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淘到了一对儿非常有意思的瓷器:清晚期黄地三彩包袱皮竹节圆形帽筒。听听这一长串名字蒙不蒙?其实把它分解开来就容易了:黄地儿三彩是在瓷器上以黄色做底色,再配以酱紫和蓝绿等色作为配色;包袱皮是从乾隆年开始的在瓷器外面再用瓷雕或堆,做出来在瓷器上面打个节的象形锦缎或锦带,形象就像包袱皮;竹节是用瓷器做成的类似竹节一个个排起来的长筒型瓷器,收藏界叫仿生瓷;帽筒俗称“官帽筒”,创于嘉庆盛于同治、光绪的放置官员花翎顶戴用的筒状瓷器。尽管帽筒由最初的实用价值最后变成了家庭常规摆设,甚至成为必备的嫁妆之一,其实我觉得有意思的并不是这个,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瓷器上的手写标签和封蜡章告诉我,这就是传说的早年从友谊商店卖出来的古董啊!!!!
说起友谊商店那可是中国商店独树一帜的传奇!用一个字来形容友谊商店那就是“牛”,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大牛”:))!!有多牛呢?话说俺即将出生的1964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等几个大城市先后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涉外商店:“华侨商店”。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为外宾、国外旅游团、涉外人员( 包括海员、游客、外交官、留学生等)、华侨以及特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干部专门的商店。结算方式是外汇和各种兑换券; 服务员要求会说外语,特别是英语和日语。那时候如果有人能拿着神秘的外汇券从友谊商店里买到诸如电视机、手表、威士忌、可口可乐之类的紧俏品,绝对是当时人们炫耀的资本。对访华的各国领导人来说,逛一逛友谊商店几乎是他们来华的不二选择。据说当年西哈努克亲王每次一来几乎就把店里的东西一扫光呢,几百个人为他搬东西都搬不完。。另外的购物狠角儿就是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她曾一次性购买50件漆器、200匹双皱丝绸和50块地毯。。。。因为建立友谊商店的目的一是对外的窗口,二是增加外汇收入。所以,出售的商品除了包括茅台在内的烟酒糖茶之外,还有上述的地毯、丝绸、家电和各类最具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个时候为了创外汇国家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制作了各种包括景泰蓝在内的工艺品和包括书画在内的各种艺术品,所以这个时期在古董鉴定上也称“出口创汇期”。在这其中最引外国人瞩目的就是古玩馆,当时国家规定:古玩限清乾隆以后,经过省市博物馆出具鉴定封蜡章后即可售卖!那个时候啊,友谊商店包括古玩在内的东西真是“超级好、超级便宜”啊!当然这“便宜”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是贵得很啊,但对那些外国人来说就是用白菜价买黄金!!那个时候因为国家给每个友谊商店都下了必须完成的外汇指标,这就导致为了卖多卖快,出售的价格极低;也导致有些友谊商店为了完成外汇指标把乾隆以前的古董放入“断代存异”的行列也都卖掉了!!!因此,有大量的日本人、香港人和其他外国古董商人因此蜂拥而至捡了许多许多“大漏”。就连马未都的一集“都嘟”都讲述超级遗憾错过了一个上海友谊商店后来卖3000万的乾隆瓷胎珐琅碗的遗憾故事呢(见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6qsIlfmNo)。话说那个时候,咱中国人别说在友谊商店买东西,就连进友谊商店走一圈都是挺牛的事儿!友谊商店使用外汇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91年,外汇券停止使用,普通中国人终于可以进入友谊商店购物了。
记得我第一次进友谊商店已经是1994年了,不记得有什么古董,当然我那时候对古董也不感兴趣,就觉得东西超级好!那次,LP给俺买了一副皮手套、一条真丝领带,至今还在俺的使用序列没退役呢!! 看图吧。。
各地的友谊商店
经过筛选的售货员和外宾
包括古董在内的各种商品
俺收的:早年来自西安友谊商店的“清晚期黄地三彩包袱皮竹节圆形帽筒”
谢谢!
你掏的宝贝看着不错,没想到,友谊商店海卖古董。
我最早是香港的亲戚带我去,后来是陪公司的外宾去:)
友谊商店的门口,就有不少求标的人,你只要亮一下护照,就”自然”有人过来洽谈。什么外汇和兑换券都小儿科,关键是那个”标”。
那张红衣服的售货员应该是广州友谊商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