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笔记:终有一死 Being Mortal

(2018-03-12 04:44:25) 下一个

 

这本书的中译本标题是“最好的告别”,很文雅。然而我就喜欢英文字面的意思:“终有一死”。那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虽然听起来残酷粗暴不加掩饰,然而那就是最真实的生活。这本书五星推荐。

作者Atul是第二代印度移民,父母都是来自印度的医生,他本人也从医,写作是业余爱好,已经出版了几本书。最近连续看了两个印度医生写的畅销书,还是蛮佩服印裔二代在美国发展的迅猛势头。

书分两部分:如何度过有质量的老年生活;面临重大疾病时,如何安排最后的时刻。

书一开始就指出工业社会发展,养老从依靠家人转向依靠社会,然而新一代的生活方式真的就比从前的好吗?他介绍他在印度活到一百岁的祖父的养老生活,类似中国人家里的老祖宗。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个现代化社会,一切独立却相对孤独的老人,那农耕时代的温情,让我们既留恋且无奈—那种生活无论多好,在美国的人都已经无法回头了。虽然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却并不意味就是束手无策。什么是老年生活的保障?金钱?儿女?
我曾经见过两家养老院,有一所比较简陋寒伧,就是大概十来个老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每人有自己的卧室,有24小时护士负责一切杂事。可怕的是在里面的老人显然已经失去了时间观念,日期对他们全无意义。他们茫然无措,又对沦落到养老院暗自伤怀。让我参观后不寒而栗。还有一家如高级旅馆一样漂亮,里面主要按失忆和没有失忆把老人分成两组,失忆老人只能住在锁起来的地方。里面的管理护理人员非常专业,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是失忆老人也都收拾得整齐干净,衣服上没有污渍,身上没有异味。护理人员会跟他们做各种简单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们脑力锻炼,比如考他们2+2=?food有几个字母?这家养老院我还挺喜欢,将来老了会想来这里。这两家养老院的主要区别当然是钱。
然而读了书以后,又觉得第二家养老院也没有那么好了。看东西不能看表面浮华。按照这本书里讲的,有质量的老年生活需要亲友陪伴,社区支持,过有意义的生命。最后一点就有意思了。我参观的第一家养老院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里面的老人都给人以等死的感觉。
怎样才能做到有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负一定责任,比如照顾配偶,养宠物,哪怕养一盆花,都能提高生活质量。
书里举了一个医生的例子就很有启发,他行医到七十多岁才退休(生活很有意义),退休后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开始失忆,后来又失明的老伴。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照顾伴侣不再是负担,而是自己活下去的意义。所以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一定程度上来说从年轻时候就决定了:高质量的夫妻关系,体贴的儿女。
到了不能独立生活的时候,,就是进养老院,然后书里举了很多新型养老院的例子,这些养老院尊重老人的意愿,帮助他们过有意义的生活。

那么也有很多人走不到幸福终老这一步,就要面临大病。平常也能听到很多例子,比如得了凶险的癌症,到底要不要化疗忍受痛苦,还不见得有效?可能最后病人都是要离开人世,留下家属无尽悔恨。他说经历了ICU,化疗等经历的病人家属有非常高比例罹患抑郁症。他还引用think fast and slow这本书说,人的记忆不是记忆痛苦经历有多长,记得的是最痛苦的高峰,还有结局。所以减轻病人痛苦,安排一个良好的结局,对病人和家属都是至关重要的。他的建议是和病人讨论他们的意愿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生活中有没有完成的事吗?对于患病的后果,他们能接收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个病人说他只要能看电视,能吃冰淇淋,别的都可以忍受。而对于作者的父亲,他要求能做自己想干的事情,不愿意瘫痪在床失去尊严。因为两个人对未来的期许不同,在关键时刻做的决定也是不同的。跟病人讨论这些,作出病人想要的决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属的负罪感。
我们所有人,最后都会走上回家的道路。当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对于一切都没有控制。当我们走的时候,却可以提前了解,尽可能的控制离开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突发情况,任何一种计划都没有用了,然而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乐学乐游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各位的评论,这本书我强烈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最近经历身边人被送进hospice,家属举止无措,为他们感到既心疼又遗憾,如果他们能早点看到这本书该多好啊,等到真的需要的时候,已经太迟了。祝福大家都不要经历这些!
阿里巴巴他娘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乐学的笔记,那原著可以从略了,介绍的非常好,谢谢分享。
五梅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加之父母的经历,觉得此书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却又囿于传统观念而不敢说的大实话。另一本《When Breath Becomes Air》也很好,在命运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安然地面对反而使有生之年更有价值和光彩。喜欢和您这样爱读书、思考的人交流。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人有三种死:老死,病死,无知死(含意外)。我十几年前就开了胸,前年又开了胸。照美国大斧讲话:打开你的心包,翻开你的心脏,低下缝吧缝吧,你就又活了。至今,我是支架男,说出全身的支架数吓人。

人最大的残缺就是都知道最后都是死,但人人拼命想活千年。谢谢你的推荐帮中国人懂点生死。
糖糕儿 回复 悄悄话 在国内看过中文版,绝对好书!谢谢乐学乐游,你推荐的书都特别喜欢。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最近两年看公婆和自己父母的老年生活,开始想“老后”这个问题。我家的老人都曾开明,但真的老了,住院了,显现出的焦躁让人感到他对离开有恐惧,那时我就想应该给他们找本开导性的书,可是年老眼花,对读书也不感兴趣了。现在中国8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有能接受养老院的,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大家庭了,一个人很孤独。我父亲91岁一个人在家,虽说有保姆陪伴,仍是孤独,能感到他盼人来。我去过两家养老院,营养能保证,还有各种活动,再加上中国人爱说,爱搭话,比在家里有生气。但是,我家的老人认为去那里是很悲惨的事情。
早点读书,早点有精神准备,到时候回豁达一些吧。谢谢推荐!
一滴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推荐,我马上借了,今天晚上就开始读。
乐学乐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nla' 的评论 : 我同意宗教信仰让人们可以平静对待死亡。不过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在宗教之外安排。
anla 回复 悄悄话 没有宗教信仰做支持很难沟通,因为宗教的教育就是有关人的生与死的教育。比如佛教里的白骨经,基本就是教授人们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死后人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很全面的医疗知识普及,但现代中国人有谁会花点时间去了解呢。
步可妮 回复 悄悄话 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