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21
(2016-05-18 05:51:14)
下一个
反过来看,从中国内部的白银流向上,也能看出疑惑来。比方说1890-1930年间,侨汇年均7,8千万关两,占外汇收入的大头,中国也因此大致能达到国际收支平衡。这个肯定不对。你想啊,侨汇大部用于侨乡无疑,而且收汇行(汇丰)一定是现银解出。[1] 这好理解的,侨汇是家乡父老的养命钱嘛。而中国外贸逆差的口子在上海,外债本息支付也在上海,白银是在上海被支付进汇丰的,由汇丰兑成外汇汇出。如果汇丰的外汇果真是侨汇收入来平衡的话,那汇丰必然要将上海收进的白银运到广州厦门支付出去。而且这种上海向广东福建的白银流动是基本没有回路的。因为上海吸引内地的白银主要是沿长江上溯,直达四川,这些地方要进洋货,自然向上海采购。南方比如广东福建是不会向上海采购洋货的,有广州香港马尼拉在嘛,其理甚明。这样子年复一年的净流出,上海市面上早就白银枯竭了。我们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总体来说看到的还是白银充裕的样子,基本够用,可以支持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周转。说明什么?白银从上海流向侨乡的事情没有发生[2],进而又说明了汇丰的外汇进项里,侨汇不占主要比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从汇丰手里接管了国际收支,对外汇平衡问题特别重视。曾经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努力想搞懂侨汇问题,的确出了很多成果。我尊重这些成果,我想说的是侨汇问题是分内外二方面的。对内是白银流入,对外是外汇平衡。我承认我看到了清末民初在中国南方有大量的白银存量,这个和侨汇有直接的关系。[3]所以7000万到1亿一年的侨汇或许是有的。但这只是白银形式,货物形式进入,甚至信用形式流入的侨汇。外汇形式进入的侨汇断然没有这么多。[4]因为不存在上海白银流向南方的情况。那你以白银,货物,信用形式进入的侨汇对中国的外汇平衡没有直接的作用嘛。所以讨论侨汇,主要还是要注重其“镑汇”的部分。这部分外汇到底有多少,汇丰最清楚,不响而已,可见英人之阴。
英人不说,我们只能猜。证据有二: 一,抗战军兴,中英共同维持上海的外汇市场。当时南京政府的估计是上海外汇市场一年耗汇缺口1500万英镑。可是你看1939年3月中英第一次平准基金,1941年4月的中英第二次平准基金,中英双方都是各出500万镑。[5]那么还有500万镑的缺口怎么办?这明显的是指望侨汇来填上。因为此时能往中国汇钱的只有华侨。而且那时已经不用银元了,大多数侨汇都是走正常国际汇路进来的。所以至少1938,39年的侨汇中的外汇部分大致在500万镑,按旧时的英镑白银汇率算,合4000万两;二,1945年是推测侨汇数目的好年份。多年来由于战乱而断绝的侨汇因为胜利重新通了汇,或者即使有侨眷8年中没有断汇,但是胜利了,百废待兴,总会带来侨汇的激增。当年华侨个人不向家里汇款的恐怕极少。同时战时美英对中国公民的财产冻结还没有解除,海外华人资本回流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年的侨汇数目应该反映了海外侨汇的基本盘子。多少呢?美国商务部数据,2400万美元。按照战前一美元合1.5到2两的汇率来计算,就是3600万到4800万两。因此可以初步断定,1930年代侨汇的基本盘大致在4000万两左右。从这4000万两出发往前推,避开30年代早期公认的由于白银大贬值而触发的“侨汇”大汇入,沿着20年代,10年代,逐渐向前递减可也。亦或你认为大萧条后华侨日子也不好过,反而是20年代侨汇进来多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一分析就清楚了,指望侨汇来平衡中国的国际收支是不可能的。
有同学说了,你上面的分析都有点道理,只是这个4000万两的量定的太突兀,证据单薄点。这个问题呢,我也仔细想过了。其实要搞清国际收支项下的镑汇侨汇的量并不难,没必要从华侨人数,经济能力,人均汇款上着手,这样搞太复杂,吃力不讨好。你只要判定华南向上海的年均汇款净额,这个数额就是大致的侨汇金额。那,基本假设是这样的:上海向华南的汇款额=华南向上海的汇款额。理由,1930年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白银流向南方,并且一去不回头的事情,说明二厢可以相抵。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得很了。华南和上海之间的商贸不像其他地方,它是基本没有逆差的。它不从上海进洋货,哪里来的逆差?20年代,随着上海近代工业的崛起,有部分上海的机制产品如棉产品流入华南。可能会形成华南对上海的贸易逆差,至于程度有多大,我还要继续学习,观察。目前只能说这部分逆差不大。服务方面,只听说有广东帮,潮汕帮在上海打工,没听说上海人在广东打工的。所以华南上海之间一般正常的贸易服务项目应该是能够自相平衡的。[6]剩下的无偿转让部分就是由镑汇解出的白银侨汇和由华南汇向上海白银投资款项,这二者也应该可以自相平衡。而从华南汇入上海多数是发了财的广佬,到上海买房买地,花天酒地的,再就是华南流入上海的商业投资,这有多少金额?上海那时总共不过20万广东人,1万福建人。年均4000万两都怕是多估了。以后读书多注意这方面的数据随时修正。
[2]由于对南洋的贸易关系,上海在1900年之前每年大概有一,二百万两白银向华南流出,考虑到华南总也有款项向上海流动,这个因贸易进出口地点的不同所造成的上海白银向华南流动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到了1930年代,资料上才频频显示出上海白银流入华南,说明侨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来源是从1930年才开始的。 [3]广东地方大量发行双毫。张之洞的那个宝贝造币厂原来是开在广东的,可是广东地方因为双毫的流行,铜元没有市场。当时有几百万双毫的交易合同。不像是计价货币,需要真正交割。可见广东白银之多。 [4]闽粤二地,地下钱庄的传统源远流长,银钱进出的渠道五花八门,“镑汇”只是其中之一。 [5]1941年4月那次美国人也参乎进来了。出资5000万美元,但是有一条,得中英资金先顶上,用完了,才可以动用这5000万。其实就是一额度,安定人心用的,不是现钱。 [6]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在20,30年代一直闹独立,说明它经济上能够独立,才会有政治上的要求。经济独立最基本的就是广州和上海的埠际收支能够平衡。
重商,自由市场有关系,文治武功与民主有关系,米国人写过一篇文章,
比较大公司和海盗,发现海盗内部最平等和民主,大公司内部则等级森严。
英国为什么成功,你作为崇英的应该仔细研究一下:-),
英国人自己说可能跟引进中国文官制度有一定关系.
北欧出资本主义可能跟欧洲的封建和新教伦理有关系
资本主义出在文治武功都比较强的国家,或者文治武功都比较强的国家出资本主义,
中国的问题是这两方面很不平衡
南洋华侨银行有好几家大的,如丰业银行,当年在上海在南洋算是叱咤风云,后来都完蛋了。
如果上海真的是当时的远东金融中心,那么资金会向上海的黄金,
外汇,证券市场流动,或者汇丰在不同国家的分行之间融通拆借资金?
中国是逆差国,肯定会有某种机制吸引资金的,也许高利率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有个姓胡的银行家开了一家银行,重要业务就是吸收厦门的侨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