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出现将会使社会需要更多的医生,而不是更少司徒我们现在常常听到一种说法:AI会取代医生,医疗将实现自动化,诊断可以交给机器,未来医生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这种观点在媒体和网络上几乎成了主流。但我们很少听到另一种可能性:也许AI的出现,反而会让社会更需要医生,而不是更少。这个观点其实并不违背常理,而且在医学史上早有类似的先例。以神经科和精神[
阅读全文]
比较AI与医生的诊断能力,我们应该设计一场真正公平的测试司徒最近有一项实验使用了304个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标准病例。AI系统与来自美国和英国、拥有5到20年临床经验的21位医生进行对比。他们被要求逐步处理这些病例,包括选择检查项目、问诊内容,以及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显示,当AI系统搭配使用OpenAI最新的大型语言模型时,能够在85.5%的病例中做出正确[
阅读全文]
人工智能会取代医生吗?司徒人工智能以后很有可能会取代医生在很多工作上的角色,也一定会改变医生的培养方式。不过,其实我们更应该问的是,会不会有一天AI会取代人类在所有事情上的角色?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未来的医学,可能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习惯把医生分成内科、外科,或者心理和身体,但以后这些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很多现在[
阅读全文]
零的突破:忘不了的启蒙老师司徒
我这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学生。年纪大了,偶尔也开始教一些年轻的学生和医生。慢慢地,我发现,老师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有些老师很厉害,是专家,能帮你把已经懂的知识学得更深入、更专业,算是帮你从一走到二。但更难得、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带你从零到一的老师。
我把这叫做“零的突破”。
这种老[
阅读全文]
《中美文化的对话:个人、家庭与信念的选择》司徒
我在中國出生長大,生活了二十六年,後來來到美國,已經在這裡讀書、生活、工作三十多年了。這些年來,我深刻體會到中美兩國在人際關係上的不同。
在中國,家庭關係很重要。從小大家就知道這是你的表哥、舅舅、祖父,家族之間的連結很深。人們總是說,人生像一場接力賽,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鋪路[
阅读全文]
通往真理的旅程司徒我在TikTok上有一段英文视频,蛮受欢迎的。今天翻译成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得一名师。但我想,人生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你内心的真理。真正的答案,其实一直都藏在我们自己心里。[
阅读全文]
撞墙才会改变:为什么改变别人的观点这么难?司徒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家长、朋友,有时候想去说服身边的人,常常会转一些视频、文章,或者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给对方看,希望能让对方想通、改变。但往往这些努力最后都是徒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人们遭遇巨大的压力或挑战时,尤其是当他们“撞上南墙”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始重新思考[
阅读全文]
读万卷书,还是走万里路?简洁版司徒读书重要,现实更重要。大约三十年前,我刚开始当住院医生,地点在亚利桑那州的一家教学医院。那时我还很年轻,满脑子都是书本里的标准流程和理论知识。有一天值班时,遇到一位中年病人。他的手有轻微颤抖,走路不太稳,脖子也有点弯曲。表面上,像是帕金森病的一部分症状。但奇怪的是,他行动能力很好,还能跳舞、做日常[
阅读全文]
退休的八大要素——司徒
1,足够的经济保障
2.清楚的自我认同(退休后知道自己是谁)
3.持续的好奇心和学习,和世界保持连接
4.至少一个亲密关系——家人、爱人,或有人可以聊天
5.对未来的希望,不只是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6.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乐趣——旅行、园艺、音乐,能享受独处时光
7.舒适的日常节奏和生活习惯
8.内心有个人[
阅读全文]
为什么亚裔学生常春藤毕业后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成果?司徒亚裔美国人在常春藤名校的比例真的很高,很多时候全校有超过20%是亚裔,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他们在美国总人口中大约6%的比例。毕业以后,这些学生也常常能找到不错的实习机会,第一份工作起薪也挺高,特别是在金融、咨询、科技这些行业。但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大公司里,升到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