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剧唱腔的吐字和归韵

(2016-06-06 14:10:28) 下一个

常常听到有人评论一个京剧演员的唱腔不好,“跟唱歌似的”。也偶尔听到一首歌,总感觉它好像带着些许“戏味儿”。其实,虽然都是用喉咙发声,唱歌和唱戏确实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仅就吐字和归韵这一条,来谈谈唱歌和唱戏的不同。

为此,我得先来介绍一个音韵学上的术语:反切。

我们知道,汉语里,每个字的发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可是,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才公布的(主要由周有光老先生发明,这个又是一个大话题)。那么,古人是如何给一个生僻字注音的呢?

答曰:反切。

就是用两个较熟知的字,给一个生字注音。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理,就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和“宗”的韵母及其声调为“冬”注音。再比如:权,去员切,等等。

反切,在东汉时就已出现。当然,这里又有一个循环的问题:为了知道一个字的读音,你必须得知道另外两个字的读音。而且,反切也还有诸多限制和缺陷。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唱歌和唱戏,在吐字和归韵上的不同就是:唱歌,就如同大家平常讲话一样,把一个字切为两个字,演唱中的吐字,吐的是反切上字,而拖腔里唱的是反切下字的韵。

唱戏(这里主要指的是京剧),则不是这样。京剧里,演员在唱腔的关键字和拖腔里,是把一个字切成三个字。我们不妨称之为:上字,中字(也叫过渡字),下字。京剧的演唱,吐字时吐的是上字,拖腔里拖的是中字,而归韵,也叫收韵,或收音,则归的是下字。

简言之,唱歌是二切,唱戏是三切。

举例来说,鸳鸯冢里的四平调“女儿家”这段唱,请注意,头一句里的“家”就要唱成三个字: 计(上字),衣(中字),阿(下字)。你仔细听,吐字时,脱口而出的是“计”的音,拖了一个“衣”的音,然后临了,非常短暂的收在“阿”上:

再比如,鸳鸯冢里那段著名的二黄慢板:

对镜容光惊瘦减,
万恨千愁上眉尖。 
盟山誓海防中变,

。。。

的前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减,尖(这是个尖团音字),变, 分别被切为“计-衣-安”,“滴-衣-安”,“笔-衣-安”。其中的每个中字“衣”的拖腔,长达几十秒之久,而归韵的“安”字,只是到了最后大约半秒都不到,才出来。请你听时,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要屏住呼吸,仔细听:

以上举的例子中的那几个字,只是几个拖腔较长,三切字较明显的例子。其实,这种吐字和归韵的例子,在京剧唱腔里非常普遍,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也不论是什么流派。如果你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就再回头去听听上面这两段的这几个字:第一段里的“婚 = 户-乌-恩”,“羞 = 夕-衣-欧”(注意,这是个尖团音字);第二段里的“容 = 衣-乌-嗯”,“光 = 古-乌-昂”

现在,你就明白了,行家们唱戏为什么味道那么足。也知道了,老师教你时,常说“别着急,把这个字的韵,先在口里圆熟了,再吐出来”,指的是什么了。

而我们初学者和业余票友常出现的毛病是,先将字的声、韵全部吐出,然后用延长韵母音的方法对这个字去行腔。这实际上是歌曲的唱法,所以,人听了没有戏味儿,才会说你唱的跟唱歌一个样。

(后记:也有人把京剧的拖腔部分称为“归韵”,而把我这里的归韵称为收韵,或收音。这只是个叫法的问题。我自己用“拖腔”,而不叫归韵,就是不想让读者产生任何“归”的感觉。)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焦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N_Joy' 的评论 : 谢谢赏阅!
eN_Joy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学习了!!
焦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哇,感谢歌唱家的谬赞!刚去听了你的现场版青藏高原。气场好大!
现场是真功夫!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指导!珍贵。
焦大 回复 悄悄话 感谢红石榴花,cxyz和汤圆妈妈的阅读,同赏同乐!
汤圆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哇,真长知识!谢谢科普。
cxyz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 谢谢科普。
红石榴花 回复 悄悄话 这太细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