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里的非文学博客

医学史为主,健康科普为辅,偶尔发些议论
正文

白话弗洛伊德(五):心理防御机制

(2016-08-02 11:58:07) 下一个

《盗梦空间》基本上模仿希区柯克的心理片,不过胆子比希区柯克大多了,态度要随性多了。希区柯克还是很认真的跟精神分析专家琢磨了一番才出剧本的。现在的好莱坞票房高手们没时间弄那个,都知道关键是要大胆,要离奇,所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于是捡起几个心理学概念,然后想像力无限扩展,如同吸了LSD,拍出来一上市果然很震撼。但是这帮票房春药制造商们只是图个玄幻效果而已。看着像是写心理现象的(梦者心理现象也),其实那就是个托,本质上讲是个玄幻故事。所以咱看着玩就好,别太当真,要指着从这里面琢磨啥心理学问,那是较真较错了地儿了。
 
道理是这样。不过总还是有同学一时纯洁给弄错的。比如有这么一篇小报文章,从内容看,估计老板是让这位记者采访一下某心理专家,整一篇关于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的文章。这小记者显然对弗洛伊德一无所知,却又不愿花一点时间看看资料。不过他碰巧刚看完了《盗梦空间》,于是觉得自己见微知著,从电影里学会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你看他提的问题就知道他脑子里想些啥了:
 
“《盗梦空间》出现大量惊险刺激的追杀场面,那些围攻造梦师小姑娘的人群,那些荷枪实弹的防御者……你的大脑里,也住着各式各样的防御者吗?”
 
这小记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一种心理堡垒,可以抵御“外部”敌人的侵犯。
 
再看他后面的问题就更挨不着边了: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变得更强大吗?”
 
“如何做到有意识地、灵活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被‘植入意识’的情况,比如说广告、传销的宣传效应,甚至是心理咨询介入,可以运用心理防御机制防止被植入意识吗?”
 
他整个把心理防御机制当作心理盾牌来理解的。大概他以为那些定力强大的牛人,比如施瓦辛格之类的,一定是修炼有方,心理防御机制强大无比,所以能抵御一切喧嚣。
 
看来要侃心理防御机制这东西,咱最好先说明它的两个最基本的性质:
 
第一,心理防御机制不是一种本事,而是一种心理症状。
 
第二,心理防御机制不是练出来的,而是人的天性,由不得你控制的。
 
说得粗略一点,心理防御机制基本就是个掩耳盗铃的心理反应。
 
好吧为了对得起弗洛伊德老先生,咱稍微严肃一点,就说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因为有些个跟社会规则冲突的想法,于是心里着慌,科学说法叫做心里有焦虑。那你的“自我”就玩了些小花样,为的是平抚你的焦虑。这些小花样就叫心理防御机制。

理清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心理防御机制这个词,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心理哄骗机制”。

只不过这么说话有点土还有点恶,所以弗洛伊德老先生就选了个比较高大上的词,不说哄骗而说防御了。
 
咱以前侃弗洛伊德潜意识和人格理论的时候说过,人非草木,总不免有些本我欲望是社会不容的。这“社会”在你脑子里有个代理人,就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超我整天板着脸检查你的思想是否健康,压力很大。所以很多本我欲念就给逼得藏身潜意识不见天日。但是藏起来不等于消失了。它们憋着一肚子气总在潜意识里涌动鼓噪。虽然没能明目张胆的跳出来表演,但它能让您隐隐的觉得自个有点心事藏那儿呢,要给人知道了咱就混不下去了。这就不免让您有点惶惶不安,也就是说您心底有焦虑在盘桓。那咋办,您的自我就给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对付这种焦虑,这些措施就是我们说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至少形式上它能掩盖症状让你不焦虑。所以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心理防御机制怎么个能让您不焦虑呢?咱看一看具体它都玩些啥花样就比较容易明白。
 
基本上,精神分析学派给总结出来这么几种具体的机制:
 
1、  潜抑
 
咱在前面几篇文里已经多次说过这个词:潜抑。这个大概是弗洛伊德心理学里最最基本的一个心理机制。话说到了心理防御机制这块,其实这潜抑本身就是防御机制的一种。咋个防御,以前咱说过了。就是把超我不能容忍的欲望给压进潜意识里,让当事人眼不见为净。比如一个虔诚修士,觉得嘿咻是邪恶的。可是食色性也。他的基因决定了他也有性欲。这就让他很惶恐。这咋行呢?对不起天父的教导啊。他就努力修行。几年之后他觉得自己还真的就六根清净了无杂念,整个不想男欢女爱了。这个其实就是他的自我在努力斡旋,把他的性欲望给压到心底黑箱子里,也就是潜意识里,让他自个觉得自己很净化,已经古井无波。但是咱说过,欲望潜抑到潜意识里不等于消失了。它还会在那儿鼓涌。所以这修士不知啥时候开始就有了个爱好,布道时就喜欢举着一根手杖说话。弗洛伊德一看就说了:瞧见没?他这潜意识欲望还在找口子冒泡呢。他手里抓根手杖啊,那不就是男人自慰的象征吗?
 
OK这个是咱演义。咱说过弗洛伊德的毛病就是啥都往性上边联系。咱不必像他这么跟性欲夹缠不清。咱可以参考他的理论里边比较有道理的。就说这个潜抑吧。其实不一定是说社会不容的欲念,比如性欲念,才会被潜抑。有时候就是自己觉得受不了的感情压力,比如单相思,比如丧亲,这都能让当事人很难受。为了不天天向隅垂泪,就得把这些难受的事情压到心底黑箱里。比如儿子车祸死了当妈妈的很痛苦。这痛楚太难以承受,于是超我就过来打扫,把关于儿子去世的记忆压到了潜意识。但因为不是真的遗忘了而只是埋在潜意识里,所以每年到了二月她还是莫名抑郁。原因就是因为她儿子那年是二月出车祸的。这种情况下,她的记忆已经被掩埋到潜意识,所以她会不明白为啥每年都闹抑郁而且就开春这么一阵。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如果您能给她分析出这个潜意识记忆跟她的二月抑郁的关联,她一明白了这抑郁其实是因为那段潜抑了的惨痛记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伪装作用就消失了,她的抑郁也就消失了。
 
咱这是在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您要真是做心理治疗的圈内人,您当然知道这事没这么简单。您真给她把潜意识心结挖出来了您还得给她扶上正路,让她能自个应对这种心理创伤。这个是很大的工程,不会像电影小说那样灵光一闪霍然而愈的。
 
2、隔离
 
这说的是情感反应的隔离。就是说,要是遇上有强烈感情冲击的事,为了逃避这种感情冲击,就尽量拉开距离不去碰它,于是能在表面上表现得极为平静极为理性。比如爱侣忽然死亡,活着的这位在跟人说这件事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出奇的平静。她这不是说修行高超城府很深,所以喜怒不行于色。她实际上是无法面对这个心理创伤,所以要回避,要把这种创伤屏蔽于意识领域之外。这就是隔离作用。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小花样是处于隔离机制的。比如不说上厕所而说上“五号”,上“大号”,或者比较白领的说上“洗手间”,都是为了隔离那个“肮脏”的联想。比如人死了不说人死了而是说人“去”了,这是为了避免直接面对哀痛情绪。这也是隔离机制在起作用。近年有潮人学了一些英文,有时候说话就会插几个英文单词。您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他用洋文的地方,多半是有些“敏感”的概念。比如该说钱的时候他不说钱,他说 money。该说嘿咻的时候他就说 make love。这要弗洛伊德听到了他马上会看出这是隔离机制。因为这人爱清高,觉得直接说“钱”啊说“嘿咻”啊不够文雅。所以就换了个洋文来说。这么着就跟那种“低俗”的概念拉开了一些距离,就起到了隔离的作用。
 
3、转移
 
又叫置换。这个有点李代桃僵的意思。就像在单位给老板无端训斥了不敢跟老板反抗,于是回家就冲老婆发脾气。前面说那位修士握着手杖说话那个咱是虚构。不过如果真有这事,这个用握手杖的方式间接渲泄性压力的方式,就是个置换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如说一个人找的妻子,性格上跟他自己的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个不是偶然,而是他的恋母情结决定了的。既然现实中不能娶自己的母亲,找一个性格类似的女子大概就是最好的替代品了。又比如,一个暴饮暴食的人,其实是因为性欲望被潜抑,于是用吃东西来间接的渲泄性压力。因为,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口唇欲的满足也是性欲的满足。
 
4、拒绝
 
又叫否认。这个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矢口否认。当然这不是说那种有意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无赖。他这个,就是因为陡然面临巨大感情冲击难以接受,于是他的“自我”就用这种方式来试图让他逃避受伤——当然是暂时的。电影里常常能看到这种否认行为。比如就在自己面前,儿子忽然被汽车压死了。当妈妈的就可能疯狂的对现场的医生说我孩子没死你没不许胡说!日常生活也有一些比这含蓄的例子。比如这位个性很依赖,可是自己又觉得这岁数了这么依赖人不怎么有面子,于是就时不时的跟人说自己怎么的独立,还能找出谁谁来做例子说你看这些人多依赖。像我这么独立的人如今真不好找。他这其实不是跟你撒谎或是对付。他自己是真的觉得那些人比自己差多了,真的觉得自己特独立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这么诡异,能让人自己忽悠自己。
 
5、退行
 
这个也是比较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好好的一成年人忽然表现出幼童的行为来,有点类似“扮可怜”,既然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那就不需要面对那些责任和压力了,顺便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关照,益处良多。当然这也是无意识行为。当事人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退化表现。他就是心态上忽然陷入这种幼稚状态。比如一个年轻工程师头一次负责一个爆破拆迁。要是有失误,旁边的大楼就会被牵连倒塌。工程师反复检查,觉得自己的设计应该没问题。可是到实施爆破的前夜他越想越没把握,心理忽然就崩溃了,于是就躲起来了。家里人到处找他,结果发现他一个人蹲在浴池里,抱着膝盖前后摇晃呢。这个就是模仿婴儿在摇篮的行为。潜意识里就是说“我是一无辜的小孩啊。你们不能让我背这么重的担子啊”。一个大学生考试前要抱着布袋熊睡觉,可能也会是退行反应。好几年不尿床了的孩子,在家里添了个弟弟或是妹妹之后忽然又开始尿床了,也是这个原理。您要是喜欢在论坛里转,您可能见过这种人,他没来由的对别人说些很无稽的恶意评论,或是直接开口骂娘。更极端的,直接贴一些肮脏恶心的图片。这些行为,在别人看,完全就是找抽,是糟践自己人格的作为。但当事人乐此不疲。你越骂他无聊找抽他越来劲。这个其实跟成年尿床的心理类似。他目的就是要招人注意。理想的情况下他应该用建设性的方法招人注意,比如发表有见解的跟贴。但是这位童鞋可能一时想不出建设性的方法,或者他的心里发育过程出了点岔子,让他不能用正常心态处理世事,而是采取退行到儿童状态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在论坛上的表现就是这种幼稚行为。您可能也注意到,对这种行为,您回帖骂它劝他都不能让他停止的。因为他目的就是招引注意。您骂它劝他就是注意他,这就等于给他正反馈,给他证明他的幼稚行为确实能招引注意,于是他就更来劲了。所以您如果想让他歇着,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别理他。他招不到希翼的关注,就失去动力,自然就会歇着了。这也算是间接帮他改正他的毛病吧。退行的把戏不能收效,或许他还能醒悟过来,转而寻求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来获取关注。
 
6、合理化
 
类似生活中的文过饰非。文过饰非有的是刻意的,那是矫情。有的是无意识的,那是心理防御机制。酸葡萄心理就是典型的合理化反应。基本特点就是因为发生的事让自己觉得没面子,于是就设法把这事说成是正当的,或者至少是“不可抗拒的外力导致的”。比如做菜放多了盐把菜做砸了,他就说好像这罐盐比以前那罐要咸。比如发现大家为一个孤儿捐款就自己一人没捐。于是某一日聊天他忽然犀利的指出,好多捐款都是被经纪人贪污的。真正需要捐款的那些人根本拿不到钱,所以捐款这种事其实没意义。比如偷税的人被发现了,他就义愤填膺的诉说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干好事。纳税给政府完全是割肉喂狼。比如酒后驾驶被抓住了,他就列举听说的种种故事,说警察都是流氓,只会欺负老实人。这些行为,形式上跟诡辩差不多。不过,一般我们说诡辩,是指这人在辩论中扭曲事实,目的是通过辩论的胜利来获得“我比你厉害”的优越感。而心理防御机制的诡辩,目的是为了安抚内心的焦虑。这两者,或许形式类似,但当事人获益的内容不同。
 
7、投射
 
这个也属于比较低级的心理防御方式。因为自己心中有不容于社会的欲念,觉得自己会被人蔑视。于是自我就来个移花接木,把这种欲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算是这种类型的。说恶心一点就是把自己的鼻涕甩到别人身上。当然还是得记住他这不是有意识的做法。有意识的做法那是人品问题。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完全是无意识的,他自己根本没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他是真心觉得别人就是有这毛病。不知道您见过这种人不。他老跟人抱怨这个世界到处是小人。说到警察必然是装制服的土匪,说到医生必然是不拿红包不给治病的流氓。其实这种人很可能就是让投射机制给“控”着了。问题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所以您要跟他解释说其实警察里面也有好人的,他会特别愤慨,觉得您一定是警察的亲戚。有人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天下无人不是佛。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的。心中有鬼的人大概看天下也无人不是鬼。这个就是投射作用。
 
有个心理现象跟投射有些类似,就是好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别人。弗洛伊德没说过这个。不过咱可以给补一条,把这叫做求同现象。求同跟投射到区别在于,投射现象是因为内心的“坏”欲念怕见光,就把这“坏”欲念放到别人身上,自己仿佛就脱了干系。求同呢倒不是因为心底的“坏”欲念。他就是不管啥想法都要别人跟他想的一样。你要不同意他能跟你死缠烂打非得说服你听他的。这做派看似自我特别膨胀,特相信自己洞察天下真理,要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其实是因为自信不足。因为自信不足,他就特在乎别人同意他或不同意他。要是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心中惶恐焦虑,觉得自己是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似的。所以他断容不得别人跟他意见不一致,就老要跟人死磕,非得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别人。
 
8、反向生成
 
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吧。为了掩饰内心跟社会抵触的欲念,表现出来的就是另一个极端。比如比如暗恋一女同学的小男生,可能偏偏对这女生特别傲气特别挑衅。比如您身边有个人,跟您谈不上亲近,可是对您问候特热情礼貌特周到,那说不定他心里对您特不待见。可是他的超我知道您是好人啊,对您不待见是不对的。于是他的自我就暗中介入,指使着他特别的对您友好。这其中的防御机制就是为了用这种过度的友好来遮掩他的敌意。敌意遮掩了他就用不着焦虑了。又比如某人心底自卑,但是在家中他却总是喜欢跟家里人唱反调,显得他特别有独特见解。这看似跟他的自卑怯懦对不上号,但那其实也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他因为自卑,对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没有信心。在社会上他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怕被人否定嘲笑。但是在家里因为知道家人能纵容自己,不会驳斥自己,于是他的自尊心就过度反弹,家里人说什么他都要另说一套。形式上是在表现自己有独立见解。但是显然这种不问情由一味逆反的做法是不利于适应生活的。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反向生成机制在起作用。再比如,一个后妈对“前任”的孩子本来没亲情,但是她的超我知道要是对这孩子不好会遭人唾骂。于是就对孩子格外的关照保护,甚至到了无原则溺爱的程度。又比如内心深处有同性恋欲望但是又很怕被人知道的男同志,可能就格外的风流好色,到处跟女孩勾搭。但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做派其实是因为同性恋欲望带来的焦虑。所以他这风流就老改不了。有些电影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跟圣人似的狂热鼓吹禁欲扫黄,涉黄人士见到他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结果有一天他意外死在家中,警察到场一看,他手里捧着一本花花公子,头上套着塑料袋子。法医扫一眼就说他是玩性游戏玩过火了窒息而亡。那他当初这么不遗余力的扫黄是不是装逼?其实未必。他也可能就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被自己潜意识的欲念推着,要用这种正义凛然的举动来平抚内心的焦虑。这种反向生成机制,不光是个人身上有。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也会有。比如儿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的地方,却会很高调的设立一个儿童节。
 
9、补偿
 
这个虽然也是为了平伏焦虑而产生的防御反应,但结果有时候倒挺不错。因为这通常就是因为自个某些方面有点弱,为了让自己也能有点东西能拿出来给人看看,就在别的方面下工夫打造一个亮点。比如体质有点弱,就在读书上面多用点功。这一用功,成绩不错,考上了重点大学,结果班花就不跟那个身高两米满身腱子肉的体育委员好,转过来跟自己递纸条了。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有。比如这位读书比较困难,考试成绩老是垫底。于是他就努力练篮球,后来打进了NBA,成了国家队球星。结果好几个品牌来约做代言人,也很拉风。
 
补偿也不一定是在不同领域。在同一种技能上面补偿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这位打小身体羸弱老被人嘲笑。他这块落下心病了,于是后来就特别注意锻炼身体,都快成强迫症了。结果倒是出落得玉树临风,拿了好几项体育奖牌。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后来还写了本健身指南为别人指路。这样的补偿利己利民,属于因祸得福。
 
当然不是所有补偿都是这种积极的。也有比较原始的。比如性欲不能通过嘿咻满足的,就整天不停地说黄色故事,这么着弄一点间接满足。这个也是补偿机制的一种。
 
炫富常常是补偿机制的表现。童年时比较缺钱的人,一旦有钱了,尤其那种陡然暴富的(比如靠贩毒或是靠权势后台快速捞金的),就容易有炫富行为。这也不难理解。童年时有点匮乏,如今钱来得容易,不免要奋力补偿一下,好找回一份身份感,平抚多年做人下人带来的焦虑。
 
通常说到补偿是对以往损失的补偿,但有一种补偿现象多少类似预支,或许可以叫做叫超前补偿效应。比方有这么一位,他天生有某个长项比别人强好几个数量级,这个本来是好事。可是要是没处理好,可能反而会给造成别的技能发育不全。因为他反正有这个强项了,无需劳神也能混得不错。那何必还辛辛苦苦学别的。咱说的这个天生强项,如果是个使用期限长的不容易耗竭的,比如智商特别高,那这个可能还不容易有副作用。要是属于使用期限有限制的,比如大肌肉块,比如脸蛋儿漂亮。这些,要是没处理好,可能就会耽误事。不知道您见没见过这种女孩,长得特漂亮。因为她长得漂亮,从小学到大学在班里都特得宠,娇滴滴说一声“谁给我作业抄一抄啊”立马有十几个作业本递过来。这好处是她不用好好念书也能蒙到毕业。坏处呢也不难预见。将来稍微上点岁数了脸蛋不再吸引人了,她麻烦就来了。当初没学啥真本事,如今再娇滴滴也没有帅哥围过来献殷勤了。现在怎么混呢?
 
10、认同
 
认同就是说他把自己的人格融进了对方。这个听着有点抽象,其实您肯定见过认同行为,因为,模仿行为就是认同心理的表现之一。比如追星族弄一发型跟他心中的某个偶像一模一样,就是因为这能让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身上有偶像的“一部分”,于是对自己的自我意象就有提升作用。黑发染黄自然也是认同机制。他是跟啥认同这个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吧。

认同机制延伸一下,就是对团体的认同。比如某人加入某种社团组织,然后以身在其中自豪。这也是认同作用,对他来说,组织就是理想化的自己。这也能提升自我意象。
 
认同机制在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父母是每个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即使到了反叛期,孩子可能会对父母失望甚至忤逆,但父母对他的重要意义其实毕其一生都是无可替代的。青春期孩子对父母逆反的原因正是因为父母对他太重要。孩童时期父母对他们来说是无所不能的神,能给自己提供一切,包括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因此孩子会积极跟父母认同。这是儿童时期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他们的自我意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稍通世事之后他们发现原来父母不是神,不是万能的,这一来他们失去了理想的认同对象,这会使他们沮丧,所以才会有青春期叛逆。但是潜意识里,人还是会把父母当作不可替代的人生支柱,所以会通过潜意识的认同父母角色来扶持自己的人格完整性。或者说扶持自己的生存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对社会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侧重取舍,对某些规范和信念会特别执着恪守,对另一些则相对忽略。
 
11、幽默
 
这个是比较高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幽默机智来打理负性情感反应,既能化解焦虑,又能比较好的保持人格的完整。比如咱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回在广场讲课时,他的泼妇老婆一路叫骂而至。然后一桶脏水泼到他身上。这时候他可以隔离,比如不同声色正襟危坐继续讲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他也可以转移,比如边继续讲课边用教鞭狠狠敲黑板,直到把教鞭敲断或者把黑板敲碎。但是苏格拉底身为智慧的代表,自我何其强大睿智,因此他的自我没有采用这么没风度的做法。他采用的是幽默。淡淡一笑说打雷之后通常都会下雨,那么老婆怒吼之后有水冲刷也就很符合自然规律。众人闻之莞尔,这番羞辱就在笑声中大大淡化了——因此苏格拉底要打理的焦虑也就少了许多。
 
12、利他
 
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利他行为为啥算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各家都没有给出很言之成理的解说。就利他主义本身来说,社会学,普通心理学,生物学(包括基因学说),哲学,都有各自的解释。咱这既然是在说弗洛伊德,那么循着弗洛伊德的路子走,这现象可以这么解释:利他的人,属于超我特别发达的那种,而且他这个超我,发达得比较平衡,不是像贾政那样要扮演正义化身,也不是像苦行僧那样吃粪自残。他就是觉得小我不足道。他的超我已经内化成为他的本我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发自内心的想帮助别人。天下有没有这种人?或许还是有的。世上会有范跑跑,但也会有汶川地震时护在学生身上试图保护学生的那位女教师。
 
13、升华
 
按弗洛伊德说,这个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最高级形式。一般举例都是说啥文学艺术之类的。就是说性欲望嘛大家都有,你要是整天去嫖那是恶俗。你要是化性欲为浪漫,然后去写诗啊画画啊,那就叫升华。那么着你的性欲能有个优雅的渲泄方式,积郁能合理渲泄,也就给自己解除了焦虑,然后大伙还感激你的艺术贡献。多好。当然您要走这条道,得注意笔下的题材要广一点,不能光惦记着画人体。
 
另外咱应该把视野放宽敞一点,考虑一下人的各种心理驱力。性欲可以升华,但能升华的或许不仅仅是性欲。比如心底有嗜血冲动的,你跟人打架就俗,你打猎就比较为社会接受,你去当兵打仗那就更有面子了。当然最高境界是当外科医生。满足了嗜血爱好还能治病救人。这可以算是利用心理防御机制的黄金案例。又比如一男孩子好抹油打扮,看着墙上的尿渍忧郁。这要在写字楼这么干,人家说你闷骚。你要到中艺去练练,说不定就成了艺术家。
 
您可能会问:既然升华啊幽默啊这些属于高级的防御机制,那咱是不是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让自己的防御机制变成高级的那种?
 
这事是这么着:您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心理素质更稳定,能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对各种心理挫折或是挑战。但是这些是您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达成的本事。但凡是有意识练就的本事,就不叫心理防御机制了。心理防御机制是个特殊名词,专门指的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是在您的自我在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推动您这么那么做事。我们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咋回事,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形成和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制订一个方案来矫正低级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不太有助于适应生活的那些行为模式。但你照这方案修炼出来的成果,就不能叫心理防御机制,就算叫改进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不合适。心理防御机制必然是无意识行为。您最多能针对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后果,做一些适应性的调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