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讨论
文章来源: 耳福- 于 2004-11-07 14:15:22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最新发现中国古典雕塑---后羿射日,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我抱着好奇
的心理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搞笑图片,图上一个几乎光着屁股的男青年对着天空做出射箭的姿势,后来又
在这个跟贴中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写实雕塑及其根源是什么,网友就政治因素谈了他的看
法,我答应贴一张古代写实雕塑的图片,并连想到几个较典形的例子,一并贴出来算是兑现。因为天生不是
个思维严紧擅长史论的材料,只好想到哪说到哪,说道哪就算哪,大家看个热闹而已。
中国古代有没有写实雕塑,这在以往的美术史论上基本上是作否定态度的。
有些评论家认为秦始皇兵马俑是写实的,论据是,几乎可以从兵马俑军阵里识别出官职大小,谁是连长,
谁是营长,谁是张三,谁李四,哪个地方生人,连脚下的鞋底上纳的针线都十分具体。笔者认为,虽然
秦始皇兵马俑面部表情处理的生动无比,但若说他是完全写实的仍未免牵强,起码五官尤其是眼睛的处理
仍然
带有概括和装饰性的手段,这一点其实不用我说,大家也会看得很清楚。既然上面说的兵马俑已经那么具
体了,为什么还不能算是写实的呢?什么才算写实?当然,写实与非写实之间,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的界限。
所谓“写实”是指艺术家或匠人不加个人的任何表述和处理,基本上完全忠实于客观对象来描绘或塑造的
艺术形式。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里,虽然画面中往往连鸟的身上一丝丝羽毛都画出来了,但终归不能把它算作写实风格,
因为细腻不等于写实。“写实”在艺术品当中也有很多种写实风格,如照相写实,超写实,和普通写实等
手法―――。但在中国,直到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之前(尤其是受苏联现实主义影响)无论是绘画和雕塑中,
都不多见纯粹写实风格。明清以后的宗谱画像,其人的面部处理,可以算是写实的,但就整体和服装道具
等而言,又回到一种程式化的处理上。
那么中国从殷商铸鼎以来的漫长的岁月里真的没有写实雕塑吗?
1990-2000年前后,在陕西咸阳汉代阳陵陆续出土的大量裸体陶俑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有!
阳陵修建于西汉初年,距离秦始皇陵大约40公里,经过风风雨雨的剥蚀,墓的封土仍然有32米高,这样的
工程在两千多年前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阳陵的主人是最著名的仁君之一,刘启,
他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死后人们尊称他为景帝,他与汉文帝一起开启的“文景之治”大家
并不陌生。 但从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刑具和带有明显伤痕的奴隶囚徒的尸骨来看,(也包扩大量奴隶和囚徒
的伤残塑像)这位君主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样仁政,还有待商量,但这不是本文的主要话题。
这里出土的大量陶俑,它们大多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个个赤身裸体,皮肤被涂成橙红
色,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和肚脐眼,都被细致而真实地雕刻出来。既有太监、又有宫女,有不少陶
俑的背后还带着印章,显然代表着某种机构,奇怪的是,所有陶俑都没有双臂。 在这次出土的一些陶俑的外
表上,进一步发现了残留的铠甲或衣服痕迹。从而有了实物印证,人们也终于弄清了裸体陶俑的来历: 在刚
刚完工时,所有裸体陶俑的身上都是穿着几层漂亮衣服的,而陶俑胳膊上的圆孔,是用来装木质胳膊的,胳
膊可以自如地扭转运动,可以任意组成不同的动态,这种方法运用在大规模的雕塑俑群当中,何等的巧妙和
智慧!由于年代久远,衣服和木头早已腐烂殆尽了,所以只剩下头部和裸露的躯干。墓葬中的陶俑,排列十
分整齐,可以识别出他们生前的地位,图片当中的男俑,在它的左腿处,可以看到明显的肌肉萎缩,或许
他生前是个奴隶,腿伤因酷刑所致,因此,站立的时候,他将身体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右脚上,在他的头
部还残留着头巾的碎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2100年前汉代当时的写实雕塑技巧,从头骨的形状,
五官的精确,表情的微妙,无不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地下的陶俑永久地保留了古人的形象,使得我们至今
还能直接地面对祖先,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想象他们的人生故事。
那么,既然当时就以经产生那样成熟的写实雕塑技巧,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写实雕塑是那样的罕见呢?就
目前而言,似乎写实风格的雕像,仅存于秦汉帝王或王室的大型陵墓当中。
首先地上的作品,很难保存到现在,其次,就古人的经验和迷信来讲,真人殉葬之后便会腐烂,唯余骸骨
一堆,塑造了某人的真实形象,便是摄取了某人的魂魄,殉葬者生前的陶塑形象也不会腐烂,将永远守护
着墓葬的主人。
单就人物雕塑而言,我国铸造人像有文字记载,最早可以推至《孔子家语,观周》:“后嵇之庙,庙堂石
阶之前有金人鄢,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古之慎言也。” 这里铸造金人,铭之以文,告戒人们说话要
慎重。另外,《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始皇帝销天下武器,铸金人十二立于宫门之前,以示其威―――。
从目前了解的秦汉以来古人在雕塑领域留下的辉煌业绩来看,中国古代早已娴熟的驾驭了写实雕塑的技巧,
其成就无法否认。就在雕塑走向完备成熟的时候,魏晋时代,佛教开始的大肆兴盛起来,(这里要说一句我
个人不成熟的臆测:倘若佛教没有传入中国或不是那样盛行,中国的雕塑史恐怕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在帝王的号召,商贾的资助下,能工巧匠将空前的智慧和技能投入到佛像的雕凿上面,从而,使中国古代雕
塑史翻开的新的篇章。
谈中国古代雕塑不能不谈中国古代的佛像。北魏时期的佛像,是中国历代佛像塑造史上的一个顶峰。面部结构
俊美无比,神态安详至远,超脱空灵,身上的曲线美妙绝伦,若凝视良久,便会产生羽化登仙的感觉。今天,
世界上各大博物馆,都会把中国北魏的佛像作为最珍贵的文物来收藏展示。
与西方雕塑不同的是,我国古代雕塑受老庄,佛教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当然,这里还有那位网友所谈到的封建
政治的严酷,以及对于人物个性的抹煞等等,不过,若把中国古代非写实的原因,都归于政治因素,一定不够
全面,起码,封建帝王和下面的大小王侯,他们本身自己也没有留下写实的塑像或画像。
我国最早的人物绘画,长沙马王堆帛画,画中下面的女主人画的非常概括和图案化,在她的头上,画了一个象
龙的形象,那是喻示着主人死后灵魂得以升天。从这些大量的珍贵文物可以看到,古人更加关注精神世界,所
谓:得意而忘象,得鱼而忘荃。
故此我国古代在人物的描绘和塑造方面,往往对人物的写实和造型的动态不作张显处理,更加崇尚以“温柔敦厚”
为旨,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这也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
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表现在雕塑的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内敛的。可以说中国的古代雕塑,大多是是意
象性的,更加注重形而上的感受。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无余、历历在目。每根血管和筋都塑造的十分清楚。
对于力的表达,中国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区别。欧洲以发达的肌肉表示人体的健壮,而中国则注重“气韵”。
象类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类的话,在古书里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标准,因此,
在人物的刻画当中,很少刻画健壮的肌肉,注重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象外,鄙视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这
很象中国书画的用笔讲究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以更多品尝的余味。中国的太极图案,也是这种哲
学思想的一种图腾提示。
那么是不是,古人就不善于表现阳刚和力度,当然不是,我们看看唐代的力士俑,金刚的塑像还有寺庙当中
天王的塑像,从艺术角度来看,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只不过它采用的是另一种表现手法,不是写实的和今天
的审美习惯有着时空上的差异。这也是有些现代人看不习惯或干脆说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记得我去乾陵的时候,正赶上下大雪,当我仰望风雪中乾陵前面那座石狮子,后面是那座著名的青灰色的
“无字碑”,当时不知道是冻得还是被那混雄的力度震撼的,身上真的在发抖――――――。
还有一个例子不能不说,陕西省兴平县道常村的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史料记载: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
“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
有写实与大写意的风格。将一块天然形态的巨大石块,因势利导,自然取形,大刀阔斧的锛凿,省略绝大
部分细部,使其气象博大,与山峦翠柏相互应,更加烘托了英雄墓冢的庄严肃穆。并使人进一步联想到,
霍去病驰骋疆场的凛凛威风和盖世功勋。作者还采用寓意手法,其中一件以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情节,
虽然石雕已严重风化,看上去却更加雄浑。那种力度的反映,真的不是几块肌肉能够体现出来的,用现在
时髦的术语来说,应该叫他“环境艺术”,在考虑到周边环境和氛围的前提下,局部融于整体,形式服从
内容,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把歌颂英雄的赞歌,播放到大自然里面,让你如雷贯耳,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无论是去或没去过龙门的朋友,都会在图片上见过奉仙寺大佛、近看很多佛像都有严重头大的问体,大佛
是依山凿成,所提供的观赏距离应该在数里或数十里范围之内。站在河的对岸望去则会发豁然现,大佛的
比例,从表现力度上来说是那么的协调。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建筑的例子。伫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
大会堂和毛泽东纪念堂都是仿罗马神店的建筑风格。然后再在顶上加上富余民族风格的琉璃瓦顶。古罗马
建筑的柱子近看,中间部分要比两端略微向外扩张,也就是说柱子是弧形的不是直的,但远看的时候由于
空间透视的变化,柱子便是直的了,(美国的朋友不妨下次远近仔细看看林肯纪念堂。)而我们的大会堂
和纪念堂的柱子是真正的直的,远远望去反而显得柱子是向内收缩的,使整个建筑的力度有所消弱。
上面例子当中的道理,中国古人想必早已心领神会。
在表现和夸张的手法运用上,古代雕塑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里举一件造型格外精美、构思上巧夺天工的作品,就是武威雷台的铜奔马,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
厘米,作者为了表现骏马驰骋的速度,匠心独运运用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出一匹风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
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雁鸟的脊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先人如此的构思令中外
的行家里手无不叫绝!它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同时也是一座中外以表现速度为主题的同类雕塑的难以
逾越的里程碑。
中国古代在作品中往往比较注重头部的刻划。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优秀的作
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身上的衣纹和飘带作为烘托性处理。在头部以外往往采
用充满韵律的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再现,而是领略一首简约抽象,美妙传
神的颂歌。这样的艺术和艺术哲学在西方的出现要比中国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从这些头部来看,似乎没有西方雕塑那么逼真深入,其实不然,它的艺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很
深的体会,临摹西方雕塑容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别说让你拿泥巴去塑出来,就是用素描
画在纸上,都很难抓住他的微妙变化和神韵,它们看似不如西方雕塑现实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难以言传
的结构和韵尾,超脱缥缈,神完气足,即使是今天的专业雕塑家也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可谓:失之分毫差
之千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寺庙的佛像一旦被毁,后人没法复原的一个重要原因。
顺便提一点,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学院雕塑系里,低年级的学生要做大量的写实训练,到了高年纪
或研究生才开始研究和尝试变形处理,国内尤其在这方面要求严格。说这些显然是要告诉大家,概括和抽象处
理(这里说的抽象不包括纯粹抽象)有的时候要比写实难很多,因为他不是有案可嵇的临摹和照搬,他需要再
创作。中国现代作品中的变形处理,距离古人的水平,更多的时候,只能是望洋兴叹,这些都是专家的经验之
谈,绝非本人杜撰。这也让我想到大学老师的一句话:有些东西的发展是不一定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成正比的。
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中国对人物的造型总是不如欧洲,特别不如希腊,这里也来尝试性的做一个简单客观的比较。
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时候,这个时期也是希腊雕塑非常繁华的时期,那么这个时候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家所熟悉的
《维纳斯》,和《掷铁饼者》,这两个雕塑是当时希腊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
比《维纳斯》早一点,比《掷铁饼者》稍微晚一点,就是我们秦代的兵马俑。在体态动作上,我们无法和希腊
同时期作品相比,这是不争的事实。希腊雕塑对于人体的精到、动作把握的恰当和生动,中国雕塑是比不上的。
(其实严格来说两者没有可比性),上文说过,这一点是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推崇以及习性分不开,有些
甚至是和不同人种的某些特质息息相关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比,在肌肉方面显然不是我们的强项,若抓住弱
项来展示塑造,岂不是扬短避长吗?
中央美院教授钱邵武曾经用几幅图片说:“我认为我们的兵马俑比希腊的雕塑有发展得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的
地方,也有些非常不如人家的地方。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脸部的刻画、表情的刻画、性格的刻画,比希腊强了
不知道多少倍。―――――帕提侬神殿的浮雕,那也是被认为人类艺术上的珍宝。命运三女神漂亮极了,但是
脸部处理,也是木然的。
那么我们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指着一副兵马俑的图片继续说)这个是兵马俑里的将军俑,整个的身体、整个
的动作是非常庄重的、非常稳定的,而且它的脸一看就是身经百战、行伍出身,他的经验、老道,通过脸部全
部感觉得到。人物的脸的表情,所有的兵马俑里头基本上没有重复的。它都有一个类型,类型之间差别不大。
但是每一个类型中间都有非常生动的一种代表性的人物刻画。直到现在,一看这些就是陕北人,有的是傻乎乎
的、特别乐观、作战勇敢。有的人一看就是文官,小三角眼、特别精明、特别精干,有点小里小气,但是他很
谨慎小心。有的就是关西大汉,但每一个类型刻画得非常精到。这种刻画希腊并没有达到,在人物的表情的刻
画、他的社会性的刻画、他的阶级地位确定、他的心理状态的表达,这是当时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希腊并没有
做到这一点。而我们中国在这一点上实实在在超过它。这种类似的心理刻画在欧洲到什么时候呢?到罗马雕像
的时候才开始有这种相当深刻的心理刻画,那也是非常深刻、非常生动。”
钱先生以上这段谈话,是作为一名资深专家,经过他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绝非妄自尊大或菲薄。
话到此处,我总算弄明白一件事情,在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所谓“写实”手段,对于我们老祖宗而言,不是不会
玩,而是不愿意玩。
如果你能耐心地看到这里,也许会说:“耳福整个一个阿Q。” 我只能回答:“有些东西您老还没悟到,不信,
你问问小毕――毕卡索。”
在张大千拜访毕卡索的时候,小毕劈头就说:“您老到我们这学习艺术,走错门了吧?世界上真正的艺术精髓在
东方。” 好像原话是“真正的艺术精髓在日本”这里我把“日本”两个字改成了“东方”。因为任何人的认识
都是有限的,不经意之间难免出现谬误,我想小毕也不例外。
以上文字杂乱无章有如梦呓,无稽之处,各位见谅!
谢谢福爷突如其来的礼物:)
文章来源: ≠paleink 于 2004-11-07 18:52:33
我想美学的体现内容应从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
西方传统的雕塑审美观, 强调客观的形式美的法则,具有很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这类理论的最早代表
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学派,指出美的客观存在性,强调比例和谐之美。认为美学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
是一门感性的科学,而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17。18世纪的欧洲古典建筑师曾尝试在各种数学关
系中寻求美的奥秘。对美的科学的研究,还表现在对美的比例法则的重视,用“黄金分割“来表现的
维纳斯就是比例和谐美的体现。所以美更是理性的。
美学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密切相关。-----道
从审美价值来看,还主要体现在雕塑的形式所表现的精神内容,即伦理价值。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两股重要
的思潮,和艺术的表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您文中所提到的龙门,还有敦煌壁画等正是
和和佛学精神的交织体现。
此外,您在文中另提到“象类似“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类的话,在古书里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它不符
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标准,因此,在人物的刻画当中,很少刻画健壮的肌肉,注重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象外,
鄙视剑拔弩张,向外张。。。。。。“想必是受道教的无为的影响,行成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消极面的认
识。
古希腊和古代的东方都有着体现神与人关系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都是人们当时头脑中的认识。大多数
民族的神都曾自命创造过世界,而古希腊奥林匹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也
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可贵之处,反映古希腊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便记载的古希腊人和自
然力斗争的故事更是大大发展了这种思想。这种高大,有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在雕塑中有所投影。
我想艺术的形态不单由事物本身来决定,而且还取决与意识的接受方式。由于意识结构的不同,意与形交
织后产生冲击和震撼也是不同。
很高兴看到指导员来了,瞎敲几句凑个热闹。让您见笑了。
要下去干活了,祝您周末愉快。
震聋发聩!
文章来源: 元亨利
写得不能不大赞一声好!我是画雕塑盲,但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相同的。前一阵诌过一贴谈中国武术,
看了您的贴发现文武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大体系中也是通的,比如您贴中关于“力”在雕塑中的中西区别,
就与“力”在中西武术中的区别是完全一样的。西方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也曾跟着喊了几十年),
到今天科学界发现不大对了,开始理解要顺应自然,否则要(也许应说已)受自然惩罚。奥林匹克口号
“更好更快更高”在中国传统来看也是片面的。西方文明的强处在于物质文明。这也是一种“写实”吧。
没想到您对中医也有研究,能否拨冗写点东西?我一直想写点关于《内经》中 “精气神”学说的东西,
可总是把握不准。读《内经》有个半玩笑的想法:如果《内经》理论是“真”的,应拿诺贝尔医学奖,
如是“假”的,应拿文学奖:其理论体系本身太精妙了,能凭空编出来的人绝对可拿诺贝尔文学奖。
似乎还有很多话可讲,想来想去还是一句话,写得好!
老兄过奖了
文章来源: 耳福-
有关《内经》去世界拿奖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评委精通中文还得是古汉语。:))我们很多东西没法翻译
过去,翻译过去还不如不翻,当然我说的是一句情绪话。人家不懂怎么知道你好呵?
那天给一老美解释一句古诗:“涧户寂无人”翻译完了成了,山沟里有个房子,房子里面没有人,
我自己又跟着解嘲了一把:“那这屋子住贼合适。”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翻译诗词如果不能把精神层次的语言意境翻过去,那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中国古代文化成体系,这其中的价值难以估量。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曾提过一个绿色学说,大意是,
今天人们所处的物质追求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时期,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将来人们
的追求还要回到精神层面上,古人的文化会以新的形式重新作为世界重要文化的代言人。
要不是走廊的氛围,平时还真不敢讨论这么大的话题。
突然想起个问题:
文章来源: 夜林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词赋被看成“高雅”的艺术,而雕塑往往被当作劳动人民的东西,
上层人物很少涉及此道,我一时还真想不起历史上以此闻名的“大家”。也许是雕塑很大程度上是
体力活吧?还是有其他原因?
尖锐,这的确是个重要问题
文章来源: 耳福
在封建社会,雕塑这样的力气活,显然达官显贵和文人士大夫不可能亲自参与,而工匠们身份卑微,
得不到史书的记载和传送赞扬诗书画就不同了,用今天的话说,作者他们本身就是明星,媒体的焦点,
有的还是皇上,得到的追捧和地位自然不同了。
还有就是中国的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在内,都是土木结构的,与石雕不协调,那为什么不放个木雕呢?
若横向的看看当时古人的辞赋,他们的修养和哲学,使他们宁愿在院子里放一块假山。古人对于他们
膜拜的偶象是非常崇敬的,不能随便塑一个放院子里风吹日晒的,不但要给他们塑像,还要给塑像盖
个房子,那就是什么祠,什么庙,刮风下雨不能淋着,还要世人敬香膜拜。花得起这笔银子的人也太
少。量一少自然形不成气候。
西方的建筑是砖石结构的,配上大理石雕塑非常协调,雅典的雕塑和雅典的神店完全配套。
为耳福兄好文叫好、捧场!关于中国古代泥塑、雕塑的研究太少,这
个断档30多年前就十分突出
文章来源: ABC--
依我看是缺少专门的研究人才。而美术界的雕塑家们身段太高、不肯下功夫去悟民族国粹。(绍武先生
除外,他是个玩家, 有悟性)。仔细想一想,也不能怪全赖美术界的雕塑家们。原因有二:1。 泥塑是
百工的技术。2。传授方式太密宗完全考‘说戏’。哪一位当今雕塑家肯放下身段去听‘说戏’呢?中国
泥塑的精华就在神情刻画, 这一点后人比不了,洋人学不去也比不了。兵马俑出土之前,前辈们常拿着
洋么眼儿看微雕十八罗汉斗悟空。对着天上的悟空,罗汉有着十八种表情和姿态。这还可以靠‘说戏’
传下来。兵马俑有上百种表情和姿态,靠‘说戏’是做不到的,那是真正的创造!了不起!30年前就让
老一辈们吃惊、感慨。就连创
作泥塑收租院的艺术家也服得五体投地。说归说,叹归叹,多年来竟无人下功夫挖掘这一国粹的创作源
泉和承传方式。
这么多年后, 在海外能读到耳福兄这么深刻的文章。十分高兴。
还真把您老盼出来了!
文章来源: 耳福
您老一句:“中国泥塑的精华就在神情刻画,后人比不了,洋人学不去也比不了”道 尽我国古代文化高深,这一点,其实洋人的专家心里跟明镜似的,遗憾的是此言放到 我这辈分的中国人身上,明白其就里的并不在太数。 头供石和小型的园林假山石,当然全部是原装老的)从此不做雕塑了,他说:他在他 的创作里挖掘了半生的东西,与中国古代的雕塑理念和意识相比,再做下去毫无意义, 尤其让他受不了的是,那些“圆雕竟然一刀未动呵!!!从此之后改行收藏中国文人 石并顺带做起东方古董生意了 高手都忙着学国外的东西,更多是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等到了后来八几年, 明白过来的时候,好多包括已经功成名就的名人不禁感叹:悔之晚矣! 顺着话题的联想,还望前辈不吝斧正,以直后人。
我认识的一位美国知名雕塑家,自从看了中国的文人石之后(即太湖石,灵壁石等案
此外您提到“哪一位当今雕塑家肯放下身段去听‘说戏’呢?”感受至深!当时的
其实我还真不是一个有意要厚古薄今的人,只是针对某一类型作品的心得,有些是
再次感谢您老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