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河”导致“妈廟河”变成污水渠,水清如鏡河水永成历史。妈廟这地方地理位置不错,面海背山,妈廟左右两也各有一条“小河”,其实其中一条就是山涧,另一条称得上是河“小河”,河面有两个足球场宽,河道弯弯曲曲,遇见狂风暴雨“黄泥水”急流滚滚,由于河道弯弯曲曲每一转角处都形成一个“深潭”。这条小河两边都是山坡,村民平时作业和投墟图方便,几百年下来走出两条只够一人通行小路。小路遇到狂风暴雨时就被滚滚急流“黄泥水”淹没无法通行,河水暴涨无法通过小路就不能“出勤”了。几百年走出的小路对妈廟人影响巨大,节日投墟要靠它、探亲访友也靠它、耕田种地更靠它。小路有如血管通向心脏“妈廟”。
小河平时水清如鏡两边山岭处有很多“坑笼田”有泉水的山坑就有水田(梯田)。在山坡有很多“斜地”,斜地只能种红薯、竽头之类杂粮。还可以种“斜禾”稻谷的一种,“坑笼田”种的是水稻,水稻和斜禾是有分别的,水稻必须有水的地方才能种,斜禾不须要。夏天小河近村那些水潭,我们小时候就在水潭“洗身仔”,冲凉“洗澡”兼游水。省掉家里挑水洗澡(大人还是在家里洗),村中男孩女孩都去水潭冲凉“洗澡”,那时七、八岁小孩是不穿衣服下水潭冲凉“洗澡”的,男孩女孩都一样。所以女孩要选择远离路边有密树的上游,比较偏僻的拐弯水潭洗,男的就无所谓了在下游那都能将就。
妈廟前期有很多盐田,盐田前身是“浪钉壩”。由于涨潮时海水会涌上来,村民人就利用“浪钉壩”开拓出一塊塊盐田,盐田是用鹅卵石铺盖再用厚重麻石“花岗岩”滚筒滚实而成。产盐后把盐用船运至上游公路旁的盐仓。然后再由人力挑到淡水。后来改用单车那时还没有汽车,等有汽车时盐田己退出历史舞台了,过去妈廟河很深,运盐船经常清理河道,把那些泥沙运走。妈廟河涨潮时会涌进海水,小时候经常在河口钓鱼捉蟹,浪钉壩很多小红蟹“螃蜞”,农村人没菜食,这些“螃蜞”正好大派用场,附近村民都来钓“螃蜞”腌好做菜用。
记得小河上游有座花岗岩粗大“麻石条”大桥,桥的位置有两个足球场宽,一共有五个桥墩,桥墩与桥墩之间放有长长六、七条笨重粗厚的花岗岩“麻石条”,日本时期石桥还能行车,62年我在桥附近农场做工,日日经过石桥,我在农场做工时的石桥己断得差不多了,桥墩与桥墩之间原有只六、七条粗厚“麻石条”,剩下一条,两条、。三条都有。粗厚“麻石条”有些断了几段掉在河底,有些一头直插河里一头还在桥墩上。过去没有起重机,这些粗厚“麻石条”是如何放上去的。92年我回乡石桥己不在了河也变了。
历史在演变河流也随着变化,妈廟这塊地方经过漫长的地形变迁后,地势慢慢抬高水位逐渐退却,潮汐时海水再也涌不上来,没有了海水作用致使盐田也退出历史舞台,不产盐盐船也不须要了,过去妈廟河要通盐船,河底的泥沙经常清理,自从盐田不产盐河道不须要盐船 ,河道不通船泥沙再也沒人清理,雨季上游泥沙源源不断冲入河道,日子一久河道越变越浅。我在家时河道己很浅,台风季节狂风暴雨时,因河道弯曲太多洪水排出缓慢,导致滚滚“黄泥水”经常冲进村子里。
七十年代妈廟河上游横向开出一段人工河“新开河”,“新开河”连同妈廟河如今改名叫“淡澳河”,淡澳河流经淡水河一段,前身是一条流向淡水河的小溪流,由于当年的淡水河在丰水期经常泛滥,为解决这洪涝问题,七十年代的惠阳地区调动了地区内的各县民工,经数年的努力,最终开挖而成,这条“新开河”汇聚几条支流向东南排入妈廟河。早期主要是为缓解淡水河及其下游的洪水压力而修建的。
自从“新开河”开通后己没有人去潭冲凉“洗澡”了。改革开放后妈廟河两岸的“浪钉壩”建了高楼,没有浪钉壩小红蟹“螃蜞”也绝迹了。近几年回乡所见妈廟河还在,但“新开河”导致妈廟河变成污水渠。小儿时河边玩耍的干净河沙变成污泥,河岸附近的浪钉树也不多见,河水浑浊不动有如死水、河边小树一片污泥,“新开河”为保一方,致使过去水清如鏡的河水永成历史。随着惠阳区的发展,近年来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新开河”流入了妈廟河,远远走过都能闻到一股臭味。
(总篇) 我的自述-(70年经历及所见所闻)…(加加插插修修改改难免有重复,请见谅)
点开→健康生活写博客,赞也好弹也罢,能获如此'青睐'就高兴。
(热帖博文 )
(修改过的博文 )
点开→(一):家乡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二十年间家乡生活见闻
( 亲身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大锅饭、三年困难时期 )
(家乡童年生活 )
点开→(三):偷渡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三次难忘的一段旅程
( 第一次随流走、第二次坐船走、第三次八日八夜行程 )
点开→(四):香港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十一年间香港生活见闻
( 经历过六七暴动、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时掣水、有史以来山泥倾泻)
点开→(五):英国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四十多年间英国生活见闻
( 经过打工、开外卖店及餐馆、卖水晶生涯 )
点开→(六):生活篇: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七十多个人生活点滴
(七十年來 生活点滴 )
点开→(七):谝闲传:我的自述-…老李的故事 …七十多年來见闻
( 东拉西址闲聊七十年來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