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闲话

古稀老翁防痴呆,学习码字非有才,有话则长无话短,艺术本是开心菜。无病呻吟莫耻笑,偶有得罪莫见怪,君子自有常来客,清茶淡酒敞胸怀
正文

谈谈透视

(2017-01-23 19:56:32) 下一个

谈谈透视

我上本科时,解剖、透视、色彩三门“技法”课,属共同课。和业务课(素描、油画等)分开,单由技法教研室上大课。(记得还去过北京医学院看真的人体解剖和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各种局部尸体,回校后,咽不下饭)

当时这些课都留有作业,背了不少条条框框,其实后来画画时许多东西也用不上。毕业后的50年中可以说没有再看过这类书,只是偶尔碰到具体问题解决不了时,翻翻书,临时抱一下佛脚。

这里我凭记忆和经验,谈点透视最基础的一些要点:

画画中透视有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两种(Bellemom帖中说的单点透视,可能指的就是焦点透视,“焦”是镜头聚焦的焦)

中国画、埃及绘画、中世纪的西方绘画都属于“散点透视”,画画时并不固定一个视点,所以称为“散点”,美术史上讲的“透视学”Perspective则是专指“焦点透视”。

史家的说法是:文艺复兴时,有画家发明了一种类似相机针孔成像的技术,而发现了画面上的焦点透视法。

在我自己画画经验中最常用的是这几个基本概念,以图为例:

 

1)确立视平线:也就是画家本人眼睛看出去视点的那条平行线,在旷野上便是那根地平线。

此图中观者站的位置比一般人高,所以画中人物在视平线下方。

路灯柱比观者高,故部分在视平线上方,部分在下方。飞机在天空,视平线上方

2)中轴线:观者直视的方向和视平线垂直交叉的那根线便是中轴线。

3)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线(灯杆的垂直线和灯上横杆的水平线)均保持平行不相交。

4)凡是向画面纵深方向去的平行线,都会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叫视点中心或灭点。(路的边线、各灯柱之间的连线、飞机上的平行线等)

5)近大远小。同等高度或长度的线条,随离画面的远近,按比例缩小(如灯柱的高度);其间距也按比例缩小,间距的变化可依靠中轴线下部的另一个灭点来求得(见图中A部分)

6)图中B部分,讲的是画面中远处的一个人物,如果不像灯柱一样,等距离排在一条直线上时,如何用辅助线来求得他和近距离人物等同的准确高度。

7)图中C部分举飞机为例,讲视平线上方的物体,它的纵深平行线也消失在灭点或视平线另一辅助灭点点上(视飞行方向而定),与此垂直的另一批平行线,则将消失在另一端画外视平线上的辅助灭点上

 

这个图说明圆的透视变化可用方块加十字辅助线来求得。

 

下面还我复印了人美出版的《人体与绘画》一书中关于画人像透视的四页,简短地介绍了头像的透视,供大家参考:

 

 

我觉得,一个比较简单易行、适合初学者学透视知识的方法是,拍一张房子或别的直线多一些的物体的照片,用电脑“一般打印”印在普通纸上,然后在打印出来的纸上用彩笔和尺子,找出那些平行线是不交叉的,各种能交叉的纵深平行线的消失点都在哪里,画出视平线、灭点、中轴线、辅助灭点……通过这样来理解可能会更容易些。因为一般相机拍的每张照片都是一幅准确透视图。

我手头已没有透视书了,以上这些全是记忆和经验,有不对的地方,当以权威透视专家的著作为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云本无心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古画基本无一掌握透视技巧,所以看上去都很幼稚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国内今天的美术教学仍旧在透视上欠缺,画出的画平得很,结果形成一种中式风格。摄影也是,在刻画上不大讲究透视,大到整个画面,小到人的脸部的刻画。谢分享! 是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大师,教授你是怎样大师。

---之后,你定会得---道。

成功的法则、规律。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学习---是一定。

但,学什么,跟谁学。就是成功的途径。

--经验是:--大师。历代大师。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学出来,放下绘画的---是100%。

----因,这不是你的需要。天生的要---与生俱有的个性品质。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天份---决定了你是否是这块料。

---考上什么绘画学校,就说明---根本就不是这料。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绘画不是学出来的。

--是重复出--经验---。

是几十年的历练、劳作之发现--之规律的大成。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马蒂斯的透视,不同于毕沙罗的作品。

---这是老马的风格的需要的表达。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透视---是使画面--符合--大众--审美。

因,作品要出售。
太子党群 回复 悄悄话

--绘画艺术的透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没有固定的法则。
mamacao 回复 悄悄话 正要送儿子学透视,素描,我也收藏了
jennycxj 回复 悄悄话 收藏了, 谢谢!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女儿正在学透视呢。回头让她也看看。谢谢您的分享。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