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里的非文学博客

医学史为主,健康科普为辅,偶尔发些议论
正文

耳石和眩晕

(2016-08-05 06:32:25) 下一个

耳朵有两个部分。外面能看到的叫外耳。这一部分的理想示范人员是猪八戒。
 
但是耳朵还有一部分叫做内耳。这部分是埋在脑袋里面的,我们看不到。只有解剖学家能看到。
 
解剖学家看到之后画了个图给我们看。下面这个图,大致可以在正中间画一条竖线,把这个图分做两半。左边的就是外耳。右边的是内耳。


 

 


我们知道耳朵是听东西的。不过这只是耳朵的一部分功能。
 
这个图能看到的东西里,耳廓跟听力有关,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耳廓能把传来的声音“兜住”。我们想听清楚什么微弱的声音的时候,会把手掌立在耳朵后面,目的就是临时扩大耳廓。这样就能多“兜住”一些声波。根据这个原理,猪八戒的听力其实应该比孙猴要好。孙猴用顺风耳探听妖怪动静的时候,我猜想猪八戒早就已经听到了,只不过不想说。说了就可能被派去打妖怪。猪八戒没孙猴这么爱出风头。你喜欢打妖怪你去打好了。我休息一会儿。
 
外耳基本就是个耳廓,加上传播声波的耳道。内耳东西就多得多。太多了,说不过来,咱说其中两个。
 
第一个东西叫做半规管,就是介于听小骨和前庭之间,有点像散落的几根方便面残片的那个东西。
 
半规管虽然家住耳朵,但是它跟听东西没半点关系。
 
它管的是人体的平衡功能。人要是没这个东西,就没法直立行走。别说直立行走了,四肢着地爬都不行。您别以为四肢着地就很容易站稳。您如果这么想,您去看看刚生下来的角马就知道了。那照样需要有平衡的本事:感觉身子往右倾倒了,就赶紧把右脚向外迈开。感觉身子向后倾倒了,就赶紧退后一步。
 
迈步能纠正身体的倾斜。但是前提是:你能感觉到身子倾斜了。
 
您怎么知道自己的身子倾斜了呢?
 
是半规管告诉您的。
 
它怎么能有这本事?
 
咱把它放大了看看。
 
放大之后可以看到,半规管不是一个,其实有三个: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外半规管(耳蜗是啥咱今天不讨论)。
 


 

三个管都是像半个圆环,所以中文叫半“规”管。不过我对这个命名不是很认同。规应该是画圆的工具,不是圆本身。英文叫 semicirculor canals,那比较贴切。semi 就是“半”。circulor 就是“环形”。
 
叫做管,是因为,它们都是中空的管子。管子里面有液体,叫做“内淋巴液”。这名字有点拗口,不过没关系。咱不需要知道内淋巴液跟橘子汁有啥不一样。要明白半规管怎么干活的,咱就把内淋巴液当自来水理解也完全不碍事。
 
每个半规管的基底部位,就是它们跟“耳蜗”那儿连接的地方,有个鼓包。这鼓包不是蚊子咬的。这鼓包叫壶腹,因为它有点像个水壶的肚子,胖胖的。壶腹里面,就是叫做壶腹嵴顶的地方,有一小撮头发似的东西。这些东西叫做纤毛。

 

 


您家里如果有一根玻璃管,是环形的,里面是灌了水的,那么您可以做个观察:玻璃环来回转,让它像车轮那么转动,然后观察里面的水。
 
您会看到,玻璃环转动的时候,水不会立刻跟着转。因为惯性原理,水会有明显的滞后,好像是要赖在原地不肯走(如果水里面有一些漂浮的颗粒,这种现象就更容易观察到)。
 
环走,水滞留不走,那么相对于环来说,水就是在环里面倒退。
 
半规管如果出现转动,那么里面的淋巴液也就会出现这种惯性导致的倒退动作。
 
淋巴液在倒退,壶腹嵴顶的那些纤毛却随着半规管前进,结果淋巴液就会推动纤毛摆动,就像水沟流水推动水草。
 
这些纤毛不是用来增加美感的。这些纤毛就像发电机的转子。发电机转子转动就会发电。半规管纤毛被淋巴液推动的时候也会发电。然后,纤毛的根上都连着神经。纤毛发电了,电流就顺着神经传到大脑,告诉大脑:诶,您的身体歪了。
 
不过,大脑怎么知道身体是朝哪个方向歪的?
 
那得看是哪个半规管给提交的报告。
 
这三个半规管的半环,您注意看它们摆放的方向。为了方便,咱把上面这个图放到这儿来对比着看。
 
前半规管的方向是在纵切面上。后半规管是在横切面上。外半规管是在水平切面上。
 
 

 

 

三个半规管这么摆布,正好就把三维空间的三个面都管到了,就是下面这个图里示意的这三个面:


 

 


您如果做前后方向的运动,比如点头,鞠躬,或者您比较活跃的话,做前滚翻后滚翻,那么前半规管里的淋巴液就会发生滞后性倒流。大脑从前半规管收到信号,就知道身体是有前后方向的运动了。(怎么知道是往前还是往后?是根据发电频率。壶腹纤毛往不同方向动,发电频率是不一样的。细节咱不需要知道了。)
 
然后,后半规管,从它的方向您应该可以猜到,是管左右晃动的,比如有人贴图贴横了,您歪着脑袋看图,或者,激烈一点的,做侧手翻动作。
 
最后,外半规管,从方向可以猜到,它管的是转圈。你摇头否定的时候就是这个管子在跟大脑报告说你脑袋在转。跳小天鹅的芭蕾舞女踮着脚滴溜转,带动的也是外半规管里面的淋巴液。
 
您如果没练过芭蕾,上来就学人家小天鹅转圈。转了十圈八圈之后停下来,就觉得天旋地转。那是因为外半规管里的液体给你带着转起来了。然后您一停下来,还是因为惯性原理,淋巴液一时停不下来,继续往前冲。淋巴液往前冲,就会让壶腹纤毛继续发电。大脑收到这些电波,就会认为您的身子还在滴溜转。
 
大脑说您在转,可是您眼睛看到外面的景象没转。这种错位就会让您发晕,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在莫名其妙的转。
 
这些是说身体的旋转。那么,如果没旋转,只是直线运动呢?比如您坐在汽车里,汽车开动了,您会“感觉到”身体向前运动了。或者,您站电梯里,电梯上升的时候,您会“感觉到”身体上升了。您怎么“感觉到”的?
 
现在我们需要再看一眼刚才这个图。在半规管和耳蜗之间,有个牛角似的把儿,这叫做前庭。前庭上面开了两个天窗。这不是说前庭上真的有这么两个洞。画图的那位开这两个天窗,是为了让您看前庭里面的两个东西,上面那个比较长的叫椭圆囊,下面那个叫球状囊。两个囊里面都有一些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医学名词叫做耳石(otolith)。这些耳石散布在囊的底部,但不是固定的,能在囊底部飘动。然后,囊底部有纤毛,就是那些一晃动就发电的纤毛。这些耳石就是躺在纤毛的上面。
 
身体如果出现加速度,比如跟汽车往前走,或是跟电梯往上走的时候,因为惯性原理,这些耳石会滞留原地不动,于是,跟半规管里的淋巴液一样,它们也产生了相对逆行的效果。这种逆行动作带动纤毛摆动,就把电信号发送给大脑,于是您就“感觉到”了身体的加速度。


 

 

 

不同方向的身体旋转有半规管给看着。然后,水平平移有椭圆囊看着,上下升降有球状囊给看着。那么人怎么折腾,就算是像孙猴打架那样蹦,内耳都能检测到身体方位的各种改变,然后通知大脑做出适合的肢体反应,好让身体继续保持平衡。
 
这两个部门协同合作的效果很好,但只能是协作,不能跨线乱掺和。咱都知道术业有专攻,人只应该做自己的本分工作。比如政治家就别操心医学技术对吧?内耳功能也是这样。如果一家瞎串门到另一家去管人家的事,是会出乱子的。
 
内耳功能会串门?
 
有时候真的会。因为,耳石并没有固定在囊里,是可以漂移的。然后,您看上面的图,前庭里面那两个囊的位置。靠上面的那个圆囊,跟三个半规管,尤其是后半规管,距离非常近。有时候人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或是头部震动的时候,或者,就是因为脑袋歪到某个角度的时候,椭圆囊里的耳石不小心就漂进了半规管里。
 
半规管里本来都是液体。液体不会因为重力影响而流动。只有当半规管旋转的时候,里面的淋巴液才会因为惯性产生反向运动。但是耳石不一样。耳石比淋巴液重,所以会受重力影响。在椭圆囊里这个不是问题,因为在那里,耳石一直都“沉”在椭圆囊的底部。但是半规管没有这样一个平坦的底部让它们呆着。它们到了半规管里,首先就往最低的地方下沉。这个还不是问题。接下来,当人转动脑袋的时候,就有问题了。这时候,半规管会向大脑发送两次信号。第一次是因为半规管转动导致内部淋巴液惯性逆流。这时候给大脑发送“有方位改变”的信号是正常的。但是,这还没完。半规管转动之后,角度有了改变。里面的耳石呢,早先它们已经沉降到最低点,现在半规管这一移动,几乎不可避免的会让耳石“地位升高”。然后,由于重力作用,耳石就要再次沉降,沉到新的最低点去。
 
这种沉降动作会带动淋巴液流动。流动的淋巴液会刺激壶腹纤毛,于是大脑就会收到第二组电信号,内容是:主人,您的头还在旋转呢。
 
可是,事实上,这时候您的脑袋已经停止旋转了。造成这个虚假旋转报告的,是那些耳石沉降产生的意外淋巴液流动。
 
您本来没转,大脑却认为您在转。这种感知错误,就产生了一个症状:眩晕。
 
临床上出现的眩晕,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种耳石走错门导致的。这种眩晕,学名叫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听起来很深奥,其实这意思也可以用大白话说清楚的。“良性”的意思就是不会要命,而且,即使不用药,自己也会好。也就是医学上说的“自愈性”。很多疾病有自愈性。这种自愈性造就了无数偏方。“阵发性”的意思就是一阵一阵的。平时没事,不知道啥时候它就忽然闹一下。位置性的意思是说它的发作跟体位变动有关。脑袋转动了,引起耳石位置移动了,就可能导致这种眩晕发作。最后这个眩晕就没啥解释的了。反正就是天旋地转脑袋晕吧。
 
在国内,这病也有个比较简单的名字,叫耳石症。当然严格的说这其实应该叫做耳石错位症。
 
因为这种眩晕是耳石走错门导致的,所以就有了一个道理很容易明白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头部的方向,让耳石在半规管里面游走,顺着来时的路,一直走回家去。这就好像有一根S型的水管里有一枚钢蹦,您可以拿着水管,顺着一定的方向转啊转的,就能把钢蹦给“倒”出来。
 
这种操作叫做耳石复位操作(Canalith reposition maneuver)。
 
如果闹眩晕的是只小白兔,这个“倒”比较容易操作。提起来上下左右随便倒。但是闹眩晕的是人,咱就不好把一个大活人提溜起来倒腾。就算您有那把子力气,人家病人未必乐意。万一让同学看到自己给人提溜起来甩,多没面子。
 
所以,给人做这种耳石复位的时候,咱不是把病人端起来“倒”。咱是让病人躺在检查床上,然后按一定规律调整头部方向。
 
这个操作,虽然没有什么高难度动作,但是因为需要转头,而转头会牵动颈椎。颈椎和头部连接的地方有一些很敏感的生命中枢,如果操作不当,造成意外挤压,是可能有危险的。所以第一次做这种操作,应该是在医院里,让医务人员指导着做。有经验之后,可以自己在家里做。
 
具体做法,参见下面的图。注意这里要区分方向。左边的耳石错位和右边的耳石错位,转头的方向是相反的。这里我们假设是左侧的耳石走错门,那么图里面,从1到5的具体意思是这样:
 
第一步:病人在检查床边端坐,头部正直。
 
第二步:慢慢向后躺下。躺平之后,头应该是在检查床之外(医生会扶着您的头)。头稍稍后仰,然后向左转动45度。维持这个姿势30秒钟。
 
第三步:把头慢慢向右转动90度(头仍然稍微后仰)。保持这个姿势30秒。
 
第四步:把身子向右转90度,变成侧卧位,顺便带动头部转动90度,眼睛能看到地面。保持这个姿势30秒。
 
第五步:以自然动作慢慢坐起来。保持头部正直。

 

 

操作结束之后,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不要卧倒,要保持耳朵位置一直高于肩膀。如果人能够适应,当晚用半卧位睡觉,就是说多用几个枕头把上半身撑起来,目的还是保持耳朵位置高于肩膀。这样能让回到椭圆囊的耳石有时间完全沉降到椭圆囊底部。
 
如果您是理工脑子,想了解这个头部转动为什么能让半规管里面的耳石回到椭圆囊的,下面这个图里为每一步的操作配了个半规管方位图。半规管里的黑点,示意的就是耳石在这一步操作的时候所处的位置。


 

 

 
这个就是耳石复位操作的基本要领了。只要是耳石移位引起的眩晕,这种复位操作能让90%的病人痊愈。
 
有些医生可能对具体操作手法会有一些变通。比如在第二步里,有些医生会用工具轻轻敲打你耳朵后面的颅骨,帮助耳石漂移。有些医生在第四步里让病人转头的幅度可能不到90度。有些医生可能会让病人第二天自己在家再重复一次这个操作(不过,自己在家做,就不要把头伸出床缘了)。具体要听您自己医生的医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