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2)
我们有一群住在附近且聊得来的朋友,多年前创立了一个联谊群,新冠疫情前每月聚会一次,每家轮流主办,potluck 形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的三年之中,实体聚会活动暂停,我们只办了几次云聚会。去年年中,拜登总统及其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表示,美国已走出全面爆发大流行的阶段,新冠过渡到可控制的地方性疾病。从那之后,我们的联谊群又开始了一月一次的聚会。每次确定聚会时间后,朋友们都特别兴奋,早早报名,我和先生总是相当期待,只要不出门远行或上班,都会把聚会的时间腾出来。
最近这次聚会在我们家,我们早早就开始打扫卫生,整理庭院,清除杂物,把家里收拾干净,并琢磨聚餐要准备的食材和调料。
聚会的那个周末,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一个多月未见面的朋友们在我家相聚一堂,欢声笑语,共享美食。聚会虽然是Potluck 形式,我们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准备美酒、饮料、菜肴、水果、餐具、鲜花等,受邀请的家庭各自带一、两款亲自烹调的拿手好菜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做了海鲜沙拉、凉拌牛油果、剁椒鱼头、糖醋排骨、烤牛仔骨、蔬菜,水果拼盘等。桌上的美食琳琅满目摆满一桌,有荤的,有素的;有冷盘、热菜、点心、水果…,比餐厅的自助餐还有特色,餐后我们还为朋友们准备了酒酿汤圆。
大家一起享受美酒佳肴,说说笑笑,从食物聊到人生所见所闻,一顿饭下来,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联络感情,交流工作及生活,聚餐吃饭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与朋友相聚,一起吃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彼此相伴”。朋友相聚一起吃饭的意义,远远超过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更重要的是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一个偶然的机会,最近浏览了台湾作家朱权斌的一本书:“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起吃饭,不见不散!”。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源于其美食作家妻子结束人生的旅程前,放心不下的交代他:“你要有一起吃饭的人”。妻子走后,朱权斌曾失去对食物的味觉,没想到无论新朋老友,从同事、学生、旅行伴侣到老同学,纷纷主动送来食物,并邀他一起聚餐,在大家的热情推动下,他不仅逐渐恢复对食物的兴致,更被浓浓的温情所感动。作者藉着与朋友经常性的相聚,共同做菜吃饭,从而变成了他疗愈走出丧妻之痛的方法之一,也让作者体会到在人生孤独的旅程中,必须有三五饭友,一起吃喝,促进情感交流,替日常留下暖心的记忆。
“人生需要酒肉朋友”一书中的作者,细数从童年以来,迄今与食物相关的一幕幕美好时光,借此传达记忆中,因为有食物与人的故事参杂,生命得以变得更丰厚,更有意义。书里有许多美味盛肴及精彩的吃饭记忆,但带给大家的最大感动是满满的人情味。
从字面上看,“酒肉朋友”看似一个贬义词,“酒肉”两个词通常表示食物和饮料,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吃肉的场面。然而“酒肉”并不是重点,朋友才是核心。“酒肉朋友”也可以是一种乐观和轻松的形容方式,描述与朋友在欢乐时光中享受美食和美酒的快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和肉象征着欢庆和团圆,这种团聚的意义更在于人们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分享食物和饮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建立真挚的友谊。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一定带有贬义的含义,它表达了人们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都需要好友的陪伴和支持。人的一生,能跟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才不会辜负生命的美好,食物要好吃,一定要有美好的人一起分享。生活过不去的苦闷,值得欢庆的喜悦,都以好友、好菜、好气氛来获得新生的能量。
如今在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与朋友一起吃饭的意义,远远超过餐桌上的美食佳肴,而更重要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一起吃饭,不见不散!”
感恩节快乐!
1) "We eat to live."
2) "We eat better (more meaningfully) to live better (more fulfillingly)."
3) "We eat more meaningfully when we break bread with loved ones, friends, and kindred spirits,"
4) And then, there is the spiritual "eating alone," which, in the true sense of communing with a higher power, is something entirely in a different sphere/realm of discourse.
在当今社会食品丰富年代,人的交往应该是友谊为主,食品为辅。我主要是喜欢和朋友聊天,他们作的东西不一定好吃(大部分人做的菜都太咸,很多人用比较垃圾的材料做饭菜)。我一般在聚会吃得很少,等回家后自己吃清淡健康食品。
赞!!!
羡慕!
能分享食品的都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