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版的针对中国芯片的封锁令,又特别针对华为生产的AI芯片。美国商务部明确指出,“华为昇腾”系列芯片被推定受EAR(出口管理条例)管制。同时警告业界,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芯片都可能违反美国的出口管制规定。
但几乎同时,小米宣布将研发3nm的AI芯片,美国屁也没放一个。要说到先进性,华为的还是较为落后的7nm级别的,为什么美国对华为和小米区别对待呢?
美国的技术封锁策略,在当年和苏联集团的斗争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美国联合西方,对苏联集团(80年代前包括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使得苏联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几十年。这对苏联最后在冷战中落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当美国在2012年开始要考虑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时,却发现了一个难题。和苏联不同,中国的经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紧密相连,中国既是西方的主要供应商,也是重要市场。以芯片为例,研究生产芯片的投资巨大,必须有足够大的市场才能取得盈利,继续生存。而中国是芯片的主要消费市场,世界上大多数的电子产品都产自中国,中国需要花费比石油进口更多的钱去进口芯片,安装在电子产品中,提供给本国和世界各国。如果对中国芯片禁运,那些西方芯片生产商也失去了大块市场,难以盈利,甚至要破产了。
如何既对中国技术封锁,又不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呢?真正开始动手的,还是特朗普。在他的第一任期内,开始了行动,首先把目标对准当时发展迅速,风头正健的华为。2019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70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主要内容: 未经美国政府批准,华为将无法向购买含美国专利的元器件和技术。这意味着包括芯片、软件(如安卓系统)等关键美国产品和技术都将受到严格限制。但是,大多数中国电子企业,包括小米,腾讯都未被列入实体清单,因此它们依然可以购买和使用美国设计,台积电,三星等生产的手机芯片和使用安卓系统。
这种差别性的封锁策略,旨在构建一个依附性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打击摆脱美国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突破。应该说,这个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严重打击了华为发展的势头,而美国依然占有了中国市场的大头,似乎满足了既对中国技术封锁,又不影响美国的经济利益的目的。
然而中国也没有坐以待毙,在尽一切努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中国2025”的推出以及成功实施,使得中国在近十个关键性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在电动汽车,新能源,AI,甚至在军工方面,已经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取得自主,甚至超越美国的成就。就是华为,也在国家的扶持下,实现了摆脱美国专利的技术突破,甚至开发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去年在中国市场,手机销量超过了苹果。华为也开发出自己的AI芯片,具有取代Nvidia芯片的潜力。
美国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华为,但小米则不同,一是小米玄戒没进老美实体清单,可以正常申请使用美系技术;二是小米在规则上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比如,它采用外挂联发科5G基带的设计,利用联发科的身份绕过限制;三是,美国打压的是技术自主性,小米目前暂未突破 “设计 - 制造 - 专利” 这条美国控制链,使用的IP架构、工具等均为脱离美系技术,因此构不成技术 “威胁”。特别要说的是,小米芯片还是在台积电代工的,台积电具有荷兰的可以生产3nm芯片的机器。因此,小米的芯片,本质上只是按照美国制程设计,制造的,不算什么创新,哪一天美国下令禁止了,那它啥也不是。
美国也正在通过选择性制裁塑造 “合规者获益” 的假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它的两个目的:1. 技术渗透:玄戒 O1用的是ARM架构,关键验证工具也依赖美国 Synopsys,美国可借此监控中国芯片设计动态;2. 舆论塑造:将华为定义为 “国家安全威胁”,而将它潜意识里把小米包装成 “遵守国际规则” 的典范,用以削弱中国科技企业的团结意识。
在商业领域,资本家和消费者都是没有祖国的。你会因为爱国,不买日本汽车而去买质量不可靠的中国汽车吗?中国的电子企业也一样,如果有质量可靠的美国芯片,是不会因为爱国而去选择国产的。因此,美国这种选择性制裁的政策,是挺明智的。
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多次就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发表看法,他认为美国不应该放弃其在中国AI领域的主导权,并对当前的限制政策持批评态度。他的主要理由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地缘政治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中国本土AI芯片发展: 黄仁勋认为,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并未能有效遏制中国AI技术的发展,反而刺激了中国公司加速研发自己的AI芯片和技术。他指出,由于无法获得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中国企业被“逼”着去寻找和开发“次优选择”,并获得了政府的强大支持。他曾公开表示,管制措施是“失败的”,因为“本地公司非常有才华,也非常坚定,出口管制给了他们精神、能量和政府支持,以加速他们的发展。”
市场份额流失,损害美国公司利益: 黄仁勋透露,在几年前(大约2021年初)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高达95%左右,但现在已经降至约50%。他强调,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仅会给英伟达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损失,还会导致美国税收收入减少,并可能影响美国本土的就业和产业发展。他认为,放弃中国市场是“可惜的”,因为中国AI市场在未来几年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的规模。
全球技术扩散对美国有利,而非限制: 黄仁勋认为,美国应该致力于加速其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而不是限制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获取美国技术。他认为,通过广泛的技术扩散,美国可以保持其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推动全球AI生态系统的发展。如果美国技术缺席,其他国家可能会转向包括华为在内的战略竞争对手,这反而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优势。
中国AI研发实力强大: 黄仁勋承认,中国在AI领域拥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庞大的研发人才。他指出,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且中国在软件方面“非常擅长”。他甚至公开赞扬了中国的一些AI公司,如DeepSeek,认为其发展推动了AI基础设施的需求。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美国的顶级芯片,中国也有能力通过其他途径(例如优化现有芯片、开发本土替代品,或者通过软件创新)继续推进AI研究和应用。
长期竞争力受损: 黄仁勋担心,如果美国公司被排除在中国AI市场之外,中国本土企业将有机会发展出与美国技术兼容的本土AI生态系统,并最终可能在其他市场与美国公司竞争。他认为,这会使得美国在AI领域的长期领导地位面临风险。
从英伟达已被允许开发适合于中国市场的合规芯片来看,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还是会走这样的选择性封锁政策,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而在其它领域,两国也会激烈的斗争。
这次贸易战中,特朗普先发飙,后妥协的情形,会在以后不断的出现。他在上次竞选时的口号,就是“选我,让美国重新伟大;选拜登,就是把美国出卖给中国”。这次竞选,没用这个口号,但打压中国,是其基本盘的核心述求,也是两党的共识,和美国民意最大的公约数。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贸易战,技术战,地缘政治战,冷战甚至热战,会层出不穷。但最后,rhetoric会让步于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妥协。最有可能的结果,就像在芯片战中体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