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归还远方

(2016-10-27 15:24:24) 下一个

(一)

      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一个话头冒出,按下;另一个话头又起,又按下。心绪零乱,思路纷繁;意念跌宕,稍纵即逝。回回神,细梳理,竟毫无头绪。
      前些时,有个测试人格分裂的program。很好奇,以身试法,结果得分很高。
      心绪也好,意念也罢,凡事多思多想,这本身不算问题。问题在于,若试图进入每个想法所对应的角色及其精神状态,便会迷失。迷失而不能自醒者,最终会撕裂自己的人格。
      剪不断,理还乱。在杂乱的思绪中,费劲地梳理,终于发现,所有的思绪,均与一首歌有关。

(二)

      脑海里,不时回放着这首歌。
      第一次听到的版本,是杨山唱的。杨山自己说没发挥好,所以失去了跻身今年《新歌声》8强的机会。可他并未气馁,在紧跟着的一个庆典晚会上,又坚持重唱一遍。在杨山先后两次对这首歌的“并不完美”的演绎中,我注意到那四位导师的神态,呈现出少见的一致:凝重、收敛、安静,甚至还有几分难得的谦卑。这与他们在听其他歌手演唱时的千奇百怪的夸张表情和肢体做作,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这,撩起了我的兴趣。
      这首歌打动我的,首先大约是曲子。整首曲子,自始至终,委婉回旋,空旷悠长。曲子的主调低沉,旋律徐缓,宛若一条奔向远方的长河,流淌着苍凉与孤寂。而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下,又涌动着无尽的幽怨和惆怅,如泣如诉。当听到“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特别是句末的那个“远”字,拖着长音,一拍、一拍、再一拍。最后一拍,把“远”拖成“怨”,令人肃然心悸。霎那间,恍惚感受到那种浸透骨髓的悲怆和满腔热血的凝固!
      谱曲者叫张慧生。这个名字听起来,恰似“远在远方的风”。传说慧生是中国第一拨吉他手,是高手中的圣手。崔健说:“他玩得比我好”。也有人说,一旦弹起琴来,他特别地安静专注,像嵇康在树下打铁。因此还有人由这首曲子,联想到嵇康的《广陵散》。今人无从聆听嵇康版《广陵散》,只能依稀回望魏晋时代那段曲绝人亡的壮烈悲歌。这种联想也许显得多少有点过,却至少说明曲子的非同凡响。
      爱屋及乌,听曲赏词。歌词是诗人海子写的一首短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新诗。新诗从来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看来,新诗太自由,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不拘格律和音韵,还体现在意念上不求通达和逻辑。章句零碎,转承突兀;梦呓充斥,口水泛滥;意识流的奔突,蒙太奇的闪屏;读来让人扑朔迷离,瞠目结舌。这是我对新诗的感觉,如果还能找出感觉的话。
      这里绝没有对诗人的不敬!相反,我由海子,也想到了与嵇康同时代的另一位人物,王弼。这位注周易、释黄老,开魏晋玄学之先河的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拓荒者,刚过24岁,就去世了。流星耀眼,转瞬即逝。海子则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新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系列长诗、短诗集、小说集、舞台剧等。网页上介绍,海子所代表的新学院派,崇尚人文的精神,探寻生命的玄秘。海子的诗,还浸染了一种高冷而又孤傲的贵族气质,如“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网上读这首诗时,对其中几行诗的遣词造句,印象颇深。由此,还记起了这样一段对话:Over thousands of years, we built words on top of other's。这是NPR对一位女作家的采访。I love making things out of words。Words build people up, and the real creative power is in the words。
      毋庸置疑,这首题为《九月》的新诗,语言有几分新奇,有几分玄妙。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吉他圣手慧生,为其谱曲,使这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短诗,得以传唱开来。后来,盲人歌手周云鹏听了慧生的版本,对词曲稍作改编,加入西北民歌《怅望祁连》中的两句:“亡我祁连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并采用嘘声念白来表现,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这首歌也使杨山着迷,在今年《新歌声》中,他说服导师,选这首歌作为自己冲击8强的曲目。虽然失败了,但由于他在这个舞台上的演绎,终于使这首歌更加广为人知。

(三)

      在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沉重的话头,有关词曲作者的命运。
      歌词是海子写的属于新诗体裁的一首短诗。据说写新诗的诗人,思想异常活跃。诗人吟诗时,各种意念如脱缰野马,横冲直闯。吟着吟着,诗章未成,人格已撕。海子就把自己给撕了,卧轨时,年仅25岁。
      慧生在海子去世后,弹着吉他为这首诗谱曲。曲成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孤独地吟游,却难觅知音。几年后,也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是宿命,还是轮回?从王弼到海子,从嵇康到慧生,命运之镜,如明月高悬,“映照千年岁月”。
      这首歌也留下了许多疑问。杨山在《新歌声》第一次演唱后,对“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作了解释。海子的原诗是:“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马头和马尾是马头琴上各自分离而永远也不会走到一起的两个部件。我读这首诗,也好奇,究竟是何种心境,导致诗人吟出如此苦冷的诗行。是所有的希望破灭(众神死亡)?才如此失落茫然(远方的风)?才如此悲情绝望(琴声呜咽)?才不得不弃世逃避(归还草原)?还有,这首歌为什么以《九月》为题?为什么不是《远方》?
      至于更深远的内涵,我决定不去捕风捉影了。我还是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远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xyz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今年的好歌声没有跟全, 没有听到这首歌。。会去找来听一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