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川普政府发动的新一轮全球性关税战,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转折点。这场关税战延续了川普2017–2021年任期内的贸易政策,但在战略深度和执行力度上更为激进。其影响范围之广、涉及国家之多、针对商品种类之丰富,均标志着全球贸易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阶段。
此次关税战波及多达180个国家,不仅针对中国、欧盟等传统贸易对手,还包括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友好国家。关税覆盖的商品种类从传统的钢铁、汽车,扩展至高科技设备、农产品和医药原料,几乎涵盖全球贸易的各个领域。与以往相比,这场关税战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贸易平衡,而是融入了更强烈的政治和战略意图,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推动美国在全球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川普政府以关税为工具,将其作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国家安全优先的杠杆,迫使他国在外交、防务开支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做出让步。不仅对北约盟国施加关税压力,要求增加军费开支,也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等邻国,通过关税威胁推动边境安全和反毒品合作的强化。配合科技脱钩与产业回流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或“近岸外包”。这场关税战将终结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加速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企业将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推动区域化和双边贸易协定的发展。
这场关税战不仅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而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经济战略重置。其核心是以战争思维为第一要素,压倒传统的经济商业利益。这种理念甚至得到了马斯克等商业巨头的支持,他们愿意牺牲短期经济利益,换取对全球秩序重塑的长期影响。
这场关税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会很快显现。首先,关税本质上是进口商品的税收,其成本通常由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分担。以2018-2019年贸易战为例,加征关税后,美国电子产品、机械和日常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此次关税战可能重现这一模式,美国消费者将面临食品、电子产品等必需品价格的上升。其次,制造业和科技行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关税增加的进口成本迫使企业选择承受更高费用或寻找替代供应商。这可能导致短期内的生产延误或商品短缺,尤其是对依赖中国零部件的行业。尽管关税可能为钢铁、铝等行业提供短期保护,但依赖进口原材料的行业(如汽车和科技)将面临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有一些受美国提高关税影响的国家,如中国,已明确表示将实施报复性关税,打击美国出口商。美国的农业、汽车和技术行业可能面临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中国若限制稀土出口,将对美国高科技产业造成显著冲击。其他各国可能为了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寻求新的贸易伙伴。
自4月2日关税战开打以后,美国股市经历了连日重挫,市值蒸发数以万亿计美元。甚至有人说关税战引起股票市场崩溃下跌是类似一种“自抠喉咙主动呕吐”的自残行为。一周以后,峰回路转。美国总统川普4月9日宣布,对多国实施的对等关税暂停实施90天,在全球范围仅立即实施10%的基础关税,但除了中国。于是,美股应声急涨。川普还宣布,把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立即增至125%,立即生效。这标志着美中贸易正式走向决裂。其他所有国家因为美国的关税豁免,而离开了战场,并且阻止了中国货物向其他国家转口的可能。
美国若能与其贸易伙伴通过谈判解决分歧,那就会逐步取消关税,使市场和供应链逐步稳定。若谈判失败,关税战升级,各国加征更高报复性关税,导致全球贸易收缩、通胀加剧和经济放缓。极端情况下,部分经济体可能陷入衰退,那美国也一定难以完全幸免。
川普政府的新一轮关税战看似是“保护美国”的经济防御,实则是力图主导新全球秩序的激进攻势。它将对国际经济体系、全球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模式带来深远冲击。这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未来走势取决于各国应对策略和谈判结果,既可能走向缓和,也可能进一步升级。川普关税政策的成败将取决于美国能否在不引发更大经济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其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