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

有感而发,何必问真假
正文

关于语言的一点杂想

(2016-01-06 16:00:16) 下一个

    华语是我的母语,可惜没有学好,至少我已经有点搞不清‘的地’的用法了。但是不影响我对于美好语言的喜爱。尤其是正式的、书面的中文,有它迷人的一面。不过这里想谈的是口语。

    往远了说,大家都知道四川方言中有句口头禅,‘老子’。乍听之下,会让人觉得说的人在占人便宜。不知以前是否有其他省份的人因此和川人干过架?不过,知道了也就了然了,也就是一种比较另类的自称,没有除了我以外更多的内涵。

    往近了说,有一个词是‘基友’。如果略有些网络用语的历史观的人应该知道,原意是指男同性恋。如今已经引申到‘朋友’的意思。在国内,听到一群名校的大学生,女孩子居多的,一口一个好基友的,最开始真的觉得刺耳。可是听多了,会习惯。如果不有意的控制,不定啥时候自己也会冒出这个词来代指‘朋友’。Sign。说到男同性恋,英语是Gay。记得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这个词以前在苏格兰英语中常用,指高兴。当然成为专有词了以后,估计没人会用这个词来表示高兴了。

    还有个网络词,也是一个非常口语的词,‘X你妹’,‘X’不一定是个很脏的字。虽然我不知其出处,但是本能的觉得这个词的本意应该是不好的。只是如今也是个口头禅了,有些人在说话时会脱口而出,对着朋友来一句,也没见朋友就恼的。

    还有一些单音节词,其实就是把后面的那个脏字省略了。如今也成了‘文明’的口头禅、网络语。比如‘去’,或者‘装’。当然还有更难听些的。

    其实这种例子有很多。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有些词,他们认为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就会很快的拾起来。即使是年长的人会看不惯,会抵触,但是终究不是主流,无法阻止此类词汇的蔓延。看看成语大会里,那么多的成语也在历史中改变了原意,这本身就是个语言的进化过程。

    所以,网络上有些用词,你可以不喜欢,不理睬就是。但是不要妄自揣测为别人多大的恶意,多一些宽容是否也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少些戾气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