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这片子还不错的,我打75分,家里ABC们打60分。娱乐角度看,场面大,特效好,就是千万不要提拔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我想很多人反感的也是这种宣传。
这片子就看看特效也可以值回票价了。所以网上看盗版的说电影不好看,也能理解,看盗版就连特效都欣赏不了。而这电影故事薄弱,对人物塑造不够,没了特效就没有太多看点。
当观众不能理解人物所作所为的动机,就不能在情绪上产生共鸣,不能被打动。电影里的人物都不招人喜欢。
1.吴京是最大的败笔,一个空间站普通的宇航员,不听指令,没有集体观念,这种行为缺陷,导致空间站这条线硬伤太多。别的宇航员没有家人?就只有他在意?这么在意还十年不说话。他一上来就是阴谋论“叛逃“,所以不相信别人,要自己解决,置其他休眠的队友不顾,置几十万受精卵不顾,到处mess up。而他的动机只是救儿子,其实我宁可他是为了救地球,不然也太自私了。搞笑的是片子中处处有规则,处处提醒他违规,他一概不听。看见很多评论说这片子表现了中国人的集体观念,而不是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excuse me,中国人是对集体观念有什么误解?吴京恰恰表现了中国人不守规则,没有team work,总喜欢在别人背后搞自己一套的作风。把吴京塑造成英雄,我觉得悲哀,这到底是宣传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2联合政府就是一群傻子,事先不需要沟通,也不好好计划contingency plan(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吧),事后轻易同意他的乱搞。处处表明了你们不需要参与,我们都已经为你们的命运做好了决定。以联合政府如此之无脑,倒是能理解吴京的不信任,非要反抗,自己决定命运。这就是文化差异吧,这样的政府,这样的人民,在国内看,严丝合缝。离开中国的环境来看,就别扭了。另外联合国官方语言有六种,现在所有文件都保证有这六种语言的版本,所以电影里面联合政府不如直接说中文呢,扭扭捏捏说另外一种语言。然后几乎美国人就不存在,也挺可乐的。
3.没有必要把21岁的孩子拔高到人类救星的地步。而且就那么巧碰上一群软件也行,硬件也行的人。巧合太多,失去了说服力。其实不如就让那帮专家被派去做这个点燃木星的任务,俩孩子无意中卷入就可以了。
4.朵朵空洞的广播完全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家回头参与救援也不能让人感动。
5. 这个片子对生命的漠视也是个败笔。地球上一半人被放弃了,一笔带过,应该有更好的解释(比如某种没有来得及应对的灾难);吴京放弃久病的妻子,少了挣扎和难过,就只有计算后的冷血;空间站其他宇航员还能回到地球吗?其实都是几十秒就能交代一下剧情,会帮助观众情绪上层层推进,然而电影是不在意的。可是另一方面,电影里又好像挺在意生命。吴京经过计算能放弃老婆,却一定要救儿子,怀疑他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吧?运送火石的关键时刻,户口为了他的家人各种闹。这些前后矛盾的价值观,让我挺困惑的。难道只有自己家人重要,管他别人洪水滔天?
interstellar比这部电影好看很多,胜在能自圆其说,女儿是科学家,又有爸爸的帮助,她最后得出结果并不突兀。父女之间的感情塑造的也好,对爸爸的思念,后来怨恨,再后来和父亲相见,都合乎情理。这片子里对户口的怨恨塑造得不够。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导演在“ tell“,堆砌了几件事情,然后你们就感动吧,哭吧。一个好故事是自然而然的带人沉浸剧情。
其实大刘的原著还更好一些,乌合之众的盲目与悲哀,虽然灰暗,倒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再说原著是短篇,bug不多。要另起炉灶,改成长篇英雄故事,导演讲故事的功力不够,细节缺失。而且导演讲的吴京就是大刘书里的反派啊:不相信政府,只相信阴谋论。吴京就是一个反政府的角色,也或者是反政府的孙悟空形象,这里面倒是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也挺有意思。
Bruce Willis有一个老片子,ArmAgeddOn,是说一个行星要撞地球,紧急培训了一批没有什么文化的建筑工人上行星安置炸药。看流浪地球就想起那部片子,也是一群人牺牲小我,保卫地球。好莱坞的洗脑方式更加自然一点,中国的电影比较生硬,可能也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填鸭式教育有关,电影里看到太阳都快毁灭了,中国还是那样的教育,有点震惊。我们都逃不出自己认识的局限。
我其实觉得“流浪地球”是灾难片,不是科幻片。未来世界的各种场景,比如地下生活,比如那个莫名其妙难开的卡车,比如那架飞机,都不太体现出未来感。也还是细节不到位的缘故。
期待中国电影能把一个故事讲好,做到让人不知不觉流泪的地步。砸钱在特效上,反倒是最容易实现的。
周末和朋友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电影不值得75分,所表现的价值观扭曲,又得到如此广泛的叫好,让我对中国电影比较悲观。文化最终要打动人,还是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周末重新看了电影Arrival,是2016年最佳科幻片,“流浪地球“和这部电影的差距不在特效,而在无法改变的价值观。Arrival并没有特别大的场面,电影的气氛层层推进,有很多闪回,让人困惑。最后虽然谜底揭晓,但是并没有全部说出来,而留白之处,不是让人猜测辩解,而是思考而流泪。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努力的方向。
Arrival是根据一位出生在纽约的华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的短篇小说改编。今年准备读几本他的书。
准备写一篇博文。
Agree with your argument on the earth rotation. In fact, there is no need to arrest the earth rotation. The earth engines can simply burn and vector thrust (angle) in sync with the earth rotation. This will impart translational momentum to the earth and push it out of its original orbit, while maintaining its original rotational speed and direction.
这部电影小bug特别多,影响观感。另外价值观的问题无法改变也无法修补,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失望的地方。
演员太“演”了,大概也是因为演员都是不那么知名的缘故。
联合政府说的是法语,不是俄语,吴京那个搭档是俄国人。
影片里一开始就说明所有人都有自动翻译耳机,戴上后自动sync,因此不在乎谁说什么语言。
影片的灾难表现在木星引力下地球流浪计划收到的几乎无法逆转的情形,和如何解决的方式,不可思议的方式,这部分属于科幻部分。
灾难下人们共济的模式,很常见的表现方式。
硬伤是在科学常识上,地球是不能让其停止自转的,否则会失去地球磁场导致宇宙射线在第一时间杀死所有生物,地球也会失去大气,这种伤害不是木星引力的破坏能比的,在到达木星之前很久以前地区上就没人了。
影片以科幻的名义假设了很多前提,烧石头就可以获得近乎无限的核能是这部片子的不可少前提。如果能源不是问题,食品与氧气都可以造,但我还是认为无法解决宇宙射线问题,藏在地下也许可行,但出地面绝对不能裸露任何皮肤。
影片关于一个孩子想到点燃木星的主意也不算败笔,毕竟他并不是唯一这样想的,以色列先想到了,但计算证明没能力实现。事实上影片里也确实失败了,也就是并不是大人们不如孩子。
只不过没人想到要使用空间站的自杀模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