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博客精选里的一篇“那年夏天,我们来到美国”的美文,勾起了我的回忆和共鸣。也在此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和历史资料,复习一下曾席卷中国一代人的出国奔赴美国的浪潮。
我出国的时间是2002年,那时候能到国外,特别是以留学生或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那可是一个不得了的成就,三亲六姑都要来庆祝,在农村里都要记上家谱,光宗耀祖了。
90年代初,有本红透全国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描写了改革开放后(1978年)第一批到美国的人们的生活, 那时候出国的主要途径还是依亲。我爸爸的一位同事,在单位里混得很窝心,快40岁了也没老婆。突然有人通过美国领事馆来找他,原来是他有位早年逃到台湾的亲戚死了无后,找到他去继承遗产了。那把他乐的,婚姻问题不费力迅速解决了,一班班人到他家里祝贺,听他一遍一遍地讲如何找到美国亲戚的英雄故事(现在成了他打电话到美领馆,千方百计找到了亲戚),看他摆布在美国的生活:有车,可是私家的;有电话,也是家里的;有洗衣机,衣服放进去就干的出来了;每天家里洗澡,不用到公共澡堂去排队了;喜欢的女人,就一起睡了,单位警察都不会管.....他讲得唾沫星横飞,听的人口水直冒。这是我最早的美国印象,象天堂一样。以后来了,也觉的那人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也没有太不靠谱。这些基础设施,如私家车,家用电话,空调,洗浴的,美国50-60年代就普及了。中国城市大约要到2010左右再普及吧,发展水平差半个世纪是有的。
大约到87年左右,国内人搞明白到美国读研究生,不但不要钱,还可以拿钱。而国内有博士学位的,或医学学士学位的(相当于美国的M.D),可以到美国大学作博士后。一时间,本科学生的最后几年都在攻读托福或GRE, 那时候新东方还没有发迹,但类似的培训机构已经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了。而医学毕业生,或各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则向美国的研究机构撒发雪片一样的博士后申请信。那时Email还不普及,可都是邮递快件,成本还是蛮高的。但这波子,出国了一大批人,包括现在国内各行业成了大人物的一些人。
国家这时醒过神来,认为培养的人才都出去了不成,而且对国内的士气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于是对出国留学加大了限制,除了要缴纳赔偿金外,还要求出国人员必须有亲属在国外才可以申请。而因私出国的研究人员,也加大了限制,规定必须要使用因公护照,期满后必须回国。 因为出国的博士后和研究人员都持J-1签证, 按美国规定,J-1的有效期仅3-5年,不得申请绿卡。如要换成可以移民的H签证,必须要原单位和中国政府批准得以豁免才行。这一招似乎严重阻碍了中国学生学者的美国梦。
但出国的洪流难以阻挡,而国家这些措施也执行得不是那么坚决。可能出国的人员中间很大一部分都是官员子弟,所以何必给自己过不去。所谓家属要求,很多也流于形式了,我的一个朋友自称她给几十个人出过亲属证明信,在美国敲个公证章就行,当过很多人的长辈。美国的Notary public,其本意是证明签字是发生在公证人眼皮底下,并不证明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很多地方这种公证都是免费的,公证官从来不会去验证内容。而J-1豁免, 由于当地中国领事馆有权限办理,里面找到人就直接批了,不用和原单位纠缠。有移民律师打广告,花5000美元可以搞定豁免并将因公护照变成可以移民的因私护照,肯定是串通了领事馆的。这样搞了几年,那些政策都不了了之了。最后,连出国赔偿金也不用交了,护照可以自己申请了而无需组织证明了。倒是那些交了赔偿金的叫屈不止了。
而从大约2007年开始,出国主流迅速被另外的途径取代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在乎那点奖学金,学费了。 自费留学取代了以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留学成为主流,当博士后也不太有吸引力了,再说美国的研究经费下降,自己培养的博士都填不满所以也不太有兴趣招中国学生了。而真正有钱的就走商业,投资移民的路了。
我是走的出国作博士后的路。还记得美国领事馆的那个牛,我打了半天的电话约签证,接线的报给我时间和号码就挂了,也不确认一下。签证那天下着雨,排队排了几里路,很长一段没有遮挡。而为美领馆工作的中国人也一股二鬼子样,见了那些老年人被雨淋得瑟瑟发抖也不问候一下或提供个雨伞。首先申看的也是几个中国毛丫头,一不顺眼就直接把文件从窗口扔出去,大厅里几个中国人保安也凶神恶煞,随时出手把人拖出去。和我排在一起前后十几个人,只有我一人签出,也就是拒签率90%以上。那时候要拿到个美国签证可是个低概率事件啊。
一回首,十五年过去了。出国热依然,但内容和形式已今非昔比。回首往事,只是觉得时间怎么过得那末快呢?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12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