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闲侃唐朝的两首著名高考诗(视频)

(2016-08-25 14:38:25) 下一个

闲侃唐朝的两首著名高考诗

焦大

朋友,你知道

老毛当年为何给李云鹤改名叫江青吗?

你看过京剧《锁麟囊》吗?

你知道剧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取名薛湘灵吗?

如果你不知道的话,那么就往下看吧!

现如今,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些牛人考生的古体作文,被爆料出来,轰动一时。其实,此类轰动古而有之。今儿个,洒家就来侃侃唐朝的两个高考状元的高考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高考应试之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存坏境。离离二字,出自诗经里的《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很不错的!

许多人不知道,白居易还有个同样是文学家的弟弟,叫白行简。(瞧人家这哥儿俩这名字叫的,对仗多工整啊!)

白行简(776年-826年)唐代文学家,字知退,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为贞元末年(805年)的进士。元和13年(818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白行簡與白居易在江州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元和14年(819年),在前往忠州之途,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人在夷陵黃牛峽相会,同游长江西陵峡三游洞,吟诗作赋,被稱為「三游洞摩崖」。現時宜昌市三游洞内仍有白行简、白居易和元稹三诗人的石像。白行簡後來又隨白居易入朝,先後出任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職。

白行简文笔优美,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唐人传奇。白行简所作《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石窟发现,带回巴黎;後又经荷兰外交家高罗佩翻译成英文,名聞世界。

白氏兄弟所处的唐朝,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元气大伤的时代。而比白氏兄弟更早的天宝年间,还有个湖州人,叫钱起。也是个高考状元,凭借他应试诗作,一举成名。

錢起(710年-782年),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詩人,詩風清奇,與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盧綸、李嘉祐等并稱“大曆十才子”。

天宝十年,錢起赴長安應試,途經京口(鎮江),宿於江畔之旅舍。夜裡有夢,錢起夢見遊於江畔,聞人吟詩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到了長安應試時,有一道詩題是「湘靈鼓瑟」,錢起即席寫成一詩: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琴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忍聆。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省试湘灵鼓瑟》是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湘灵,即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帝)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关于此诗,在当今红朝还有一个典故。 传说,老毛很是欣赏钱起的这首描写湖南景观的诗。当年在延安,上海来的女影星蓝萍(李云鹤),听毛演讲时故意坐在前排,给老毛暗送秋波,眉目传情。老毛当时土老帽一个,延安连大白菜都奇缺,更别说上海来的演过电影的洋气美女了,哪里见过这个阵势,顷刻间便被蓝萍俘虏了。后来,老毛又给心上人改名为江青,取的就是钱起此诗最后一句中的首尾二字,用以赞美蓝萍美若潇湘仙子之意。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江青原艺名“蓝苹”,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江”字又做何解。

京剧《锁麟囊》里的女主角名叫薛湘灵。湘灵,就指的是娥皇女英的意思。也泛指美若仙子的年轻女子。

为了感谢您不厌其烦,细读至此,洒家今儿就让你见识一下,现实里的薛湘灵长个啥样,顺带再请你来评评此,湘灵是不是美若仙子: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雨斤同意, 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焦大 回复 悄悄话 谢谢!
pieta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