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个人资料
正文

zt:用AI帮你观察世界,这家公司做了谷歌想做的“AI助手”

(2025-08-21 06:56:41) 下一个

今年六月,奥特曼在与其弟弟Jack Altman(Lattice创始人)的访谈中提到了OpenAI的未来发展方向。

他描绘了一个宏大的愿景: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AI伴侣”生态系统。他说,“消费者最终想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一个AI伴侣。它了解你和你的目标以及你想要完成的事情和你的信息。”

这一愿景也正在全球科技巨头间形成共识。但目前来看,谷歌跑得更快一点:2025年I/O大会上展示的Project Astra,正是一个能够与现实世界多模态交互、理解复杂上下文的通用AI助手的雏形。

然而,不够成熟的模型技术、智能设备在形态和续航上的固有瓶颈,都让它的发展止步不前,但勇于探索的创业者们已经开始另辟蹊径,迈出了第一步。

有趣的是,在2024年末和2025年初这个时间点下,有此野心的创业者中有很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吊坠“这个硬件形式,试图抢先登陆个人AI的滩头。

用AI帮你观察世界,这家公司做了谷歌想做的“AI助手”

图:吊坠形态的AI硬件产品

除去Limitless Pendant的野心稍窄之外,Friend AI、Sein以及刚刚在北美发布的Looki,都把他们的产品底层逻辑,定位到了“带有记忆能力的个人AI”上。

Looki CEO孙洋是前美团智能硬件负责人、Momenta高级研发总监、Google Assistant创始成员。



孙洋离开谷歌,把在谷歌未完成的心愿放到了自己的创业项目:“我们的愿景其实和Google的很像——我们想做human-centered AI,把AI真正带到生活中来,而不仅仅是工作场景。"

那为什么会吊坠这个硬件形态?想要实现个人的AI伴侣,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创业公司在巨头爪牙下,还有什么突围机会?腾讯科技近期与孙洋针对新产品进行了交流,试图厘清这股AI硬件小热潮的底层逻辑。

01 Looki:一个全天候的生活记录员



从外观上看,Looki很容易让人联想到Humane AI Pin。它同样采用磁吸式设计,可以方便地佩戴在衣物上。但两者的产品哲学却截然不同。

孙洋离开谷歌,把在谷歌未完成的心愿放到了自己的创业项目:“我们的愿景其实和Google的很像——我们想做human-centered AI,把AI真正带到生活中来,而不仅仅是工作场景。"

Humane AI Pin还是在Chatbot应用的路径上,而Looki则就是一个多模态信息采集器。

Looki的核心功能是“间隔拍摄”的“故事模式”。用户通过长按设备上的按键启动后,这个小挂件便进入了真正的“全天候记录”状态,以预设的间隔(如每分钟拍7秒,或每10分钟拍30秒)自动捕捉第一视角的短视频。

“一旦启动故事模式,用户就可以佩戴在身上,完全无感地生活。”孙洋表示。无论是带孩子去游乐场,还是进行户外运动,设备都会默默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



为了支撑这种不间断的记录,Looki采用了经过优化的成熟硬件方案:搭载索尼IMX681摄像头,支持1080P 30帧录制,内置32GB存储空间,配备的电池在间隔拍摄模式下续航可达12小时。



这些参数表明,Looki并未追求极致的影像画质,其硬件甚至可以在深圳的电子市场快速配齐。

那为什么要做成挂件的样式?

孙洋的回答非常直接,也很真实:“我们并不特别在意硬件的具体形态(Form Factor)。今天的挂件,未来可能是成熟的智能眼镜或耳机。”

而当前的设计,是在现有技术约束下,满足“全天候可佩戴记录装置”这一核心需求的最佳妥协方案。

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解决了通往个人AI道路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AI提供持续、静默、且富含上下文的多模态信息。

02 硬件不过是醋,个人AI才是饺子

一个真正的AI助手,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静默”。它不应该在每一次需要帮助时都由用户主动唤醒,而应能基于对用户状态和环境的理解,主动提供服务。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拥有完整的上下文。

过去的AI系统,获取个人上下文的途径极其有限。它们能接触到的,大多是与个人生活细节无关的文字信息,如图书、网页等。这些信息依然是高度结构化且零散的,无法覆盖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真实、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种信息获取是被动的,需要用户主动唤起,但用户不可能永远有空去在重要时刻唤起它。这样的信息量,不足以训练出一个真正懂你的个人AI。

Looki选择的这个硬件形式,提供了全天候静默采集系统的基础。它会定时捕捉你看到的画面和声音,为AI提供了理解用户的完整的细节“剧本”。

在当前的版本中,Looki会利用云端AI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在手机App中,AI会自动将一天记录的碎片按语义分割成不同的“moments”(时刻),并打上“边开车边吃早餐”、“专注工作”、“吃面条午餐”等标签。



基于这种理解,系统还会在”for you“这个板块自动生成vlog短片,提取一天中的高光时刻,进行智能剪辑、配上AI生成的背景音乐,并"所有的剪辑、音乐都是AI生成的,"孙洋介绍,"用户完全不需要后期制作。"



但这只是第一步。其更深层的能力,是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人生活数据的AI记忆系统。用户可以像与ChatGPT对话一样,询问关于自己生活的任何问题,比如“我昨天摄入了多少卡路里?”或“我上周去了哪些地方?”

在腾讯科技的实测中,戴着Looki三天后,Looki能够帮用户总结和归纳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切,还可以精准的帮助用户回忆起生活的细节。



当回看时,仿佛有第三只眼睛陪伴着用户,一起观察和感知着这个世界。

个人AI的信息采集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由硬件采集数据,然后AI进行理解分析、并抽象储存。但其实工程的实践中面临了很多困难。

过去也有很多复杂记忆架构的应用,但问题也很多:理解不够准确,处理不够高效,或者处理成本过高。

而Looki的主要护城河,就是构建了一套足够稳定的记忆系统。这套架构基于GPT-4V等多模态大模型,Looki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记忆系统架构,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RAG(检索增强生成),类似于MemeoryOS的水平。

第一道难关,准确性。

相比那些允许用户上传任意格式数据(聊天记录、视频等)的记忆类产品,Looki的数据都来自同一设备、同一模态。而且任务域也基本限于日常生活。在提供给我们展示中,几乎没有具体的工作场景细节。这样,处理域简单、处理方式统一,Looki的记忆体系效果就会更稳定、准确性也更高。

而为了解决多模态分析的高昂成本,Looki采用了抽帧语义理解的预处理架构,将计算密集型的视频理解前置到数据上传阶段,从而大幅降低了后续查询的延迟和成本。

这种“记录-理解-查询”的模式,是通向个人AI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下一步,是让AI具备主动判断和预测的能力。

这一点,Looki计划在下一代产品中逐步加入和完善,例如基于位置和场景的智能提醒。

而这,也恰恰是谷歌Project Astra仍在演示阶段,尚未能大规模产品化的核心原因,当下的AI技术,在“主动性”和“可靠性”上,显然还未完全成熟。

03 除了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用户节省剪辑的时间

既然个人AI的终极形态尚需时日,且当前实现的“记忆系统”其稳定性也需要持续的工程优化,那么直接将“个人化AI”作为核心卖点,无疑风险巨大。AI Pin等前辈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画的“饼”太大,而实际体验却无法跟上,导致用户期望落空。

Looki吸取了这些教训,选择了一条更谨慎、更务实的市场策略。它没有和Sein 与Friend AI一样高举高打地宣传自己是“你的AI大脑”或“生活操作系统”,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角色,对标影石(Insta360)的“智能运动相机”。

“自动剪辑”、“智能生成Vlog”,这些功能描述具体而清晰。它精准地切入了那些对生活记录有明确需求,但又被传统拍摄和复杂后期流程所困扰的用户群体:希望记录孩子成长的父母、需要大量素材的短视频创作者、热爱分享的旅游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孙洋解释道,传统方式拍完素材回家后,用剪映等工具编辑至少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而Looki让用户只管拍摄,AI自动处理,用户只需查看结果即可。

这种定位,既让Looki成功地与Insta360、大疆等传统运动相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又这让产品有了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避免了像Friend AI那样,因过于强调模糊的“AI陪伴”概念而导致用户定位不清的窘境。

04 记忆,正在成为AI应用的新风口

Looki的选择,不仅是创业公司的生存策略,更在底层顺应了AI应用发展的一大趋势。

为了实现个人AI,知名风险投资机构BVP在其年度AI报告中明确指出,Memory(记忆)和Context(上下文)将成为新的护城河。

他们认为,应该将记忆看作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后端技术。那些能将记忆作为产品核心来构建的公司,将能定义下一代更智能、更个性化的AI系统。

在这一浪潮下,无论是Looki,还是其他类似的探索者,都是最先下水感受水温的人。当谷歌和OpenAI还在准备他们的“航空母舰”时,这些“小艇”能否凭借先发优势,像Manus等产品一样,通过快速迭代的产品和独特的体验,提前抢占用户心智?

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在Cahtbot时代,用户的需求太过多样缥缈,很难形成需求飞轮。但对于一个记录生活的产品来讲,用户的需求点可能更明确,这时候数据的价值可能更大。

不过作为一个经常丢三落四的人,如果Looki真的能够像PPT里宣传的,可以帮我找到我落在角落里的钥匙。那它对我来讲就确实是能俘获我心智的刚需产品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