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里的非文学博客

医学史为主,健康科普为辅,偶尔发些议论
正文

孩子发烧怎么办

(2016-08-05 07:27:48) 下一个

对很多当爸妈的来说,“孩子发烧了”是一件大事,能让人六神无主紧张慌乱。紧张得厉害,以至于医生在给发烧的孩子看病的时候,不光要看孩子的病,还要花时间处理家长的恐慌。所以医生们把家长的这种表现也给了个名字,叫做“发烧恐怖症”。
 

这种发烧恐怖症在中国大概比在欧美更流行一些。所以,如果中国父母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西欧国家或是北美国家,然后带发烧的孩子去看病,那他们很可能会因为那些医生反应之冷淡而急得挠墙。比如,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证据,那不管您孩子有多高的烧他都不会给您开抗生素。然后,即使真的有细菌感染,如果感染征象不是太严重,很多医生还是不给开抗生素。他甚至连退烧药都不给您开。他会让您带孩子回家,喝水,观察,或许做个温水擦浴。他会跟您说这种发烧过两天很可能就自己好了。不需要给药。

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病风格有时候很让中国妈妈们抓狂。海外中文论坛里三天两头会看到中国妈妈怒骂“洋人”医生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冷漠态度,然后跟网友们打听谁家有抗生素能转让,打算买来自己给孩子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错怪了发烧。要知道,发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在对疾病做防御反应。


当然,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发烧是因为身体有病,而且有时候会是大病。但更多的时候,引起发烧的只是普通感染,而这种时候发烧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所以面对发烧,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排除严重疾病。第二,合理的利用发烧带来的益处。


要能冷静合理的对待发烧,我们最好先了解一点发烧的原理。


早先我在《脑子的副业:尿量调控和钠离子平衡》里说过,脑子的功能不光是思考。脑子还有别的副业,比如控制尿量。现在我们可以说说脑子的另一个副业:控制体温。

房子的温度可以通过控制器调整。人体也有一个温度控制器。这个控制器跟控制尿量的机构驻扎在同一个宿舍里,这个宿舍叫做下丘脑。下丘脑的温控设备里有个设定点(set
point),就像一个指针。就是这个指针控制了人的体温会保持在什么水平。平时这个指针设置在37度左右。如果下丘脑认为有必要,就会把这个指针调高一些,比如调到38.5度。指针一调高,就跟屋子温控仪表调高一样,会激发产热反应。在房屋,这是关上门窗,并且让机器送热风。在人体,则是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方法之一是让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缩,人在发烧的时候会有寒颤,就是因为肌肉在奋力收缩以便尽快多产生一些热量。减少散热的方法是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是人体的散热片。身体内部的热量通过血液来到皮肤的血管里,然后通过皮肤表面散发到空气里。如果皮肤血管收缩,就相当于房间关上门窗,热量散失就减少了。

 

这种时候您如果观察仔细,您可能还会看到皮肤有时候会起鸡皮疙瘩。这是因为皮肤打算把皮表的毛发给竖起来。竖起的毛发比平躺着的毛发要保暖。咱的祖先,就是还在猿人时代的那些祖先,他们没衣服穿,天冷的时候都是靠竖汗毛来御寒的。大约是在三百万年前的时候开始,咱的祖先完成了退毛工程,变成了裸猿。毛发已经没了,只是这种竖毛御寒的技术早就写进了基因里,一时半会儿去不掉。所以现在咱遭遇冷空气的时候,或是需要发烧的时候,竖毛肌还是会履行职责,绷紧汗毛根的一小团肌肉,试图让汗毛崛起,于是就出现那些鸡皮疙瘩。只不过咱身上已经没有这么茂盛的体毛,所以这种竖毛反应现在是类似咱中国的传统武术:动作还是很像,但是已经没有实际效果了。

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就能让体温升高。等体温升高到新的设定值,就保持这个温度,直到下丘脑认为不需要提高体温了,那么它就会把设定点调回原来的温度,比如37度。

那么什么情况会让下丘脑认为需要提高体温?  


感染,比如细菌或是病毒感染,就是一个典型的情况。人的免疫系统有很多不同的兵种,其中之一叫做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发现有细菌或是进入身体的时候,就会释放一种叫做细胞因子的化学物质。这个细胞因子顺着血液来到下丘脑,就会刺激下丘脑释放另外一种化学物质,叫做前列腺素E2(您问女人怎么办?没区别。都是一样的机制。女人也有前列腺素的)。这个前列腺素E2就是体温设定点需要被调高的信号。它一出现,下丘脑就要调高设定点,于是就会激发那些产热散热的一系列反应。

这么多道手续,比开个公司还复杂。下丘脑干嘛要费这么大功夫弄这个?  


这种发烧机制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里形成的。进化的过程就是保留有益反应,淘汰有害反应的过程。既然进化让我们产生了发烧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肯定发烧不是大脑没事拿糖和脂肪烧着玩。这种发烧反应肯定是有意义的。

发烧意义在于:升高的体温可以治病。


第一,有些细菌和病毒对温度非常敏感,所以升高一两度的体温本身就能抑制甚至杀死一些致病原,或是致病原的内毒素作用减弱。


第二,身体遇到感染的时候,会调用免疫反应来消灭细菌或是病毒。其中一些免疫反应在高温的时候反应更强,比如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产量增高。


第三,能增强身体对感染的急性期反应。所谓急性期反应是身体对感染和创伤做出的一套应急反应,包括一些具有抗炎和组织修复作用的特殊蛋白质的合成。这是身体自己治病疗伤的第一波行动。


第四,前面三种都是人体天然防线的反应特征。然后,我们现在有了抗生素,那么抗生素也可以利用发烧期间的高体温来增加杀伤力。有一些细菌在高温的时候虽然没有死,但是会变得更为脆弱,于是就更容易被抗生素杀死。


因为这些机制,发烧实际上能使感染性疾病恢复得更快。


所以,发烧本身并不是坏事,不要看到体温升高就急着退烧。发烧本来就是一种防御反应。它存在就说明致病原还在,还需要战斗。等致病原消灭了,体温自己就会恢复正常。

普通感染导致的发烧,不会加重疾病,也不会给神经系统遗留伤害。只有超高热(Hyperpyrexia,体温41度以上)才可能有对身体造成损伤。好在这样的高烧并不常见。


当然,这不是说发烧就可以置之不理。发烧是有积极意义的防御反应,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反应不一定总是能战胜致病原。所以烧得太高,或是持续时间太长,还是要看医生,判断是不是需要用药治疗。


而且,如果发烧太高,超过40度,孩子可能感觉不适,为了解决孩子的不适,有可能需要做一些对症处理。


要知道孩子是不是发烧,烧得是不是太高,那就需要知道如何测量体温,怎么算是低热,高热,超高热。


摸额头可以粗略判断是不是发烧,但准确度判断应该是用标准温度计。目前体温计主要有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两种。国外已经停止使用水银温度计,主要原因是担心意外破损的时候造成汞中毒。电子体温计没有汞泄漏的危险,而且读取体温迅速(1-5秒)。但必须是使用质量合格的电子体温计。劣质体温计的读数会偏差很大。非典期间使用的一些电子体温计量出来的数字错得离谱,就是因为那时国内的电子体温计质量还达不到要求。


现在的电子体温计质量应该提高了。为避免水银泄漏问题,如果有条件,最好使用电子体温计,但一定要用合格的产品。购买的时候先在正常人身上测试,证明读数准确。使用的时候按要求操作。


如果只有水银体温计,用于口腔或是直肠之前必须用专用消毒棉球消毒。如果上次测温之后水银柱没有甩下来,要先把水银柱甩到36度以下。甩的时候用另一只手抬起虚抱,胳膊形成一个半环,在这个半环里甩动体温计,可以避免意外将体温计撞到外物破损。


万一水银体温计破损,不应该随意丢弃。水银对人和其他生物有毒害。国外有专门的机构统一收集处理这种毒性废弃物。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机构。如果你的所在地区有环保组织,建议给他们打电话咨询一下。


体温可以从不同的部位测量:腋窝,耳朵(外耳道),额头,口腔(舌下),直肠(通过肛门)。不同的地方,标准体温不一样。下面是判断发烧的标准,高于这些值的,就可以叫做发烧(不同的医疗单位给出的标准可能有0.1-0.3的区别,这其实也就说明体温高低差这么一点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所以医疗管理部门允许一定程度的模糊):

 

  • 腋温,耳温和额温:37.3度
  • 口温:37.7度
  • 肛温:38.2度
     

什么叫低热,什么叫高热?这几个词其实不是特别严谨的术语,不过临床上确实经常有医生用到。大致来说可以按下面这个标准来划个界限:
 

  • 低热:37-38℃;
  • 中度发热: 38-39℃;
  • 高热: 39-41℃;
  • 超高热: >41℃
     

给幼儿量体温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做父母的都知道给婴儿量体温不是很容易。但是体温是观察幼儿健康的重要指标,所以即使有些费事,该量的时候就还是得量一下。

 

  • 小于3个月的婴儿:用测肛温是最可靠的方式。耳温不合适,因为此时婴儿耳道太小。因为腋窝也很小,不容易保证体温计始终跟腋窝深处充分接触,所以量腋温不如肛温可靠,但还是可以进行。
  • 3个月到4岁的幼儿:数字式的肛温或是耳温表都可以。腋温可以测得,但仍然不如肛温可靠。
  • 大于4岁:如果幼儿能合作,可以测口温,但频繁咳嗽或者因为鼻塞而用口呼吸则不适合。此时可以测耳温或腋温。
  • 不要在幼儿洗澡之后立即测体温。这时候孩子体温会高于正常。
  • 有些父母习惯不论季节时刻把孩子捂得很厚实。夏天如果这么做,测得的体温可能偏高。
  • 给幼儿测体温的时候必须全程监护,大人不可有片时离开。

 
 

如果孩子确实发烧了,那么会是什么原因?
 

最常见的发烧原因是感染,而最常见的感染是普通感冒或是胃肠炎。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需要过于紧张的。这种感染的致病原毒性不强。发生感染之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反应,包括发烧、动员白细胞、产生抗体等等。这些反应会大约两天开始起作用,5天到达高峰,所以只要照看好孩子,做好需要的护理,比如饮水,保证饮食卫生,那么这些感染绝大部分都能在3-7天自己痊愈。


其他能导致发烧的原因有:

 

  • 肺部感染,皮肤感染,咽喉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 非感染性炎症:炎症不一定是感染引起。别的因素,比如创伤,也可以导致炎症于是导致发烧。这种发烧也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种机制。
  •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
  • 疫苗接种:一些疫苗接种之后会有短暂发烧过程。(有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提前吃退烧药来预防这种发烧。但有研究发现退烧药会降低这些疫苗的效果。)
  • 穿衣服过厚。这种现象在亚洲比较多见,因为亚洲不少国家,包括中国,有包裹婴儿的习俗。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完善,在夏天这么包裹婴儿,会有可能造成婴儿散热受阻,于是导致发烧。
  • 儿童长牙有时会有低热,但一般不会超过37.8度。如果超过,则应该检查有没有别的原因导致发烧。
  • 其他一些不大可能出现在婴儿的发烧原因有癌症,血管栓塞,自体免疫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激素紊乱疾病(比如甲亢),吸毒(例如吸食冰毒或可卡因)。

 

注意一点:体温高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普通感冒轻易可以导致39甚至40度的高烧,但大部分普通感冒不需要任何治疗,自己就可以痊愈。而有些严重疾病导致的发烧,温度并不太高,甚至有导致体温偏低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发烧可以暂时不上医院,什么时候发烧可能是严重问题,需要到医院检查呢?


3个月以下婴儿,腋温高于38度就需要看医生。这么小的婴儿体温控制系统还不完善,低烧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征象。


3个月到3岁的孩子,体温高于39度,或是体温低于39度,但是持续超过24小时。


大于3岁的孩子,体温如果低于38.9度,而且没有别的不舒服的迹象,能吃能喝,想玩,会笑,皮肤没有潮红或是苍白或是发紫,通常不需要用药治疗。但是如果发烧超过3天,就还是应该到医院看看。


关于吃,发烧的孩子如果不想吃东西,不用太紧张。有感染导致的发烧的时候,食欲下降很常见。只要能喝水,排尿正常,吃得比平时少不是问题。
 

发烧的时候体温可以波动,幼儿波动尤其明显。产热阶段有寒战或是退热阶段有出汗都是正常反应。

如果发烧患儿同时出现下列情况,应该立即看医生:

  • 拒绝喝水,或是喝水量严重不足,有脱水的可能
  • 已经出现脱水迹象:尿量明显减少,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倦怠无神,活动减少
  • 皮疹
  • 颈项僵硬
  • 诉说头痛,严重咽喉疼痛,耳朵痛
  • 腹泻,反复呕吐
  • 严重倦怠嗜睡,或是持续烦躁不安
  • 有其他慢性疾病,比如心脏病,贫血
  • 皮肤出现擦伤状紫色擦痕
  • 嘴唇、舌头或是指甲发紫
  • 婴儿头顶的柔软区域有鼓起或凹陷
  • 鼻内没有堵塞但是呼吸困难
  • 头下垂,滴口水
  • 抽搐
     


幼儿发热抽搐(“惊厥”)会让父母觉得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其实这种抽搐绝大部分是良性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也不会留下后遗症。随访调查证实,有过发热抽搐的儿童,包括抽搐持续一小时的重症抽搐,后来的智力和学业都正常。


有些父母用退烧药的目的是要防止抽搐。但是有研究对比发现,用退热药和不用退热药,患儿抽搐的出现率是一样的。就是说,用退热药并不能减少高热抽搐的出现。这种抽搐是否出现,跟体温的高低并没有正比关系(当然通常只有体温高于38度的时候才会出现抽搐),倒是跟家族史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就是说父母小时候有高热抽搐的话,他们的孩子出现高热抽搐的可能性就更高。
 

如果出现39度以上的高热,但是没有上面说的那些需要立即看医生的重症迹象,那么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护理。不过,这些护理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降低体温,而是让孩子感觉不这么难受。这些措施包括:

 

  • 别给孩子捂得太厚。用轻薄的衣服和薄被。中国传统的包裹孩子的方法很容易造成高热症。
  • 发烧的时候,孩子就可能觉得太热而会踢被子。这种时候不要强行用衣服被子把孩子捂得死死的。孩子如果踢被子说明他的体温已经达到了下丘脑设定的温度,但机体产生的热量可能还在继续积累,这就会超过下丘脑指定的那个设定值。所以这时候孩子会踢开被子,这是人体本能的在进行散热工作。这时候散热能让孩子觉得不这么难受。你如果这时候把他捂成一团,不但会让他更难受,还可能因为阻断散热,让孩子的体温继续上升,超过了应有的温度,这就会对身体有害了。
  • 有条件的话让室内温度保持舒适,然后给孩子穿得比较宽松透气,这可以保持散热渠道通畅。
  • 温水海绵擦浴的方法可以降低体温。腋温超过40度的孩子,没有前面说的那些重病的迹象,那么可以用温水擦浴来做物理降温。
  • 不要用冷水或是冰水擦浴。更不要用酒精给幼儿擦浴。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这对孩子有害。
  • 多给孩子喝水以避免脱水。发烧的时候,即使看不到孩子出汗,也会有很多体液以不显汗(水分挥发)的形式散失。所以这时候要想办法让孩子多喝水,以防止脱水。 
  • 可以给饮料,但是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比如茶或是可乐。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诱发脱水。
  • 孩子想吃什么就可以给他吃什么(只要不过量)。他不想吃的东西,不要强迫他吃。
  • 让孩子多休息,当然不是说必须整天整夜都卧床,但是患病的时候不宜劳累。
  • 发烧期间最好别上学。在家休息。退烧一天之后才适合回到学校或是幼儿园。

 

退烧药并不是说不可以用。如果腋温超过40度,用一些退烧药减轻孩子的不适也是可以的。如果打算用药物降温,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首先,用退热药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的体温恢复“正常”,而只是希望以此减轻孩子的不适。孩子高热的时候可以用一些退热药,但不需要追求把体温降到37度。只要孩子不是这么躁动,能安睡,那就不需要继续用药。

另外,两个月以下的婴儿不要自己用任何退热药。让医生来处理。


记住一点:退热药只是解决一下体温过高的问题,而不是治疗原始病因,比如感冒病毒感染。


过去的退热药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后来因为有一些阿司匹林导致雷尔氏综合症的报道,所以现在阿司匹林不再用于15岁以下儿童。现在的儿童退热药就是两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扑热息痛的安全有效剂量是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4-6小时口服一次。通常30-60分钟出现退热效果。 
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计算用量,要咨询医生。


临床上有些药物有首剂增量这种做法。但是对于患儿退烧,给扑热息痛首剂增量的做法没有证据说能提高效果,倒是可能因为用药量掌握不当而导致肝损害,所以家长自己不要使用这种给药方法。

扑热息痛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肝损害,但其实很罕见,如果出现,通常是短时间里超量使用导致的。 另外,扑热息痛长时间过量使用有可能诱发肝炎。

所谓扑热息痛给药超量不仅仅是指单次给药剂量过大,也可能是剂量正确但是服药间隔少于4小时,导致连续数天每天药量大于每公斤体重90毫克。这样就可能出现肝损害。

与扑热息痛相比,布洛芬降温作用时间似乎更长(6-8小时),而且一般认为布洛芬降温效果稍好于扑热息痛,所以现在更多医生是用布洛芬退热。布洛芬一次剂量应为每公斤体重10毫克。6-8小时一次。

注意布洛芬不适合用于6个月以下婴儿。


布洛芬的副作用主要是肾毒性。有报道说一些儿童发烧用布洛芬治疗时出现肾功能减弱。因此有下列情况的患儿慎用布洛芬:脱水,心血管疾病,原来有肾脏疾病,或同时用别的有肾毒性的药物。

有一些医生会推荐交替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来解除顽固高热。这种交替使用的方法,确实降温效果会更强,但其安全性仍有疑问。这样用药,可能会使用药过程复杂化,增加用药出错的可能性。很多家长不知道儿童用药剂量应该看体重,而不是看年龄或身高。所以他们往往不能正确掌握剂量。如果因为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给药过量。两药并用时,因为副作用的叠加,缓冲空间减小,这时候用药超量就更容易导致肝肾损害。

而且,从研究资料来看,这种交替用药方法虽然加强降温效果,但对总的病情好转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这种做法的优越性并不是这么明确。如果需要交替用药,务必要小心掌握剂量和给药间隔,确保不要过量用药。鉴于发烧本来就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防御反应,冒用药过量的风险来同时使用这两种药,其实不值得。

另外,用退热药的时候不要给患儿用含有退热药的感冒咳嗽药或其他复方制剂,以免药效叠加造成身体损害。

有一种高热症容易跟发烧混淆。发烧是因为身体发现体内有致病原,于是有意调高体温设定点,用高体温来对抗感染。高热症(Hyperthermia)的体温设定点并没有被下丘脑调高。就是说,下丘脑不认为现在你需要高体温。可是因为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条件不良,或者某些药物的干扰,于是出现身体不能及时散热,结果导致体温高于下丘脑设定的值。这种情况,因为这不是下丘脑有意调节的高热,这种发热就容易失控,导致身体损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谵妄、抽搐或是昏迷。


这种高热症的特点是用退热药没有效果,因为退热药的作用点是调整下丘脑的设定点。高热症的设定点本来就是对的,只是因为别的原因出现散热不良。所以高热症的降温只能通过物理降温。

天热的时候给孩子穿得太厚,或是孩子发烧踢被子的时候,强行用被子把孩子捂住,有可能导致这种高热症。因为这是人为的干扰孩子自发的散热过程。

最后强调一点:不要自己用抗生素。是不是需要用抗生素,应该由负责的医生(说这么一句话居然需要加上个“负责的”。我们的医生们都怎么了……)来决定。医生说不需要,就不要擅自使用。一旦要用,就必须严格遵医嘱,足量满疗程使用。

为便于速查,下面把处理儿童发烧的一些要点总结一下:

  • 首先要排除严重疾病。参见前面说的那些必须立刻看医生的情况
  • 发烧并不一定需要处理。如果低于40度,时间不超过3天,可以等待孩子的免疫系统自己战胜致病原
  • 除非医生另有要求,应该积极给发烧患儿饮水,防止脱水
  • 处理发烧儿童的重点不是让体温降到“正常”,而只是为了减轻不适
  • 首先应尝试物理降温,比如海绵蘸温水擦浴
  • 不要用酒精擦浴
  • 15岁以下儿童不要用阿司匹林。6个月以下婴儿不要用布洛芬
  • 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退热药(交替给药法),以免因为给药过量导致肝肾损害
  • 避免用复方制剂,以免意外出现叠加用药  
  • 不要就为了吃退烧药而把已经睡着的孩子叫醒
  • 儿童用药量是根据体重计算,不是年龄或是身高
  • 儿童用药必须用专门为儿童配置的药物
  • 如果是口服液,必须用可靠的计量工具来掌握用量
     


注:本文关于发热的意义以及发热治疗的原则,主要依据来自美国儿科学会指导文件《儿童发热及退热药的应用》。原文地址: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7/3/580.ful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