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回于诗和西方文化思潮之间
by≠paleink 现代诗,衰微,凄凉的 Black Friday, 哎,[知音少,鞋断有谁怜]? 尝试着写出以下的文字, 只是出于一个爱诗人的无奈罢了。连带着 也想说说怎样面对诗歌——这个关注日益稀少的冷门,甚至沦为边缘化 的危机;客居他乡──新文化、新语言的冲击和故国文化、语言的生 疏──每思及此,怎不令我辈有所警醒。
相信很多坛友早已注意到,近日来新诗VS.古诗, 某某文学流派, [贺 卡诗人]VS.锋利思想的诗人,学院派 vs. 民间派亦跃为走廊的主要话题之 一。有人可能建议将此探讨和评论移送诗坛, 但鉴于中国的诗歌同传统 文学的紧密联系, 亦接受世界文学思潮的滋养, 互相补充。笔者认为,这 不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议题,在这里谈一谈,应该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吧。 开始前,我得在这里说明:限于拙墨才疏学浅, 或有纰漏, 或多赘 语, 尚请各位方家海涵。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 新诗和西方文学思潮在中国的发展简史
新诗又称白话诗,现代诗或自由诗,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7 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主要标志。白 话诗是相对于文言旧诗、古典诗而讲,这种没有格律限制以白话写成的诗, 也就自然称为白话诗。所以相对于古体诗,新诗的改变是在诗形式上——即 诗的外在表现形式上。白话诗,新诗,现代诗,名称虽异,指涉之义,其 实相同。 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新诗又可分新诗时期(1919-1949)和现代诗 时期(1949-)。在此期间,中国的新诗吸收了多家流派的艺术手法,以异 音和异识多种流派[平行共识],而非统一(consensus)的范式为基础共创 中国现代文学。[承认多样,复杂,和矛盾],恰为后现代的态度和精神 (Best & Keller, 1997)。 笔者认为,这种百家争鸣(pluralism)、放弃统一的方式,对推动中国现 代诗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且深刻的作用。在后现代未到来之前的那个 年代,已有这样的文化思想觉醒,实属难能可贵,值得读者和各位评家 注意!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流派,以徐志摩,郭沫若等为主要代表, 在[新诗时期]创办的新月派汲取了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养料和艺术 手法,重视感情的力量,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渴望真正的情爱和自由, 基调是乐观的、抒情的、唯美的。浪漫主义强调的从[主观内心]世界出 发,抒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世界(idealism)的追求, 都对其有所启 发(Best & Kellner,1997)。这些诗中,都脱不了古典主义优雅庄重、 和谐完善、形式优美、人道主义本色等定位(Hans Robert, 1982)。 他们执着的追求人生,谴责封建伦理,抨击军阀的罪行,用完美的形式 和清新纯洁的语言表达人道主义思想,有着积极入世的一面,但同时又 怀疑现世,失落迷惘。正如[不知道风是在向那一个方向吹],揭 示了它消极避世的另一面。
从上述的流派特色来看,我们便会发现:[浪漫主义]不但与[古典主义] 和后期的[狂飙突进]共享模糊的定义边界,显然也跟「古典主义」一词 同为明显的身分标识。然而,根据培根的[历史发展观]来看这两个文学 流派,席勒(1976)在《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提出了古典主义 [素朴的诗] 与浪漫主义[感伤的诗]的区别。浪漫主义思潮 在[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 浪漫主义↔ 超验主义,狂飙运动↔ 象征主义,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 新浪漫主义 ] 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浪漫主义 这个派别本着人文关怀的体恤,观点和情绪较为温和,作家的作品也多是 乐观基调。例如但丁在《神曲》里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 强调人赋有理性,要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克服惰性,因为坐在绒线上或者睡在被子里, 是不会成 名的;默默无闻地虚度一生,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如同空中的烟雾,水中的 泡沫一样”。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227/1/class022700005/hwz182954.htm)
同时,也要注意浪漫主义流派,也会因时因地而异,而发生变化。 1932年《现代》杂志的创刊,是[现代派]在中国诗歌上实践的第一阶 段(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4-8/98@203072.htm)。 现代派只是一种借用,作品还多为象征派的手法,而象征主义则导源于 19世纪的浪漫主义。由于它包含了现实主义因素,所以被看作是现实主义 的萌芽。 法国象征派的先驱是波德莱尔。在此期间与象征派诗歌同步的是帕尔 纳斯派,追求形式的完美是两派的共同的艺术道路的写照,两者的区别在于 象征派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一切艺术向音乐靠拢],[音响充实和奇特的清晰] 是波德莱尔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http://ykyz.net/yuwe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1); 而帕尔纳斯派 则相反,追求造型美,强调描写客观现象,被称为[冷冰冰的流派],用暗喻 的手法写内心的隐曲。
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戴望舒的[雨巷]以象征的手法来构成了一种朦 胧的幻觉,悲剧的色调,以象征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和情调。但他后来的作 品,例如《断指》,将象征主义重铸,不仅创作技巧有所提高,手法有所丰富, 整体也摆脱了悲伤的情绪,呈现出积极明朗的方向。
二。 文学思潮的百家争鸣(Pluralism) 现在要回到什么是现代主义这个问题。这是个Big & headache Issue,面对着 多个流派在同一时期并存和竞争,多个主张,包括各种文学形式,表现手法,和 审美情趣的差别,和不同流派参加的作者相当庞杂,我写地时侯头都是晕的:1。 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2。汉字的typing跟不上我的thinking,所以呢──faint, 呵呵,开始吧。
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现代文学思潮在欧美萌芽, 发生的时期。在思想上受尼采,叔本华,柏格森,孚洛伊德的影响,艺术哲学的基础 是主观唯心主义,不少作家在早期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大战后人们精神受到震荡后的颓 废、非理性、崩溃和荒谬感。在写作手法上图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并采用了象征、 朦胧、神秘、意识流等真实和梦魇混合的表达手法挖掘人类的内心世界,揭露和批判 了现代文明的扭曲面貌,以及人性底层的晦暗恐怖,宣泄孤觉感、失落感、和疏离感, 表现了战后现代人对生活的失望挫折和生活的乏味苦闷。
现代派在西方的两大主线。现实主义1。 [(一战后的美国出现了迷惘的一代↔ 新批评派)↔ 二战后跨掉的一代]2.受战争的剧烈震荡 [法国出现了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 新小说]等[虚无主义]的潮流 。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文学领域就笼罩在现代派的魔力幻影下。这个so-called [非正统]派别从19世纪象征主义在法国的诞生时开始加入,在乔伊思的《尤利西斯》 和艾略特的《荒原》在英,法两地的发行宣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大丰收 (Bloom, ed. 2004) ,对诗史,文学史既存状态和秩序的影响乃至垄断,整整改变了 一代人的文学审美标准,其震荡的余波,如同战争的一颗原子弹,至今仍有余响。
虽然现代派有着[苍白][虚无]颓废美感的一面,对历史的感伤不无偏颇,但也有 一些作家试图地在诗中摆脱窒息的文化生活环境,挣脱迷茫痛苦经历的羈绊。这种呐喊, 挣脱,令我想到了,我们这群海外的留学生或异乡客在飘零,思归,迷茫,忧患中追 寻。。。。。
此外,现代派的行式和文学语言风格的创新,用知觉表达思想的写作方式,对 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提供了invaluable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判断,开阔了文学视野。在此 期间出现了更多[创造性]的诗篇。现代主义的引渡同时提供了现实意义,增强了理 性色彩,通过诗来面对现实,了解现实,辨别现实和改善现实。
面对诗所描写的现实情景和存在的问题,用[再现]的艺术,按照感知和认识的方 式客观的反映现实世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consciousness,一种思辩与现实辩 证的过程。例如红豆豆的《鞭挞诗意》和《我是唐吉轲德》,LTG的《受伤的山蝴蝶》。 (补充一点,对于一个Poet –to-be,仅有充沛的想象力是不易成事的,还要用精确 的语言让诗和世界来对话- ---- conversation。想象力+语言就像灵魂+肉体的接合来 构筑诗的生命;想象力和语言是诗的生命不可分割的两面。)
接受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艺术审美的最后应是一个seeing→saying →thinking从观赏到思维的轨迹,我们应该从评论/文学鉴赏和诗互容互现若即若离的 角度来看这个议题。中国的现代诗歌对西方文学思潮进行了广泛吸收,开辟了更广 阔的道路,叙事题材的诗歌,理性色彩的写实方式受到了重视和发展。中国文学在 借鉴外国文学思潮的同时,也对西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美国现代诗歌之 父庞德对中国诗歌非常崇尚,从中吸取了很多养分,其中他的《诗篇》中有12章是以 中国为题材的。
中国的古典诗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全人类的美学经验中,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不朽 业绩。在现代诗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本着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吸收浪漫主义[善] [美]的神韵和现实主义偏重描写现实的[真]的态度, 把思想、生活和艺术三者结合起来, 用独特的美学完成诗的现实意涵。在实践中,力求做到对西洋文学“横”的移植但又避 免崇洋媚外,与传统文化“纵”的继承又要避免全盘照搬。熔古铸今,熔西铸中,丰盈 诗歌的生命,在演变中求发展,在新世纪共同[起飞]。 今天在此长篇赘语,聊搏各位一笑+一altert Bell:)
最后拙墨祝福大家:人生旅程, 始终在希望中前行。 欢迎再讨论 ! Reference: Best, S & Kellner, D (1997)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Jauss, Hans Robert (1982)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席勒(1796)论素朴和感伤的诗 http://www.oh100.com/art/wenxue/history/world/200302/1107041002172.html Bloom H (ed.) (2004) The Best Poems of English Language, N.Y: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