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广泛了解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看看您的母校是否榜上有名。 :)

(2016-06-29 15:20:25) 下一个

百度百科: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研究和教学。
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已于2007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决定以后将每年举行一次论坛,以加强各教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1]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英文名
School of Marxism
简    称
马院
学校类型
部属高校省属高校
教研任务
思政、哲学、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

北京大学

编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  成立于1992年4月,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和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2]  。学院有哲学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中共党史教研室、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等4个教研室;马列主义研究所、德育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等2个研究中心。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55名,其中研究生导师3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6名。
学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硕士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4个博士专业。学院现有在读研究生1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1名,硕士研究生86名。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初,李大钊等北京大学的师生就在北大开始了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 从那时起,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薪火一直在北大师生中延续相传。成立于1992 年4月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秉承北大师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又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有研究所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5个研究机构。跨学科的关联研究机构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谐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公民教育研究所、环境政治研究中心等。现有在岗教职员 53人,其中教员 47人,管理人员6人。教员中有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8人),副教授 2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人),讲师 4 人。50 岁以下的教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问题研究 6 个二级学科;还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3 个二级学科,分别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现有博士生 57 名,硕士生 53 名,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学院每年接受国内外 20 多位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其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其他课程在校内外也有重要影响。学院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 由学院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中,完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科研成果;通过“ 985 一期”和“十五 211 ”两个大项目的组织,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2002 年以来,学院教师共出版著作(含教材)近 200 部;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 120 多人次。学院有多位教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领域享有盛誉,有10 多位教师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用。学院经常举办各种理论研讨会,发挥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参加学术研究实践的机会。 学院与韩国瑞江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相继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扩展了学院师生对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并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目标新标准

在新世纪新阶段,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 ,努力增强学院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能够成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院。
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1918年,李大钊、高一涵等在北大组织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名为“马客士主义研究会”。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又秘密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日刊 》上刊发《启示》:“本会叫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正式公开宣布研究会的成立,由邓中夏、黄日葵、 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等19人列名发起。研究会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起过重要的作用。从1921年起到1926年,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都能看到研究会发布的各种《通告》和《启示》。
在中国大学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公开讲授,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也是在北京大学从李大钊开始的。自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30、40年代,北京大学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经济系、政治系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论教学委员会”,由许德珩、冯至、胡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世华、许宝禄、楼邦彦、杨晦、金克木、王铁崖等教授开设专题讲座,张友仁、汪子嵩、李由义、赵宝煦、许世华等任助教。何干之教授等也被聘请来校授课。此后,又成立了“政治课教学委员会”,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从校外又邀请了艾思奇、胡绳、何思敬等著名学者来校授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负责全校“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两门课程的教学。1959年,北京大学成立“ 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统管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由校长陆平兼任教研室主任。1964年又集中成立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研究室”。1978年4月 ,学校重建“马列主义教研室”。1980年,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所”,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研机构。1985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这些机构,曾经为组织全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92年3月17日,学校作出《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指出 :“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落实德育首位的一个重要措施。该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统一组织全校马克思主义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承担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的理论培训任务,并接受学校委托,组织校内各方面的理论力量开展理论研讨活动,逐步把学院建设成我校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研究和培训基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1992年4月2日,学校召开大会,宣布学院的正式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  成立于1996年12月,由原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合并而成。2003年7月,经学校研究决定,原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党史系合并组建成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和中共党史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原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科研机构。中共党史系始建于195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党建和当代中国史。
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学校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挂靠本院。学院内部还设有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台港澳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学研究人员50人,行政及资料室人员8人。在教学研究人员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讲师10人,博士生导师28人(含兼职博导),博士学位获得者41人,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北京市新世纪人才培训工程入选者5人。学院有10多位教师参加了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科研方面的成果
在科研方面,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十五”期间,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动下,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百部,人均超过2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千篇,人均超过20篇。2001-2006年间,学院共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近40项,经费超过300万元,其中经费超过20万元的重大招标项目或重大课题近10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等12个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有“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中共党史”学科自1988年以来一直是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学院学科建设已纳入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项目和“985工程”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兼顾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学院重点转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即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培养。学院现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5名,招收硕士研究生约7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约50名。每年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3-5名,接受访问学者和进修生约20名。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2004年成功举办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2005年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举办“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学院先后组团赴韩国、俄罗斯、蒙古、朝鲜、美国等国共同举办双边国际学术讨论会或考察。近几年,学院已有近百人次到国外进行过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一些大学的相关教学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先后邀请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一些大学数十余位学者来学院讲学。

清华大学

编辑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4]  是在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学院相关单位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6日正式成立,学校聘请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邢贲思为首任院长。学院现有教工4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职员5人。还有10多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这些教师中,6位教授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7位教授为主要成员,5位教授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多位教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跨世纪或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北京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等,还有多位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主管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走在了前列。先后有六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五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一项教改成果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教改成果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改成果获北京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清华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始单位之一,198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0年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首批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于2002年 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6年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被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具有清华特色并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迄今已毕业硕士生484名,博士生73名。
科研成果
学院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近2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学院积极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持该工程两项重点教材的编写。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已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学院建设和发展。
学院先后被评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重点建设示范单位,“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7年,“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又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成为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级教学团队。

南京大学

编辑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学马列教研室,成立于建国初期。2003年,学校组建思想品德教研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06年,两部合并组建成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正处级建制。2008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1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1978年,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南京大学秉持开放的研究视野,整合多学科的人才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革命根据地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就建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历任主任有孙伯鍨、侯惠勤等知名学者,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等系列学术著作。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还建有全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研究所,在马洪武、王德宝等教授的带领下,出版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2005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成立了以张异宾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理论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以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建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据库,产生了以《回到马克思》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德文在马克思的故乡出版。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设置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机构和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武汉大学

编辑

简介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70年代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80年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后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发展,2011年学校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学院拥有1个国家教学团队、4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4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名、主要成员8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名、主要成员5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6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珞珈杰出学者2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珞珈青年学者1人。
  学院学科平台齐全。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 “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中心”。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武汉大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丛》编辑部,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心理咨询实验室、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录播室及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控制中心、网站开发中心。学院已与美、英、法、德、波兰、日本、俄、韩、比利时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均有多名境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学院亦有数十人次师生外出进修或学术交流。学院现有学生约500人。
  目前学院全体师生正以“坚持真理、崇尚学术、服务社会、追求卓越”为宗旨,努力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就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1953年,李达从湖南调入武汉大学任校长后,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1960年,学校设立政治系,宗旨是培养马列主义宣传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设有关党史、共运史以及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招收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的学生。
1971年,学校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担负全校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学,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等四个教研室。
其间,1975年学校在襄樊设立政治系,开课和办学宗旨与1960年同。
1980年初,学校恢复建立政治理论教研室,后改为马列主义基础部,下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等四个教研室和一个资料室,担负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
1984年,建立政治学系,在担负全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全国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1986年,政治学系分成政治教育系和政治系,前者由担负全校公共理论课的教师和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组建而成,后者并入法学院。
1993年1月,学校正式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设立政治学系、政治理论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1999年6月,政治与行政学院整体并入法学院,组建新的法学院,思想品德课程从学校德育研究室转入政治与行政学院,后一起并入法学院。
2001年1月,学校重建政治与行政学院,设政治与行政系、政治理论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和思想品德课部。
2003年8月,学校组建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设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政治理论系和公共管理系。
2011年7月,学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西南交通大学

编辑

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由1951 年成立的唐山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逐步发展而来。1984年11月学校在其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文科系——社会科学系,1996年4月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根据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要求,2009年3月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分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政治学系组建而成;2010年10法学系挂靠进入政治学院。它既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学科点的依托单位。[5] 
现有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教师中博士和在读博士占53.5%。有博士生导师3名,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专家1名,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法学2个本科专业;有法本法硕、非法本法硕和高师硕士3个专业硕士点。学院下设5室2系1中心,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政治学系、法学系和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5] 
学院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又承担着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2个本科专业、三个硕士一级学科和一个二级学科一级两个博士点的教育教学任务。[5] 

科学研究

截止到2011年5月,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5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章”获得者3名,多人获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
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级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132核心期刊篇;专著18部。[5] 

合肥工大

编辑
学校建校之初成立基础部承担全校公共课教学任务,20世纪70年代成立马列教研室(处级建制)承担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
1985年学校在马列教研室的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设立社会科学系并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93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1998年该硕士授权点按照学科调整要求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调整的规定,该授权点拆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1993学校将校德育教研室并入社会科学系,至此社会科学系全面承担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
1997年7月原合肥工业大学与原安徽工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合肥工业大学,原安徽工学院社会科学系与原合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合并成立新的社会科学系。
1997年6月学校按照学科群建设进行院系调整,将社会科学系与外语系合并成立人文经济学院,200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获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
2007年12月学校按照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决定成立外国语言学院,人文经济学院原属外语系、大外部及英语本科专业、硕士点并入外国语言学院。
2008年11月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被列为安徽省第三批重点学科。
2010年2月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该机构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
学院拥有78人的优质教师队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在读博士9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首届优秀“两课”百佳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优秀理论工作者2人,安徽省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人,安徽省优秀德育工作者3人,45岁以下教师全部实现硕士化。
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5个教研部;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绿色文化与和谐社会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国情研究所、软科学与STS研究所等院属研究所。
建有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生态经济与人文中青年创新群体(共建)和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涵盖范围,结合我院实情和特长,不断突破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凝练出6个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及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与方法研究,现代科技与信息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研究,近现代中国国情与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此外,学院还设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支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科研成果

公开发表论文 500余篇,出版专著 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 项、教育部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1项,其他课题46项;获得省级科研奖10余项,其他奖18项,其中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一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荣誉奖1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5人次获得安徽省教育教学优秀课件一、二等奖及全国教学课件优秀奖。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水平。[6] 

其他高校

部属高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省属高校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贸大马院贸大马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大学)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工业大学)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师范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