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8)
2017 (136)
2018 (148)
2019 (185)
2020 (305)
2021 (215)
2022 (127)
2023 (142)
2024 (142)
2025 (10)
有些毛粉,总爱过分吹嘘毛时代的成就,居然说那时代造出了大飞机,后来被洋奴卖掉了。我没机会接触飞机,但从小对汽车很感兴趣也有机会接触,就谈一谈我的亲身感受。
前几年去过古巴,发现那儿象个汽车博物馆,路上常能见到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汽车,就问怎么解决零件问题,美古是敌国,而且这些车也不再生产早就在美国淘汰干净了。导游说零件是古巴人手工制作的,Oh my god,这质量可是天晓得了。
70年代初的中国,也象个万国汽车博览会。马路上能看到二战时期的美国道奇十轮卡,中小吉普,应该有三十四年车龄了;苏制嘎斯,中国的解放牌卡车和很多杂牌汽车。我爸厂的司机老金,是我的邻居。他的评价是:美国车最好,苏联车其次,解放牌还行,其它车都是渣货,最近厂里进了一台“井冈山”卡车,开100公里就肯定会拋锚,每次出车都提心吊胆,根本没法用!
道奇十轮卡
苏制噶斯
解放车其实是美国30年代的产品,二战时美国将生产线援助苏联,苏联50年代援助了中国,建起了长春一汽。后来中苏分裂,中国以后陆续建起的汽车厂,都是以解放牌为模板的,但质量却没能达到解放车的水平。由于解放车的产量并不大,主要满足军用,援外,当时越南正在打仗,胡志明小道的军车损耗很大,主要是解放车。因此,国内运输严重缺乏车辆,汽车的生产和技术完全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解放车
这个问题在1973年左右突然得到了解决。仿佛一夜间,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小轮子的卡车,我爸厂也分了二辆。老金说,这是日本赔给中国的,不要钱,日本人为了表示歉意,所以用小轮子以示自己是“小日本”。老金说,轮子虽小,装货不少,质量没得说,再也不用担心三天两头抛锚了。我到现在也没搞清那批日本车为什么用小轮子,因为以后也见到过大轮子的日产卡车。但学过历史知道,这时中日建交了,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大规模的援助。这段历史很少有人提起了,但始于文革末期的日本援助大大帮助了中国,不但是汽车,不久开始的电器进步也与日本援助有关。
首批援华的日本小轮五十铃卡车
再谈谈轿车。70年代初国产的轿车有红旗,上海等,红旗很少见到,上海车被称烂车,既不舒服质量也差。更多的是苏制伏尔加,标志是一个鹿,特征是前轮明显上翘,很独特也很威风,市级领导才能坐。还有波兰的华沙牌,局级领导可以坐,我有幸坐过一次,感觉就像腾云驾雾一样难以名状地舒服。现在也很难解释为何以后坐上再好的车,也没那种感觉了?
伏尔加轿车
华沙轿车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轿车潮水般进入中国,国人很快认识了那些豪华车的标志,一度还有人专门折这些标志讹钱。但普通人拥有私家车还是要到新世纪后,可能差不多2010左右,认得的人里十有八九拥车了。
中国人的消费观有点特别,爱炫富。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手机刚出来时比较贵,大街上就会有人提着走来走去,结婚时也是一手举鲜花一手拿手机,现在想起来象个猴似的。但想要用汽车炫富,还真得有点实力。由于中国对进口汽车收很高的关税,再加汽车使用维护耗材都很费钱,又不如房子那样保值,所以豪华车的顾客始终有限。中国私家车开始兴起时,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同时将其作为一个生计的来源或补充,就是出租车,注册的或非注册的(黑车,那时候还没滴滴网约车)。
最早的一批私家车,是一些进口的廉价车。80年代中期是苏联东欧制的,如“拉得”“布罗乃至”;90年代初是意大利的“菲亚特”,中后期是日本“大发”“夏利”。同时中国也开始生产一系列汽车,如“吉利”等。
私家车真正作为日用品而不是谋生工具进入普通中国人家庭,大致始于2004年吧。从那时起,就汽车消费水平而言,基本和国际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