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5)
2006 (41)
2007 (36)
2012 (1)
很喜欢听朗诵作品,遇到了心仪的诗歌或文章,有时会忍不住地朗读出来。日久天长的,就有了点心得体会,在这里和其他的爱好朗诵的朋友分享一下。
首先,我以为好的朗诵作品总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的,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我记得在很年轻的时候读过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那时候心高气盛,认为女性自立是唯一值得尊敬的,其他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读这首诗的态度有点洋洋得意又很是不可一世。经过了许多年,我经历了许多以前无法想象到的人和事,尽管我的初衷从未改变过,但是我结识了一些很优秀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把家庭放在第一位,选择留在家中抚养年幼的儿女,默默地为家庭奉献,甘愿做泉源,日光和春雨。我突然感到以前的想法实在是非常片面的。现在再读这首诗,就变成一种叙述,展现我的观点,希望得到共鸣和理解。
朗诵者和倾听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谁可以高高在上,充当权威的角色。虽然只是朗诵一篇诗文,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随着年龄而增长的智慧告诉我,具备同情心并尊重他人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其次,全面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你无法直接了解的事件。因为有些事,只是道听途说,往往会带有很多的偏见。有件事过去很久了,可我依然记忆犹新。很多年前我去郑州出差,抽空去参观了二七罢工纪念塔。以我当时的理解,劳资双方是对立的,资本家为赚钱剥削工人,而工人天生恨资本家,是黑和白的关系。可是在罢工宣言中我却读到:我们(工人)辛苦工作,却没有升迁的希望,你们(资本家)把好职位都给了你们的亲友... ...。当时我的芯跏欠浅3跃??导噬侠妥收舛悦?懿⒉皇翘焐?粤⒌模?と嗣且埠芟胪ü??Ω纳粕?睿?也很想得到晋升,在黑和白之间其实有很多深深浅浅的灰色。因为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机会结识那个事件的知情者,如果只靠只鳞片爪的印象,很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总是喜欢真情流露的朗诵作品,相反娇柔做作就让人反感。很爱 看 一部 影片 “March of the Penguins",解说是我所喜爱的黑人演员Morgan Freeman,他的声音有一种亲切而自然的魅力。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企鹅妈妈生了蛋以后,交给企鹅爸爸孵化,然后长途跋涉去海里进食准备将来喂养小企鹅。企鹅的天敌海豹瞪着凶恶的眼睛游来游去,最后血盆大口一张,咬住了一只雌企鹅,解说词是这样的:
With a snap of its jaws, the leopard seal actually takes two lives: that of the trapped mother and that of her unborn chick who will never be fed.
对这样的一个悲剧,Morgan Freeman的声调并没有提高,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同情和对生命的惋惜,让人感到心头突然一紧,再看到寒风中瑟瑟发抖又望眼欲穿的企鹅爸爸与正在孵化的小企鹅,一种忧伤的情感油然而生。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谈谢晋导演的一部对越反击战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拍摄花絮文章。影片中有个镜头是体现吕晓禾很悲痛,谢晋问摄影师:吕晓禾流泪了没有?摄影师说:他很激动,泪流满面。谢晋:那完了,重新拍吧。要泪水噙在眼睛里才行,千万不能掉下来。
我觉得好的朗诵也应该是这样,朴实但不流于平淡,激情而不过火,所谓不温不火,才能提高感染力。
选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是由于它不落俗套,不只是空洞地高喊“我爱黄河”“我爱长江”“我爱祖国母亲”,而是以沉重的心情回顾我们苦难的历史,欣喜地迎接新时代。既有沉痛及深思,又有期待和憧憬,新峰和我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新峰下了很大的功夫体会这首诗,录音版本就有20个之多。希望通过读这首诗,表达出我们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深深感谢下里巴人天才的录音合成技术,巧夺天工!
我很喜欢那个电影,着重点是“LOVE”,拍得非常感人。
我也很喜欢“March of the Penguins",尤其是你提到的这段,当时看了确实是心头突然一紧,非常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