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个人资料
正文

2020.12《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1) 普救寺-[西厢记]那些事

(2020-12-29 06:57:04) 下一个

风物当空梦自多,暗浮底事总消磨。

相逢青眼凭心醉,月染枝头一曲和。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一,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并非人人都知道该故事发生在一座寺庙之内。而这座寺庙便是[普救寺]。 一座寺庙与一段情爱韵事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了到[普救寺]一探究竟的欲望。2019年夏我到[普救寺]一游,真真发现了这座寺庙的独到之处。

 

一切还得先从[普救寺]的原委道来。[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川古城境内,滨临黄河著名古渡口[蒲津渡],与著名的[鹳雀楼]也只有数里之遥。从地理位置来讲,具有古代交通要道的优势。然而事过境迁,随着当年古蒲川繁华的褪去,现在此处已成偏远郊外。2019年5月我去造访时,找不到一个相应的旅游团,需自己从高铁站打出租车或转二次公交车才能到达。

 

[普救寺]的前身叫[永清院],原始修建时间已无从考证。有资料说其最早的记载是隋代。也有说始建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千年来[普救寺]曾历经历了多次修缮,原貌巳不可得知。现今的建筑是1986年重新修复的,融入了唐代(西轴),宋金两代(中轴),和明清(东轴)多种形制。并刻意增加了几处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可以说[普救寺]是因《西厢记》而获重生。

 

步入[普救寺],寺庙的佛教色彩全然被《西厢记》的故事所淡化。舍利塔已更名为莺莺塔。寺内人头攒动最多的建筑多与《西厢记》故事有关。游人可以把故事中的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一一对号入座。相应建筑中还有应景蜡像群。再现《西厢记》故事的主要情节。

 

更有趣的是,一处幽静墙边被定位为当年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而墙内近处的一颗高大杏树,被称为是张生上墙踩踏之物。这些都契合了《会真记》原文和《西厢记》的相关描述。

 

看到此情此景,同行的一位崇佛的女士不禁感叹道:佛门受持“五戒”,唯有[普救寺]是个例外!是呀,这的确令人费解。被视为”空门”的佛教之地-[普救寺],竟能包容这种与中国传统世俗观念相悖的行为-私定终身。并且莺莺一家在[普救寺]长久借住也非寻常。然而,联系起《西厢记》原文中的细节,这些现象似乎就不难理解。

 

《西厢记》中多处提到[普救寺]“乃大唐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后来荒废倾圮了,由崔相国重新修建”。而[普救寺]的法本长老也得当年崔相国“引荐,剃度在这普救寺出家“ 。文中还交待了莺莺一家久居不离的原因,即“因为眼前兵荒马乱,路上极不太平,到此河中府,再也不能前行“。

 

上文中的崔相国,正是莺莺的父亲。由于上述二层缘故,[普救寺]长老对崔相国之遗孀遗孤自然是特别关照。在坊间流传的莺莺故事中,甚至说崔相国当年修复[普救寺]时特意筑建了梨花院,有意日后卸甲归田时在此栖居。由此可见,莺莺一家久居[普救寺],对寺里上下众人来说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一个大唐相国为何对[普救寺]独有情衷哩?这或许与[普救寺]的历史背景有关。据《西厢记》所述,[普救寺]并非一个平常佛庙,它曾是唐朝则天娘娘所建的香火院。这可追溯到武则天崇拜佛门的历史渊源。

 

中国历代帝王为了皇权的名正言顺,都要为自己找一件护权之物。传国玉玺常常是这种授权护位的象征物。然而开国帝王或改朝君主则多半需要从传国玉玺以外来寻找庇护,这就是君权神授的由来。

 

武则天也走了一条类似的路。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并存的形势下,武则天从佛教的《大云经》天女”净光”是菩萨的转世,要以女身当国王的故事中看到所需,便借佛教作为自己做女皇的支撑。佛门支持武则天称帝,武则天当权期间也大力扶持佛教。她不仅增添不少佛庙,还在洛阳龙门修建了巨幅石窟佛像。[普救寺]也许因此得建。这简直就是北魏大兴佛庙营造大同云岗石窟,借佛立国的翻板。

 

自北魏王朝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主导了佛教历史上第一宗灭佛事件后,佛教势力在武则天时代起再次走向兴隆。直到唐玄宗年代,佛教的发展才因唐玄宗这个道教君主的登基而到扼制,但并未受到致命打击。《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贞元年间,距后来唐武宗发起的历史上第二宗灭佛事件尚远,佛教的势头在贞元年间仍旧不弱。崔相国修复[普救寺]应该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莺莺的家族也是颇有故事的。《西厢记》称崔相国是山东博陵人氏。博陵崔氏是中国古代的显赫望族。据史料记载,自东汉起博陵崔氏便在历代朝廷身居高位。到唐代,博陵崔氏先后有十五人官拜宰相。由此看来,莺莺出自荣禄丰厚的世家。崔相国出资修复[普救寺]是有财力的。

 

不仅如此,《西厢记》说[普救寺]“琉璃大殿,高耸云汉,舍利佛塔,直矗青霄,气势宏伟,法相庄严。南来北往的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达官贵人,凡是经过这里的,没有一个不去瞻仰“。想必当年的[普救寺]一定香火鼎盛。

 

中国古代庙宇素有收留暂住香客和过往赶考书生的习俗。历史上有不少书生寄居寺庙苦读的故事。但[普救寺]却不然。《西厢记》中有文,[普救寺]不接纳住客。这或是与[普救寺]不缺施主有关。那么张生何得以入住[普救寺],而且住进了与梨花院仅一墙之隔的西轩哩? 

 

《西厢记》文中暗表,张生已事先看中了西轩的地理优势,进而以自己有心参禅学佛需要一个清净地方读书,小和尚需要人指点佛经为由,说服长老网开一面。这才有了书生张生借宿[普救寺]生出来的那段风花雪夜之事。

 

虽然是《西厢记》的故事是文学创作的结果,人们却相信美好的事物的真实存在。在《普救寺》某展厅内,展示有一方石砚。砚台旁展牌上赫然写道“寺内出土,传说是当年张瑞君使用过的砚台“。

 

可以说,[普救寺]的闻名得益于《西厢记》,或说得益于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向往。王实甫的《西厢记》戏本虽托胎于元镇的《会真记》,却在剧情上有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会真记》的始乱终弃天各一方,换骨成《西厢记》的两情相悦不离不弃。否则,美名不在,[普救寺]恐怕也是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阅读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 还愿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2) 济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韵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4) 曲水亭街话“流觞”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5) 泰山-何止风月无边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学力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10457.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7) 蓬莱-几多仙幻在其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8/29051.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8) 解州-看关公走上神坛的传奇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9/17859.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9) 蒲州-多少烟雨鹳雀楼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10/7758.html


 

《华夏文明寻踪背包行》(10) 云冈-读懂石像背后的故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2007/30398.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