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望远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童年美食一一炒面糊、猪油拌饭、奶扑蛋、烤蝉肉 2015-10-3

(2016-01-18 15:04:59) 下一个
中国人在一起,一个永远不厌的话题就是吃。各人拿手菜、各餐馆名吃、各地方美食、各国经典餐,都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网络上更充满各种十大美食,百大必吃之类。今天又看到一篇,不由的唤醒我回忆中童年的美食。
我幼年时中国非常贫穷,虽然我的家境相对不错,但今天看来也是赤贫的水准。那时有几样常吃的食物,以后再也没吃过了,可总也忘不掉。
在那到处"闹革命"而父母时常没法回家的时候,几岁 的我,学会了自己做的第一吃:抄面糊。父母把干面粉放在铁锅里干炒熟,呈浅棕色,凉后盛在罐子里备用。据说是当年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标准干粮,装在窄布 筒里扎好,斜跨肩上赴战场。我肚子饿了,只要拿勺放在小碗里,倒些凉开水,半匙粗糖,当年叫古巴糖,一搅和,就是不仅仅是充饥的香甜冷盘(碗):炒面糊。
在没有冰箱的夏季"火炉"城,要每天早晨、下午两次 买菜、做饭。我学会的第一种烹饪是烧白饭。在一只铝锅里放些米和水,用手指测一下锅中米的深度与水面到米的深夜相等。大火煮开锅后小火焖半小时左右。如果 当顿父母不在家没有买菜,我就碗里盛饭后勺一匙熟猪油,加少许酱油,一搅拌,气热香浓。通常还有另一食材,是我忍不住流进去的口水。在每人每月食油二两 半、肉半斤限量供应的时代,一匙猪油可是上等食材。我偷油啦,尽管不属老鼠,我的高档热食:猪油拌饭。
以前大院门口的传达室前,每天清晨有两箱鲜牛奶,每 瓶半斤。原来仅供婴幼儿订购,我父亲却想办法一直保持下去,因其可能是我整天中唯一的高营养食物。曾听我母亲劝我女儿喝牛奶:知道爸爸为什么不傻吗?(要 求倒是不高噢。)他小时候就爱喝牛奶。我只知道现在不少国人出国后不习惯牛奶,会肠胃不适,我可没问题。难道父母那时就预感我的出国未来,从小培养习惯? 我对鸡蛋也从不厌。父亲若赚了点外快,就买几粒鸡蛋。早晨在牛奶煮沸前,打鸡蛋进去,象水扑蛋那样,小火煮一、两分钟。在牛奶碗里用匙切开蛋,捞起半只浸 在奶里中流着黄的蛋,送到嘴里,烫且快乐着。可惜太少,还要另外吃萝卜干加泡饭才饱。(现在吃完高级法国餐后再去吃麦当劳,是同理吧。)少才觉得精,仔细 地享用中西混合的豪华早餐:奶扑蛋。
炎热夏夜,蝈叫蝉鸣。大人们在竹凳草席上天南地北, 我们几位赤膊短裤小子悄悄地走到一棵棵大树前,用电筒从树根开始逐步向上照,仔细瞧。通常找到即将或正在蜕壳的蝉虫,捉到放袋里。太高的,在接长的细竹竿 头涂上桐油胶(那时没有口香糖),升上去粘下来。回家后一只只挂在蚊帐里面,第二天一睁眼,就看到几只空壳,另有几只成年蝉,在我家乡它叫"知了",挂在 帐顶。收集后到左邻右舍招呼同伴,围着煤炉轮流用火钳夹着一只一只知了,烧烤至焦黄冒烟。扔了蝉肚,剥开背盖,挑出几丝丝羊肉似的知了肉,搁上舌尖,扮鬼 脸傻笑着。(其实那时也没吃过羊肉,后来刚尝羊肉时还觉得怎么有蝉肉味?)感觉仿佛刚成就了什么大事,论优评劣,骄傲地共同品尝不受肉品限额的自制烤肉, 尽管真的有点恶心,只够塞牙缝的珍稀野味:烤蝉肉。
长大、离家、出国、旅游欧美。几十年忽悠过去,居然再未尝过这些童年美食。也许食品太简陋、不健康、懒得做、见不到,也许就是不愿再尝试,生怕味不同,败坏幼时记忆的美好。舌头上这些吃香喝辣的味蕾们,象一群锦衣胖汉,哪里还能与赤膊瘦小子们,品味相同。
想起童年的美食,其实美的不是食,而是童年,久远的成为童话。已逝的美好,不须再体验。久远的童话,还是留给童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