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节:日本的工业化陷阱和社会资本被迫流入中国
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冲击了英国对中国贸易的管理。白银流向日资银行,假设一半的中日贸易是在日资银行结算的,那么至少有年均3000万两的白银盘桓在日资银行。日本替代了德国变成了吸取中国白银的吸尘器,他凭借着这个筹码,一变而为中国经济这张赌桌上的Major Player,有在上海金融界和英国平起平坐,睥睨汇丰,问鼎庄家的企图。英国必须认真看待日本的这个挑战,将日本当作合作伙伴,共同管理中国的金融贸易,大白话就是中国的白银周转你得拖上日本一起玩,你自己一个是玩不转地。这个有点像G2 。但是对英国来说,日本不是个好伙伴,它总是甩开游戏规则,擅自行动。比如对中国政府的放债。因为日本银行手中有巨额的中国白银,那么银行团自然要将日本包括进来,不但要请他进来,而且要给他坐第二把交椅。这个对英国人不算个问题。问题是日本人做了团里的老二后,不照团里的规矩办事。那么团里什么规矩?第一,联合行动,不能单独行动,否则要这个团干吗?第二,债权必须要担保。不可以不经担保就借出款项。有疑问吗?日本人说没有疑问,这二条都挺合理的。一转身,单独向段祺瑞借出了1.45亿日元的借款,而且基本没有担保,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人也基本没还这笔款子。一战期间到战后的那段日子里,根据日本人的估算,零零碎碎向中国各级政府借贷过3.86亿多的日元,基本都没担保,都收不回来。1929年南京政府清理外债,当时中国外债总额20亿元,政府承认16亿元,那些不被承认的倒霉债权,估计大多是日本人的。
那么好,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干?这个不合情理,对吧? 日本人又不蠢,挺精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干蠢事?要理解近代中日关系,进而理解工业化对落后国家的真正涵义,这个地方是枢纽。一句二句肯定说不清楚,要慢慢说。整篇说完了,你也就明白了。
1.工业发展服从贸易需要-英国的启示
First of all, 什么是国际贸易?到底怎么理解国际贸易?这个问题,你无可置疑的要看英国人怎么做,然后琢磨他这样做的道理。英国是不追求贸易顺差的,他讲究贸易平衡,讲究国际收支平衡。更大背景上看,英国也不刻意追求经济增长。你看他的举措,会看出很多道理。比如英国,工业革命,为天下先。你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以工业产品来和世界各国交换农产品,从而大赚便宜的。但是你再看英国的贸易收支,大感困惑。英国不是一个长期对外顺差的国家。事实上,英国从19世纪初开始,贸易上就出现大量的逆差,他只是1890年之后对中国是顺差,对印度都是逆差。而且英国对外逆差的金额都不小,从1830年的1000万英镑到1878年的1.1亿英镑,几乎年年逆差。1880-1913年均贸易逆差剔除再出口为8000多万镑。这个怎么可能?机器大工业,马达一转不就全抹平了?你有炮舰有银行,有全世界的市场,消除逆差不难呀。所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印英镑好过出力气干活,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可那时是金本位,每张钞票背后都要有黄金支撑,哪里可以像现在的美国那样QE无极限?既然排除印钞,那英国是怎么来支付这些巨额的逆差的呢?用劳务服务和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姑且按下不表,船运,金融,这些都是英国的比较优势,历来是赚大钱的行当。就是说英国人认为用劳务服务比用工业产品来交换农产品合算得多。资源消耗少,利润率高这是一个,二个,劳务服务不能储备,没有库存,先收钱再干活,一旦对方失去支付能力也可以从容退出。而工业体系,产能一旦上来了,就必须全速运转,退无可退。那么一旦对方失去支付能力,你怎么办?你只有承认债务结算,继续销售,账面盈利,赚到的钱都在对方口袋里。特殊情况下,你连个债务结算都拿不到,银货二讫之后,你半分钱都拿不回来。
举个现代的通俗易懂的例子,越南胡志明市第一个外销住宅,酒店开发区的台湾老板赚得钵满盆满,但是跳楼了。为什么呢,钵满盆满的是越南盾啊!他投入的可都是美元。这么巨额的利润汇不出去,等于没有。要么拿这个钱在越南从此干下去,子子孙孙当越南人?那你其实是被这个生意绑架了,无形中你的资本转移到了一个你本来只是想赚一票走人的地方。清末民初的中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多少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想进来赚上一票,然后全身而退,都没退成,他们的部分资本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没有支付能力呀!比这个更糟,有支付能力,可以跟你银货二讫,但是没有国际支付能力,没有外汇,没有自己的货币,更不用说什么本位币制。就是这点银块,你不拿,纯用债务结算?你不二傻子吗?你拿了,堆在库里怎么办?既不能运出去,也不敢长期存在库里。因为中国就这点白银,你不把它放出去周转,那你明年就不用做生意了。那么怎么放出去呢?满大街撒钱?有句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一语道破贸易结算的精髓。要我说,我们清末民初的形势更狠:不是我们的货币,也不是我们的问题。你们看着办吧。呵呵,这个要有多大的市场才能“狠”成这样?全世界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中国是怎么“咸鱼翻身”的?上面章节里说是因为他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这里在加上一条,就是他支付上的原始性,要么你不来做,要进来做,只能是这个做法。你能怎么办?你除了眼看自己的资本一点点被迫转移进中国还能怎么办?
现在你明白英国不追求贸易顺差的道理了吧。可是这个道理他是不会对人说的。你得自己观察,自己琢磨。还不仅是贸易平衡,英国的国际收支入超都是投向海外的。有学者认为正是英国人遵循严格原教旨自由贸易原则,将大量入超投向海外而不是投向本国的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致使19世纪末期德国的工业利用新技术优势追上了英国。这说明英国人认为工业发展应该服从贸易需要,而不是像后来的德,日那样的反过来。这里,我再狗尾续个貂,即使是海外投资,即使投向工业,英国也只是顺着贸易的生意链条上下几步做投资,码头,造船,交通,食品,纺织等等。你从来没看见过英国人在海外哪怕建立过一个钢铁厂吧,[1]英国从来没有向海外转移过自己的重化工业能力,除了二战时转向加拿大,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战后他就赶快拿回去了。因为他不追求多余的工业能力,所以它在贸易上控制得很好,没有被劫持的局面。当然这是对世界,对中国1890年以后还是顺差的,因而英国资本也是不得不转移入中国,但是他的速度是温和的。不像德日那样急迫。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英国掌握着全球的对华汇款,他的英镑是全球唯一的真正的外汇,他实际上可以自我创造外汇,这使得他在处理顺差汇出问题上比其他国家有办法的多。
英国人的贸易管理是非常优秀的,细节之处非常值得咀嚼。虽然有些离题,这里忍不住再说一个:大英帝国的军队走遍天下,他的军饷怎么发?汇丰代理英国财政部的远东出纳,一年经手的行政费用好几十万英镑。但是它对公职人员的薪水发的都是当地货币。香港的发港币,中国的发银元,你一旦调去了海参崴就发你卢布。这个估计我们现在都做不到,我们在非洲的维和部队,其工资一定是人民币打到国内工资账户上。那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要为当地制造一笔外汇收入嘛! 你的货进去了,他得有英镑汇出来才算完成交易嘛,他哪里来的英镑? 你必须为他创造出来。这还不光是军饷,军费也一样。庚子之后,帝国主义在中国驻军,我以前总以为驻军费总归是中国支付的。看了收支平衡表才知道,驻军费计在中国的收入项下,不是支出。而且数额巨大,动辄数千万关两一年。中国也因此每年雷打不动地收入数百至上千万英镑。这样的技术设计,他的思路就是为所在国创造一笔外汇收入以达到收支平衡。那么下一步的问题,国际贸易为什么一定要平衡,不平衡不可以吗?不可以的!因为这涉及到支付,一方长期出超,肯定不能持久,按照经典的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总是会自动回归平衡的,你不去干预它,那么它最多以缩量的方式回归平衡。而缩量违反了全球化这个大趋势,不是英国人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干预,上面的军饷,军费就是一种干预。什么传教啦,使团啦,办学啦,慈善啦都是一种干预,客观上让逆差的一方保持了起码的国际支付能力。说句大白话,从你身上赚来的必须返回部分给你。天底下没有赚了就走人的全球化!把国际贸易仅仅当做赚钱的工具来理解是错误的,有些东西在它的背后,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世界因此而慢慢大同。
[1]到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在印度建有铁厂,这固然是因为印度有铁矿,主要地还是因为日本出现了极强劲的生铁需求。只有到贸易需求上来了,英国才会进行工业投资。
那么你看英国?他的行为和法,德不一样吧?他没有到爱尔兰大打出手吧?为什么?因为他还hold得住。为什么人家hold不住,他还行?那就要去看看他的“生意经”到底是不是bullshit. 或许,这和打赢打输没有关系?或许世界上的确有不是强权的真理?
可是利润考量也有障眼法。比如日本一战四年,开足马力大赚其钱,可是有日本学者认为就日本的社会资本总量来看,这四年来的量没增加多少。就是说根本没有赚钱。这个说法可以从1918年米暴动上得到印证。要日本人起来暴动得压迫多大才能够做到?可是这四年来日本各大公司财阀的利润都是在20%左右的,报表出来都是靓丽的很。所以后进国家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到底是增加了全社会的财富,促进了全社会的幸福,还是只增加了一部分人的财富,促进了一部分人的幸福,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目前的结论是后进国家的所谓“资本主义大生产”与其说它是一种生产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分配方式,它以封建社会所不能想象的效率,对社会财富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动员,然后向一部分人做倾斜分配。这是真正的本土体西洋用,和资本主义没有半毛关系。而且它实际上在强化封建性。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即封建资本主义是也!
利润考量首先要做的是劳动力市场化,公平合理,在合理的劳动力成本基础上才能谈利润二字,不然都是虚假利润,刺刀下的利润,谈何资本主义!用到极致之处连封建都退过了,直接回到奴隶社会。怎么做到劳动力市场化?在吃饭的压力面前,人不是给口饭就肯干活的吗?这个就是收支平衡的妙用了。你一味追求出口顺差,你追求的其实不是顺外国人的差,你只是顺了本国无权势的底层人民的差,破除之道就是汇率的上升,逼迫你资本转向进口贸易,逼迫资本去关注底层的利益,因为要实现销售呀!Ford老先生又不是道德家,人家是个精明的商人而已。所以收支平衡会使得劳动力市场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利润对全社会的生产进行筛选,如此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德,日现在都不是这样的社会,中俄东南亚南美各国就更等而下之了。
说到底,就是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的脑功能的差别,你到底想要什么?月亮还是六便士?你要什么上帝就会给你什么,但是你的得付出相应的代价。人类总体而言是个悲剧。
说到僵尸企业,我的意思是,这种组织只有资本主义企业的形式,没有资本主义企业的灵魂,灵魂是什么呢,就是股东的利益至上,长远的利益至上,也就是你说的可持续性,贸易平衡的确能起到通过商人进行计划调节的作用,因为商人对数字和利润比较敏感,而官员对数字和税收比较敏感,观念不同。很多时候这种制度流传到别处的时候,只剩下形式而没有灵魂了,很多情况下是被官员当作工具来用的,比如增加GDP,增加税收,为小集团创收等等,大而不能倒是因为要维持现状。。。
说到英法竞争,我看到过英美历史学家的总结,大意是,英国人比较重视殖民和发展农业生产,这有益于战争能力,另外在人才政策方面兼收并蓄,在宗教方面比较宽容,什么呼格诺教徒,犹太人,只要有能力有技术的都允许定居;法国那边是重视贸易,不重视农耕,北美殖民地粮食不能自给,又对殖民海外的人员进行背景筛选,政治宗教背景不过关的不许出国:)
河流法国人探出来的多,是因为海边都被英国人占了,法国人只能通过河流去开发内地,
即使到了内地也不好好种地,以皮毛贸易为主。
可以说英国人殖民是为了去安身立命,比较踏实和讲究实用,法国人去是为了探险和争霸,
比较虚浮,被打败是不是可以不出意料之外?
日本的银行从一开始就是个奇葩。基本就是大藏省下面的工具。大藏省要钱,要很多很多的钱,建设祖国呀,银行就必须负责制造金钱。早期的日本银行存贷比倒挂比比皆是。人家金融决定经济,日本是经济拖着金融前进。至于僵尸倒是未必,日本银行的利润还是蛮高的。stretch这么厉害,利润怎么会差,就是不能出一点事,一个关东大地震银行业垮成一片。战前日本金融业就是这样颤颤巍巍地走过来的,反正政府是后盾,垮也垮不到哪里去。
英国我没有专门研究,只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注意到英国的行为和谁都不一样,继而思考了一些原因。我觉得贸易也好,经济也好关键是可持续三个字。大当然好,要可持续,大才有追求的价值。否则就是幻觉。怎么才能做到可持续?自由,不干预。英国人骨子里是顺其自然的哲学。不光是经济。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殖民北美,当初英法竞争,法国远远领先英国,地盘大,人数多。要什么给什么,要人,一下去了几个步兵团,要女人,全巴黎的妓女召集起来,愿意去的都被赐姓“徳”,称作国王的女儿。 反观英国呢?就是一家一户式的,村落式的,一小块一小块地在海边上,从不深入大陆。你注意到了吗,北美的河流法国人探险出来的很多。 英国人不care这些就是弄块地,靠海,耕种,过日子。结果如何?可持续,复利的威力啊!所以关键不是小大。要说工业能力的扩张,英国也有过,英国的铁路建设能力就大大地过剩了,这个没办法的,英国地小,没法不过剩,过剩了不也得向全世界扩张?不过也就是铁路,我还没有注意到英国其他工业能力有扩张的例子,说明什么?他不过剩。同样是岛国,差不多的人口,为什么日本一动就过剩?英国贸易是面对整个殖民地的,那日本贸易也是面对中美欧印的,又没有什么贸易障碍。思考到最后,我的结论是收支要配平,自然情况下收支不平总会引起商人的反应,你不去干预他,让他自然走平,实际上你在做自然筛选,不合理的被淘汰,合理的继续play,有了自然筛选,怎么还会有过剩? 利润关就过不了嘛!一般后进国家,如日本般的全方面赶超,几十年就建立了全面的工业体制,门类齐全,这肯定没有经过自然筛选,你不可能每个部门都具有比较优势,怎么可能,人家不要吃饭了吗?没有筛选,没有优胜劣汰,才会成为僵尸,但凡有一丁点筛选,你在成为僵尸的道路上分分秒秒都已经完蛋了,哪能像现在那样大而不倒?
会要求什么,关税,厘金?
好像这些都已经担保出去了吧?
还有一种可能是当时日本的银行已经成为僵尸企业,是军阀政客财阀的工具?
说到英国不在海外建岗厂,想起当年英国也不许北美殖民地建钢厂鞋帽厂,
不允许技工移民海外,肯定是有保护本土高端工业的考虑;
另外像米国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尽管这能赚很多钱,这些完全是政治方面的考虑。
撇开军用技术不谈,各国也有保持产业领先地位的考虑。
贸易似有获取更多资源,为本国工业寻找市场的作用,
英国本土比较小,所以本土工业的规模受限,扩张的动力不那么强,追求人上人,小确幸即可?
日本因为有征服满蒙中国以致东亚的野心,所以要追求大?
关于管理逆差顺差的问题,我倒是觉得有种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感觉,
看过一本讲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前后活动的书,似乎总统更关注的是政治方面的事情,
对具体的经济金融不是很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