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个人资料
斯人曰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 欧洲13城-巴黎.首日特种兵.从圣母院到铁塔

(2025-11-08 21:32:32) 下一个

我们这次为时四周的欧洲十三城之旅,始于法国巴黎。到达巴黎的第一天是星期一早上7时。刨去周一闭门的博物馆,我选择的景点和出行路线为: 机场 (RER R线快线)→酒店寄存行李 (步行)→巴黎圣母院 (地铁)→凯旋门 (步行)@香榭丽舍大街 (地铁)→杜乐丽花园+简单午餐 (步行)→橘园美术馆 (步行)→协和广场 (地铁)→回酒店办入住 (地铁)→荣军院 (步行)→草地野餐+艾菲尔铁塔 (地铁)→酒店

 

看到上述计划,自己都感到是特种兵急行军的节奏。我们计划在巴黎只停四日,目标是充分使用巴黎博物馆一周通票,参观尽量多的博物馆。可面临星期一和星期二巴黎博物馆轮休,和第四日将有法国交通业大罢工的现实,我没有别的选择。

 

我们酒店座落在塞纳河左岸的第五区,离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和地铁站均仅3分钟步行路程。在酒店前台寄存好行李后,时间还不到九点,我们便直奔巴黎圣母院。

 

圣母院的网上预约免费门票只提前一周开放。由于行前太忙,巴黎圣母院是我们参观的众中博物馆和教堂中少数没能事先网上预定的景点。好在这是星期一,现场排队的人并不多,只用十分钟我们便进入了圣母院。

 

修复后的圣母院显得比印象中明亮。记得37年前参观时是一个阴天的周日,有大型礼拜活动。当时感到楼外墙体灰暗,楼内幽深莫测,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神密感。这种印象也很容易理解。已有八百余年的巴黎圣母院就如一件古董,被岁月裹上了厚厚一层”包浆”。六年前的一切大火使之浴火重生,如今已抖落尖埃,轻装前行。

①巴黎圣母院远景(图片取自网上,版权归原作者)

 

这次借着更好的采光效果,我们把圣母院内外都仔细观看了一番。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已被我们熟知。此次造访,在不足一小时的时间里,我得以领略了她的建筑之美和其背后一部与中国历史相关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建于13世纪中叶。作为早期哥特式风格建筑,她享有“最美的哥特式教堂”的盛誉。这个”美”集中体现在其主立面墙上。可以说,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墙,呈现的是一曲由石头谱成的建筑艺术交响乐。

 

圣母院的主立面结构可分为三层,主要元素为下层尖顶拱门,中层圆形花瓣格子窗户,和上层双子塔楼平台。镶嵌于这三层之间的,是一些起协调和柔化作用的构件,例如第一与第二层之间的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第二层两侧的圆拱侧窗,和支撑第三层双子塔楼的圆柱梅花拱廊。这些浮雕、雕塑、镂錾细部,虽形状形态各异却繁而不乱的展现在我眼前。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如果以由下至上的四个立柱为框架,整个主立面还可划分为九块等分的矩形。有人测算过,这些矩形的水平与竖直比例很接近黄金分割值。这大慨便是巴黎圣母院具有高度谐调美之关键。

 

巴黎圣母院主立面大图

 

进入圣母院楼内,哥特式建筑的细节随处可见。十字架型的平面布局,火焰式拱顶,高挑的回廊,这些都是哥特式建筑典型要素。雨果曾这样形容对巴黎圣母院的印象:“眼前景象不断向上延展……” 有人解释说,教堂崇尚高顶是为了表达人类对天堂的向往。巴黎圣母院能建成如此高耸的内顶,得宜于一种被人称为"森林"的主体结构技术。据说巴黎圣母院的”森林”,是由千棵橡木柱交错连接而成。在我看来,巴黎圣母院之美还来自于她将哥特式建筑之要素运用得恰到其分。她是最早采用中世纪新型建筑技术,将教堂做得既高又不置笨重的开拓性作品,但她并没有象在其后诞生的米兰大教堂那样的极致性表达。

 

巴黎圣母院内图(图片取自网上,版权归原作者)

 

 

巴黎圣母院的另一个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重要元素是占满整个墙面的大型玻璃画窗。而巴黎圣母院的三扇圆形玻璃玫瑰花窗则更是久负盛名,堪称是艺术瑰宝。这三个圆形彩色玻璃窗每个直径超过10米,分别位于大教堂的三个主要入口上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之所以能用玻璃花窗代替过去的实体墙面,是因为使用了"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作墙面的支撑结构。“飞扶壁”建筑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回廊、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从而大大减少了墙面的受力程度。玻璃花窗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教堂的艺术美感,其上拼制出的圣经故事和人物图像,也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这些貌似脆弱的花窗竟奇迹般的幸存于六年前的那场大火,显得尤为珍贵。

 

④巴黎圣母院正门上的玫瑰花窗

 

在巴黎圣母院美仑美奂的花窗下,有许多分隔成小间的小圣堂或礼拜堂,从回廊上可看到里面的圣像和圣画。在其中一个小圣堂中,挂着一幅衣着长袍的华人青年的肖像画。画像上隐现出”陈昌品保禄”五个汉字。围栏上只写着”Saint Paul Chen”,没有其它介绍。见到其名前冠有Saint圣人之称,我意识到此人定不一般。我好奇的拍下这些内容,事后一番研究后,终于找到了其背后的故事。

 

圣婴小圣堂陈昌品画像

 

这位华人青年名叫陈昌品,1838年诞生在贵州兴仁县。由于无力抚养,其父亲将年幼的陈昌品托付给当地天主教神父,在”圣婴堂”生活。之后,少年时期的陈昌品得以进入圣经学校学习。1854年,16岁的陈昌平受洗,成了一名笃定的天主教信徒,取名Paul,立志要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父. 1857年,陈昌平的父亲突然来访,希望他放弃神学,重返家园。陈昌品拒绝了父亲的要求,继续自己的追求。

 

那个年代笼罩着二次鸦片战争的阴影,加上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清朝上下对西方宗教活动持强硬态度。同时,西方宗教人士与地方当局也有深度矛盾。1861年,在当地一场地方与教会的冲突中,发生了”青岩教案”,陈昌品与其他三名圣经学校人员被抓并最终被斩首。

 

这一事件震惊中外,在西方宗教界成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特别是与法国教会和罗马教皇相关连。当年”青岩教案”发生期间,先后有二位法国教士被罗马教皇任命为贵州教区的主教。在时隔四十年后的1908年,教皇庇护十世 (Pope Saint Pius X) 亲自为陈昌品宣福(beatify)。1920年,陈昌品的圣体被转运到法国,安放在巴黎圣母院圣婴小圣堂。2000年,教皇保罗二世(Pope St. John Paul II)又为陈昌品等120名华人基督教殉道者封圣。在中国,也有关于”青岩教案”的记载。据说,贵州青岩至今仍保留着事件中的天主教堂遗址。在事发之地立有一块写有"青岩教案发生处"标记的石碑。

 

那天的快速活动节奏,加上对画像中陈昌品其人的种种猜测,令我真正感到有点疲惫。最后,这种紧张局面在参观完荣军院后得以缓解。从荣军院出来已是下午4:30。我们在附近一家门店买了三个比萨,半小时后来到艾菲尔铁塔下的草坪上野餐。草坪上有很多席地而坐的人。几只鸽子盯紧着游人手中的食品,在附近慢悠悠的遛达。那天天气晴好。铁塔后的远方挂着几波浮动的云浪,让人感到几分柔意。白云和白鸽让我们似乎找到了休闲的感觉。我们计划餐后上铁塔看日落。那天日落预报时间是下午7:57。

艾菲尔铁塔前的草坪

 

由于事先无法决定天气情况,我们是现场购买上二层的电梯票。我们于6:30开始排队上电梯。十分钟后上到二楼。铁塔二楼有上下二层看台。下层看台向外伸出便于观看下方,但下层被铁丝网完全罩住,不便拍照。上层看台在下层看台上向内回缩,并无铁丝遮挡,很适合于观远。为看日落,大家都在上层看台上等侯。

艾菲尔铁塔二楼照

 

晚霞,把巴黎染成了金色。随着太阳的落下,大地升腾起无限的温情。当天际线上的最后一线霞光被一片云彩带走之时,站在铁塔二楼高处的我们,迎来的不仅仅是夜幕的降临,也是巴黎由白日的艺术宫殿,到夜间灯火光影的浪漫转化。

 

巴黎的浪漫只与夜色为伍。在日落后的世界里,巴黎是另一幅模样。她的娇嗔妩媚,填满了街头巷尾。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们被街边上满座的咖啡店和餐馆的灯光和酒香所吸引。

夜幕下的巴黎 (图片取自网上,版权归原作者)

 

 

在巴黎,白天我们看景。晚上我们看人。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