲特重仓持有IBM,但他从没有正面提及过他为何如此看好IBM,这也成了投资界的一个未解之谜。要知道,老巴的擅长领域从来都不是科技行业。
说起IBM,他可能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科技公司,从成立至今已经超过了100多年,并且至今仍然生存在科技行业的最前沿。这样的生命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未来也很难会有来者。他能存活至今,很大程度归结于几次非常成功的转型。一般来说,企业成功转型一两次不算什么,但能100多年持续的转型成功,就真的称得上活化石了。
所以本文让我们从IBM的历史来还原一个百年的科技企业的转型故事。
19世纪初--传统机械制造公司诞生
IBM的前身是CTR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Company),由国际时间记录公司、计算尺公司和制表机公司这三家公司在1911年合并而成。1914年,老托马斯·沃森(ThomasJ.Watson,Sr.)加入CTR,1924年,他将公司改组为IBM.
早期的IBM,主要生产一些办公管理机械,例如打孔机和制表机等,服务对象是ZF和企业。不过在IBM成立不久后,就遇到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但最终在老沃森卓越的管理才能下,IBM逃过一劫,老沃森在IBM的影响力也从此奠定。随着经济的复苏,特别是罗斯福的新政,雇佣大量ZF人员,办公机械的需求大大增加,IBM的路也越走越顺。
二战时期--从民用转到军用
不过老沃森认为光靠卖办公机械很难一直走下去,所以不断寻找新的出路,当时正巧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制造精密机械见长的IBM马上转型,将生产线从民用转到军用,开始参与生产枪支武器,其中包括美军二战期间的主力武器--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随着战争的发展,军方的数据处理需求越来越大,IBM也抓住机会,向美国军方出售了大量的制表机,与军方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战后--转型踏足电子行业
二战之后,IBM也面临着重要的抉择,是继续发展老本行精密机械,还是发展新兴产业电子工业。IBM内部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争执不下,双方支持者的代表恰恰是沃森父子。老沃森相对保守,希望在机械行业继续深耕细作,而小沃森则相信电子行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在。当然后事我们都知道,IBM从此踏入电子行业,并由小沃森在1952年正式担任新总裁,成功地主导了IBM从机械行业到电子行业的转型。
说到电子行业,不得不提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的诞生,有三个主要的贡献者--冯·诺伊曼、约翰·莫奇利和约翰·埃克特。他们三人都参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方案研制。虽然计算机不是IBM所发明的,但是电子计算机和IBM有着不可划分的关系。小沃森认为电子计算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决定投资发展计算机,并请来了冯·诺伊曼当技术顾问。小沃森执掌IBM后的前5年,IBM的营业额就提高了3倍,而整个执掌期间,IBM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个成绩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IBM有了计算机,持续发展了半个世纪,而计算机有了IBM的推广,也从科学领域应用到家家户户。可以说小沃森带领IBM的这次转型,是一个多方受益的多赢结果。
20世纪90年代初--转型成为服务巨舰
不过IBM在电子行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最终也在2005年把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彻底退出个人电脑的舞台。
1976年,还没念完大学的史蒂夫·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车库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1.IBM在个人电脑这块业务上观望了4年后,时任总裁卡里决定开发个人电脑,并把这块业务交给IBM当时只有十几人的一个小组负责。仅仅一年后,在1981年,IBMPC就问世了。不过由于时间仓促和人手不够,IBM委托软件公司为其配置各种软件,甚至连操作系统也没有自己开发,因此也招来了真正的对手--比尔·盖茨。当时比尔·盖茨先是空手套白狼,把买来的DOS系统转手卖给IBM,从每台IBMPC中收一点版权费,后来在与IBM共同开发OS/2的同时,努力开发Windows系统。当Windows3.1推出时,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
根据摩尔定律,电脑的性能18个月翻一番,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个人电脑已经慢慢开始胜任一些以前只有大型机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就是说,个人电脑已经开始威胁到大型机的市场了。因此IBM也遇到企业史上最艰难的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裁员。
在这困难的时期,郭士纳挽救了IBM.1993年,没有计算机背景的郭士纳出任IBM的CEO,开始对这家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机构庞大、内耗严重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先把一些多余的部门和没前途的项目砍掉,再把当时因为反垄断协议拆分出售的服务公司买回来(因为当时IBM濒临破产,所以美国ZF不反对它收购服务公司),然后把IBM打造成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于一体的IT服务战舰。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又一次走出困境,转型成功。
二十一世纪初--新时代新机遇
2002年,IBM宣布收购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wCC),整合为业务咨询服务部BCS,并于2006年更名为GBS,成为全球最大的IT咨询公司。可是2009年至今,整个咨询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土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中型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分分合合,竞争越来越激烈。咨询业务和存储业务的疲软也造成了过去十年主要收入来源于软件和服务的IBM近四年的盈利持续走低。终于,直至今年初IBM宣布放弃咨询业务,转型认知计算和云平台,这将是IBM自郭士纳以来最大的一次业务转型。
IBM意图扩展的新型战略业务群包括云服务、移动端、大数据、社交和安全软件,这些新型业务增长率比较客观,但是依然不能弥补剥离旧业务带来的损失,而相比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来说,IBM在该业务上的增长率也不够快。不过早在2013年,IBM就已对Softlayer进行收购,使其在IT服务托管、云和混合IT战略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当然,业界会担忧,相对微软等竞争对手在云计算业务上的转型,IBM走得有点慢。毕竟要认知计算真正发光发热可能还需要三到五年后,对已经连续四年业绩下滑的IBM来说势必承受更大的压力。
IBM成功的基因
不过这恰恰符合IBM历来的作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相对保守和稳妥的应变方式帮助IBM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跨过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不论是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还是放弃制造走向服务,IBM都平稳地走过来并得以发展,这也证明了这家绝无仅有的百年科技巨头的底蕴和实力。
如果非得要问为什么IBM每次转型好像总会走得比别人慢一步,我的解释是企业基因决定。一个企业,尤其是在某个领域上游的企业,一定已经非常适应这个市场了,其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这些使这个企业获取成功的因素已经深深地植入该企业,可以说这就是这家企业的基因。
IBM走过百年,从一家机械制造与销售的家族企业转型为如今的营收千亿美金的全球整合型企业,这条转型之路还在持续进行着。而在这过程中,IBM一直坚持以相对保守,充分专注和致力创新来保持其连续竞争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IBM的基因,在经营上保守,坚持巩固自己的核心领域,对开拓新兴领域保持谨慎的态度。从当初的制表制造到大型计算机,再到如今的开源服务器,IBM始终牢牢套住美国ZF部门,军方和银行的业务,即使它之前生产的电脑,也是针对企业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的。在非核心领域中,就算IBM处于领先的地位,也不会轻易地快速扩张。例如IBM曾经在存储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上都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却没有看到他们在该领域花太大力气。虽然保守让IBM错过了以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但是好处就是不容易出错,而且IBM客户群体的特殊性也不容许它的产品出任何一点差错。
在技术层面上,IBM是一家勇于创新,致力于推动世界进步的资讯科技先锋。可能大家都知道,IBM一直都是美国的专利大户,尤其是贝尔实验室分家以后,IBM更是独占鳌头。而IBM的专利很多都是属于攻击性的,申请一些将来可能有用但是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去告别人侵权,从中获利。据统计,IBM每年从专利上可以获利10亿元美金,可见这是一个相对划算的买卖。
相信巴菲特也是看中了IBM的成功基因,超过百年历史的IBM早就进入稳定增长期,业务板块清晰,盈利稳定,即使目前还处在转型的阵痛期,可并不需要向股东提出增资要求,还大量发放股息和回购股票。在巴菲特眼中,IBM虽然是科技公司,但其地位就如可口可乐在饮料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一样,处在该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是标准的制定者,别的企业无法取代。所以我相信,IBM在这一次转型中,将会再次平稳地度过,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直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