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亦非


心怡之处便是美之所在,尤喜寂寥之美……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机器智能 6. 文化:人类智慧外化的开端 (转)

(2023-02-13 12:26:44) 下一个

文化:人类智慧外化的开端

今天是元旦,首先祝所有的朋友们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至上一篇我将人类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说明清楚了。按计划接下来本应说明人类的智慧是怎么构建而来的,也就是介绍人类构建智慧的能力及活动 -- 智能。

但在这之前,趁今天元旦节日, 特用一篇来论述一下文化这一概念。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讨论《机器智慧》这么理工科问题的系列中,要讨论文化这么高雅的问题。其实,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文理的根基其实是相通的,智慧离不开文化的催生,而文化的基础还是智慧。当然在本篇中讨论的文化是狭义的“以文化之”的文字文化。

在一般人看来智慧都是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之中的,确实人类初始积累的智慧确实都是存储于智者的大脑中,然后通过口口相传,从一个人的大脑转存到其他人的大脑中,但是这样的存储方式,使得智慧的传递又缓慢且并不可靠。一个智者发现的知识要传播开去,被大家接受,没有几代人的接力相传,是无法做到的。

而约在几千年前,从我们古人“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起,人类就发现可以通过文字来记录我们的所遇所见、所思所想,然后进行传播。从此时起人类知识的载体(宿主)就不仅仅只留在我们大脑中了,而是可以外化在我们大脑之外的石碑、竹简、乃至纸张上了。这在当时看来可能仅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后的一次微乎其微的变动,但事实上这一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因为有了文字,我们人类总结的知识就可以夸时空地进行传播,进行交流。这使得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的效率大大地提升,同时另外一个作用是通过文字知识传播,使得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都与文字相联系,文字可以统一不同方言的人在各自语言区域中分别形成的概念差异,使得使用相同文字的人都能具有共通的概念,这一方面进一步方便了沟通,另一方面也促成知识体系的建立,而与此同时智慧也就变成了群体的智慧,个人的智慧渐渐演变为群体智慧的一部分了,此时群体间的共同认知体系 -- 文化就形成了。

另外,自文化诞生后,使得我们个体拥有的绝大多数概念都经过了共同文化的浸润、滋养。这样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之中还产生了“群体概念”,这一新生事物,例如:节日就是这样一种群体概念,本来每一天对我们个人而言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了文化,我们就会产生“共同庆祝的日子”这样的群体概念,在相同文化圈里的人将原本普通的一天共同约定为节日,大家在那一天都用最美的祝福寄语同胞,用来表达我们彼此之间对相同文化的认同。在共同的文化影响下,我们有了共同的概念,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情感,文化成了同胞间的精神纽带。

也就是说,因为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智慧从我们体内,转换到了我们体外。由于人类文字的产生,使得人类的知识不仅仅可以记载在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中,还可以记载在各种媒介之中,形成册卷典籍的庞大知识库,帮助我们构建、甚至扩展人类的知识体系。这一些记载在媒介上的知识何尝不是我们人类的知识,在神经网络之外的延展呢,可以讲文字的出现就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外化(向外扩展)。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智慧可以离开人体而存在,甚至离开人体之后的智慧会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形式与内容。“以文化之”的文化是人类智慧脱离我们躯体的的第一步,而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用器承之”的机器智能,只是智慧在外化道路上的更进一步的延续而已。

日斗星移,四季更替,在纪年意义上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由内而外,推陈出新,在智慧充盈的旅途中我们永无止境。

篇外:
文化不同,认知就可能不同。不同文化的人沟通为什么那么困难,就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沟通时虽然我们通过翻译努力将对方的概念用我方相对应的概念来翻译,但是这样的对译往往是做不到完全对等翻译的,抽象概念的翻译更是如此,例如将civilization(
更接近城邦市民化)翻译成文明,其实概念含义的差别很大的。在笔译时译者费劲心思能做到“信达雅”就已经算是最高境界了。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是很难做到正真沟通的,除非出现统一的语言文字。但是被统一语言文字的人群就会因失去自身的语言而将依附于这门语言中的群体智慧丧失掉,这也是文化、文明的损失。在我看来人类的很多争端都源自于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个难题也是当前我们人类应该认真考虑的。“包容并蓄”可能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最好手段,就像今天是公历元旦,其实这原本并不是属于我们传统元旦的日子。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我们可以为了人类共同的纪年,为了更好的沟通,为了更好的未来,我们接受了新的概念,接受了新的文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