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这个城市名字因与米兰花同名而在我脑海中早已留有印象。虽然两者并无关连,但每每见字生”香”。米兰城的”芬香”来自于哥德式教堂世界之最的米兰大教堂,和达芬奇在小餐厅的壁画杰作《最后的晚餐》。尽管这次我们也只安排在米兰半日游和住一晚,但汲取的历史和艺术的含量大得让人有点消受不起!
①米兰市容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米兰是意大利城邦中一座以文化艺术和时尚著称的城市。在它2600余年历史中,记载着屡屡被入侵者和外族统治的经历。在从领主治理、公国、王国、到共和国的历史进程过,它经历了两个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即十四至十五世纪的米兰公国时期的商业及艺术繁荣,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王国的工业与金融及商业的发达。米兰大教堂和《最后的晚餐》壁画均是十四至十五世纪的米兰公国时期留下的历史魄宝。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教堂和最大哥特式建筑,从1386年动土到1965年落成,历时近600年。教堂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40000人。听说教堂建得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当时意大利半岛诸城邦竞争激烈,佛罗伦萨、威尼斯都各具不同的优势。米兰公国统治者,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 Ⅲ)公爵作为背后推手,想借此来招揽人才和加强实力,好为自身家族扬名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知道,米兰当时处于神圣罗马帝国体制内,一旦米兰被外来者入侵,最终强者方才会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和授以大公头衔。
②米兰大教堂远观
从远处初见教堂时,眼前是一座浑身充斥着尖塔的石头”大山”。不仅它的主体建筑正面呈山字形,连”绑”在周身的石柱尖塔也都以”山”字形对称分布。在“大山"的山峰顶端我看到一个耀眼的亮点,那便是著名的圣母镀金铜像。据说圣母像重700多公斤,身上包裹了3900多片金叶。由远走近,才发现这座建筑几乎没有一面闲置的墙面。它的每寸肌肤似乎都被建筑艺术元素占领。
由于建造跨越数个世纪,教堂哥特式建筑中也渗入了其他风格元素。准确的讲,米兰大教堂上半部用135座尖塔和大量的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 及尖峰石阵(pinnacles)来突显哥特式建筑风格,下半部用堆砌的雕像代入了巴洛克和新古典的神韵。有资料披露,米兰大教堂共有6000座大理石雕像,其中3159座分布在建筑外部。如果你一开始就近观,多半会误认为见到的是一颗长满建筑艺术元素的参天石树。它让人陷入其中眼花缭乱,怎么看也难看透彻。这种感受在我们登上教堂顶端时尤为強烈。
③米兰大教堂近观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乘电梯上教堂的顶层,我们首先到达的是顶层下端的一个环形无顶露台。如说那个露台是无顶也不甚准确,因为我们头顶上斜跨着许多飞扶壁。我们不时需从它们下方的小门通过。头上是飞扶壁,脚下外端是成排的尖峰石阵。它们每一件都是饶有风味的艺术品,层层叠叠在空间上互相嵌套。当你从露台近观其中一件时,其它的也毫不客气的闯入你的视线,让你无法专注,无法看个透彻。米兰大教堂的飞扶壁可比巴黎圣母院的多得多,多得没人公布一个具体数量。
④米兰大教堂楼顶下露台
④露台上飞扶墙和尖峰石阵
由露台去顶层平台,我们还需步行约50级台阶。楼梯很窄只够单人通行,但沿途所开的小窗却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堂外部的装饰细节。那些你无法从地面或顶层看到的活灵活现的人物雕像,那些爬满墙面和小角落的艺术装饰元素都清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看!那墙外藏匿着的家伙想干什么,还全副武装哩。有人打趣的用英文喊到,get him!于是这段台阶历程在人们眼里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终于到了顶层平台的出口。只觉得那单向进与单向出的两个楼梯开口都像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出口一样特别小。这与开阔而恢宏的楼顶平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藏在墙外的那个家伙

⑤填满墙角的人物雕像
⑥米兰大教堂楼顶平台
⑦米兰大教堂内圣乔凡尼.波诺祭坛
平台上尖塔高耸,石柱林立。每个石柱上都立有一座人物雕像。它们似虔诚的信徒在向上天祷告,又似忠诚的卫士守卫着这信仰的城堡。从平台上放眼望去,整个米兰尽收眼底。但周围的建筑都显得矮小。据说米兰对新建筑高度有区域性限制,以保护城市天际线和历史建筑。从楼顶平台下楼。接驳电梯的一楼出口就直通到教堂大殿。大教堂内部那种壮观大气的阵式再次令人感叹。在此行游遍了其它城市哥特建筑和大教堂后,我才意识到米兰大教堂是一个把建筑艺术运用到极致的特例。或许真是大教堂的兴建为米兰带来了繁荣契机。十五世纪,米兰吸引一批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来这里工作,使米兰成为意大利半岛的文化重镇。
达芬奇于1482年至1499年,以及1506年至1513年两段时间在米兰工作和生活。这个佛罗伦萨艺术家,以他广博多面的才华成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Il Moro)所寻找的集艺术家、工程师和军事技术专家才干于一身人才的最佳人选。他那些杰出画作的光芒往往使他的艺术天赋比他在其他领域的智慧更广为人知。1495 - 1498期间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便是我们此行要参观的第二个对象。《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著名的三幅“烟雾状画法”(Sfumato)画作中的最大一幅,而且是现存的唯一一幅达芬奇壁画作品。另外二幅,《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内。

⑧达芬奇自画像(图片取自网络)
《最后的晚餐》位于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小餐厅内的泥灰墙上。米兰湿度高,对画作的保存是个挑战。展馆因而严格控制观众的随身携带物,任何液体和食品都不得入内。每次进入的人数也控制在15人以内。从安检口到小餐厅之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中等候了一段时间。听说这里是一个隐形的对观众身体进行”脱湿"处理的环境。餐厅不大,光线也较暗。幅长880公分,宽460公分的壁画占满了餐厅的一整面短墙。我们被允许越过拉绳围栏,在内层木栏杆外近距离参观。
⑨《最后的晚餐》壁画
《最后的晚餐》似乎与《蒙娜丽莎》有同样的主色调,朦胧画面增加了画作的神密感。画上耶稣两旁的人物以三人为单位分为四组,组与组之间又和谐为一体。有人认为,达芬奇对《最后的晚餐》的刻画在手的描绘上下了一番功夫。这一点与《蒙娜丽莎》的处理同出一辙。对于《最后的晚餐》,坊间还存在一种自画像趣谈。艺术史学家罗斯·金认为,画上的门徒多马和雅各的希腊式鼻子、胡须和发型都与达·芬奇的一副肖像画非常相似,而且多马的手势也是达·芬奇的习惯性动作。
米兰是个不寻常的地方。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工作,它也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发展重地和传播的窗口。米兰与法国也在这点上产生了交集。法国的文复运动是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推动下于十六世纪初在法国传播开的。而弗朗索瓦一世则在此之前兼任米兰公国的大公,受到了米兰文复的薰陶。于是,在弗朗索瓦一世国王的诚邀下,达·芬奇于1516年从意大利移居到法国并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后的三年时光。从而才有《蒙娜丽莎》和一批达芬奇作品落户巴黎卢浮宫的后话。而这一切是否都来自米兰大教堂”大”的效应哩?不知有无人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