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大会期间,发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报告:《工业化的未来》。
报告基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模型与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国家工业实力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在198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5%,但到2024年已经跃升到了31.6%,并将在2030年达到45%。
同期,美、日、德三国占比将分别萎缩至11%、5%和3%,三国合计仅占19%,不足中国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球范围内每两件工业制成品中,就将有一件产自中国,中国工业产值将达到美国的四倍!
说实话,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达到45%这个数字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产业链无可比拟的绝对核心,并焊死工业化大门。除了中国之外,全球其他国家将再无重整制造业的机会。
怎么会这样的。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分工是财富的来源,市场决定分工。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从分工开始的,打铆钉的只打铆钉,敲钢轨的只敲钢轨,做齿轮的只做齿轮。人长期重复一件工作,手熟之后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产量增加,资本家也就能赚更多的钱。随着工业升级的不断进步,这种产业分工也越来越细了。可能光一个齿轮,就要分出毛坯制作、车削加工、切齿、磨齿、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一系列工序,分成不同的人来干。
那么相应的,需要的工业人口也开始呈指数级上升,从百万级变成千万级。这样一来,英国的人就不太够了。所以,从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制造业就开始向美国转移。因为那时候的美国人口已经达到了7600万人,足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于是,美国开始崛起,并且在工业产值上很快超过英国。
二战之后,随着电气化、信息化对工业的变革,产业分工向更深层次发展。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对应需要的工业人口从千万级变成亿级规模,这时候,美国人的人口也不够了。所以从80年代开始,人类开始了第三次产业转移。人口资源最丰富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最大的承载地。中国敏锐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推动国家一步步开始崛起,逐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如果分工只是由劳动力人口决定的,中国应该走向停滞了,因为中国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吃到头,应该接下去轮到印度了。而且,中国也逐渐从低等的劳动密集化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化产业,应该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产业逐渐金融化,服务化,成为劳心食利者,而不是劳力者。但是,中国的战略是大鱼小虾一口吞,什么也不放过。中国统治者有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认为只有什么都不求人,别人不但卡不到脖子,就是脚腕也卡不到,这才能到达绝对安全。
中国将产业政策用到极致,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国家补贴,产业内卷,将某个产业做强做大,消灭一切对手,做到垄断。但中国的垄断和资本主义的垄断还不一样,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截取垄断利润,而是一种战略工具。如稀土,其实中国追求稀土垄断并不赚钱,还对环境有很大损害,但稀土垄断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连美国也被迫屈服。
如果说当年中国还弱小,垄断个鞋子袜子的,别的国家还不在乎,但现在中国的国家规模大了,全国一心搞一个项目,几乎无往而不胜。今年7月,八名欧美风投公司的合伙人共同赴华考察,通过走访工厂,与当地投资人交谈,采访企业创始人等,得出了一个结论:西方国家绿色能源项目,已经不具备投资价值!为啥?因为你就算搞出来,在成本上也没法跟中国竞争啊!投资它还有啥意义呢?
当然,中国的成功不光因为产业政策,而是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AI革命综合因素的结果。这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工业产值将达到全球的45%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目标似乎是要建设一个自己什么都会做,什么也不缺的帝国,问题是他也不像以前的中华帝国,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要将其产品,服务输往全世界,将当地的一切产业都打败。全世界的人的前途,就是当个要饭的,不用你干什么,不用你说什么,听话就行!面对这个吃软饭的前景,没人会觉得安全,你老大心情好时给我一点饭吃,但你不会永远心情好!
美国明显是走下坡路了,特朗普的吃像也难看,当世界意识到,现在美国可能真的挺不住了,真的要倒了,走了,他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要支持他,留住他,包括在贸易上吃点亏!
但中国似乎势不可挡!中国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机械臂大国。仅仅2023年一年,中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27.63万台,占全球总量的51%,超过其他国家总和!说实话,这真是对其他国家降维打击了。
为啥?因为机械臂这玩意不拿工资啊,用电就可以。只需要付出一个前期采购成本,就可以长期使用,成本压低到极致。在过去,一些国家还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抢订单,但现在呢?你人力再廉价,能比得上钢铁的机械臂廉价?这样一来,后发国家想搞工业化,也搞不成了。
中国制造业不仅先进、成本低,在效率上也是极其惊人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和德国工厂,明明都是一样的标准,但为啥产量天差地别?如德国工厂,平均产能一年大概二三十万辆的样子。但是上海工厂呢?2024年达到了91.6万辆的产量!
为啥差别那么大?原因很简单,上海工厂毗临长三角汽车产业链集群,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密集分布,大幅减少了供应链复杂度。特斯拉的成功并非个例,许多跨国企业都发现,在中国生产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提高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
更可怕的是,这种产业集群,不仅仅在汽车领域存在,在任何制造领域都存在。一位制造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虽然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更低,但零散的产业布局导致原材料采购周期长,配套设备维修困难,物流成本高昂。综合算下来,单件产品的总成本反而比中国高出30%-40%。
如果说这种产业集群是看得见的,那么中国的物流优势,是看不见但又实实在在的存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和港口体系,物流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原材料的输入还是成品的输出,都可以通过多式联运快速完成。比如上海洋山,这个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吊桥无人操作,集装箱自动流转,每昼夜可处理超过2万个标准箱。从这里出发的货物,24小时就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快速分拨到全国各地。
此外,中国还拥有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里程、最发达的高铁网络。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物流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制造业的竞争力。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原材料的物流成本(不是商品物流成本)占比仅为10%左右,远低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更可怕的是,这种优势,正在不断进化。
说实话,在过去,许多人担心低端制造业会因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而逐渐向外转移。但现实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中国甚至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也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以纺织行业为例,尽管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的人工工资远低于中国,但今年上半年,这些国家的纺织厂纷纷抱怨,即便工资成本更低,它们在综合成本和效率上依然无法与中国工厂抗衡。今年年初,印尼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纺织厂Sritex宣告破产。从2015年以来,印尼已经超过100家纺织厂破产了,正式宣告了廉价劳动力神话的破灭。
咱们都听过一句话: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为什么?因为大树的树冠吸收了绝大部分阳光,导致地面野草很难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生存不下去。我们没法指责大树,因为这并不是大树刻意如此,而是一个普遍的世间规律罢了。
同样的道理,中国制造业占世界45%之后,也会出现这样一种“大树效应”。因为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AI革命等因素,让中国获得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导致其他国家搞工业化变成了彻底的赔钱买卖。
所以有人才会说,中国将焊死工业化的大门。
但一个人如果让别人无路可走,追求绝对的胜利,注定是不长久的。我在既往的岁月里看到了强大苏联的极盛和崩溃,看到一枝独秀的美帝国主义的极盛到衰退,看到了日本从美国眼里的头号经济对手衰落到不值一提的过程,但愿在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中国的衰落。但是,既然在50年不到的时间能看到这么多帝国盛衰,应该说这些都是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