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18

(2016-04-25 05:05:48) 下一个
第三节:汇丰的戏法-白银对内,外汇对外的双平衡
第一小节:外债里的白银外汇平衡模式
说书到此,还没有被我绕昏的,尚保持头脑清醒的同学有疑问了。你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算了”二字。就像我国对手中的一万亿美债一样,不就是“算了”吗?哪个还会指望美国人还这个一万亿?那么上海对内地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逆差。汇丰对上海也可以用“算了”来了结贸易逆差。但是汇丰回过头去不是还是要对外付出外汇的吗?全世界的发货人是不会用“算了”来了结对华贸易货款的。那个“算了”的链条到汇丰为止。那么汇丰对中国用“算了”来了却中国的付款义务,[1]对世界却要承担起全中国的对外支付。那它还是个商业银行呢,利润考量何在?就算是大英帝国的政策工具,自私自利不就是大英帝国的一贯政策吗?凭什么来为中国做这个雷锋?不是说了吗,汇丰的利润主要的来自中国,汇丰这么多海外分行都不赚什么钱,真正赚钱的只有在中国。那么这些钱哪里冒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外贸逆差和外债赔款,单靠拆票这个单一工具无法阻挡白银流向汇丰,这个趋势到了庚子以后就越来越明显,汇丰一手托两家,对外,要付出外汇,对内要放出白银,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解答得了这些疑问吗?我解答得了,那我的中国近代史就算是通了。我可以试一试。中国近代史是个艰难的题目。资料浩如烟海,一辈子都看不完。有些资料你还永远看不到。比如汇丰的日常账册,来往信件,汇丰是永远不会让人看的。日本人当初抄了汇丰的时候倒是看到过一眼,不过你得懂日文不是,还要看东亚研究所在战败前那短短的几年里到底窥探出多少秘密。1950年代汇丰被赶出中国的时候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于是想到了撰史。它组织了一个内部人的班子,察看旧档案,摘抄出部分来,提供给一个英国历史学家来写汇丰史。1965年汇丰百年大庆,这部书出版。人家历史学家在前言里开宗明义,说我原始资料一份没见着,这部书是根据汇丰自己的摘录写成的,因此有点像个通俗故事,而且这也是汇丰的本意。汇丰愿意让人看作一个灰姑娘般成功的故事,至于怎么成功的,这些都是要带进坟墓的。其他的汇丰银行研究,或者中国近代金融研究,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记忆所及,没有一条资料是直接引自汇丰原始档案的。一般国内研究汇丰都是源自当时的报刊杂志和汇丰自己的财务年度报告。国外就是Frank HH King的那本汇丰史。大概到了1987年,汇丰觉得以前的那部汇丰史太不专业了,就挑了个香港大学的自己人,King 嘛,重写一遍。这次的确专业了,大部头四卷。似乎没有中文版。而且连英文版本地图书馆里都没有,Amazon上旧的一卷都要一百多,哪里读得起啊!不过我看读过此书的中国学者的引用也多是些财务报表等公开资料。


其实呢,大部头的汇丰史我虽然很感兴趣。但是跟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不太相干。我不用这么浩大卷帙,我只想知道汇丰史里的一小条,它在技术上是怎么做到对内放出白银,对外平衡外汇的。白银的事比较容易,因为这个事不是秘密,许多中国史料里都有记载。唯独外汇平衡的秘诀只有汇丰档案里才有,统治之术啊!怎么可能公布?你们自己猜去。那我就先易后难,从外债开始猜起。


如前所述,中国在甲午战争前,外汇的压力并不大。因为外贸还没有形成一面倒的逆差。外债也不过4000万关两,还都还了,余额有,不大。这个时期的汇丰手里没多少银子。它的拆票金额常年维持在一,二百万规两左右,还时不时地撤回融资。那个时候它还穷啊。不过穷归穷,做央行的志气并不短。那个时候它就瞄上了中国政府,要做政府的债权人。可是你不是没钱嘛?那有什么关系?可以做投行嘛!因为那时的欧洲资金泛滥,一个普法战争,50亿法郎的赔款,相当于10亿银元,二次公债就搞定了,还超额申购2倍,不单把债还了,法国战后复兴的资金都有了。利率呢?不过才5%。那你看看左宗棠1876第四次西征借款的利息15%,差多少?这里面汇丰实际只拿了10%,另外5%被个德国洋行拿走了。为什么呢?汇丰哪里有钱?不是要去找钱吗?欧洲大把的钱,清政府不愿拿,它还是比较偏爱在中国地界找钱,缓急之间,手可以撩着。中国地界谁有这五百万两?除了洋行还有谁?这样的借债模式其实汇丰并不喜欢,因为它不涉及外汇。债权债务双方都在中国地界,汇丰不过是一中间人,这样的中间人谁都可以做的,这不,左大人第五次借款不就找上胡雪岩了吗?要达到垄断清政府的债务,必须涉外。而且光白银周转是没用的。比如左宗棠的这1375万两西征借款,一部分还不是要付出去购买西洋军火?白银怎么支付? 不是还要靠汇丰兑成英镑?那汇丰哪里来的英镑?它还不是要靠外面汇入来平衡嘛?与其汇丰想方设法吸引外汇,不如中国政府直接对外借债,汇丰做个媒人,外汇白银一次搞定。


可是清政府对大规模海外借债是有顾忌的。外债最远发到香港为止。甲午战争后,自然顾不上这么许多了。这以后,中国的外债模式是这样的:中国还本付息的白银付到汇丰,汇丰将之兑成英镑汇出,这样汇丰手上有了白银的多仓,英镑的空仓。这二个仓是必须平掉的。白银积累在汇丰使本来就不宽裕的上海银根绷得更紧,影响所至,深入内地,极大地损害中国的贸易环境;外汇不能平衡将使得中国失去充足的外汇供应,触发白银外流。[2]这些都事关中国的生死存亡,绝不可等闲视之的。当时的中国人对这种国际贸易金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闻所未闻的,可偏偏又身不由己地卷入进去。它之所以毫发无损地走了过来,完全是因为有汇丰在牵手。办法就是还旧债,借新债。由汇丰做独家代理,还必须是汇丰做代理,因为白银在它手里,代理中国政府在欧洲发行外汇公债,这样外汇进来可以平衡以前的外汇空仓,空仓一旦平掉,白银的多仓自然成了应付账款,支付给中国政府,最终重新注入经济。以后,随着其他外国银行手中也慢慢积累了中国的白银,债权中介由汇丰独家,变成银行团分享。还规定中国政府的外债必须先向银行团筹借。袁世凯就不服,向比利时借了点。那比利时和中国没什么贸易,他手里没有因对华贸易顺差而积累下的白银,他也不能将白银船载以入,他给老袁的款子就是外汇汇入,可是老袁要外汇何用?老袁要的是白银!那白银还不是要过银行团这个关?银行团哪里肯用自己的白银为比利时作嫁衣裳? 结果这借款硬是被银行团逼得吐了回去。老袁还是不懂呀!货币统治这套东西直到1949年中国没什么人懂,在朝的孔宋,看着象懂行,其实也是半懂不懂。[3]


[1]所谓“算了”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通俗说法。其实是不可能“算了”的。比如我们的那一万亿美元的国债,明知收不回来,谁也不会明言“算了”。汇丰也不会。长期而言,汇丰是尽量将拆票控制在一个范围里,不让它无限膨胀。办法是时不时一边放出白银,一边催逼兑现庄票。真遇到大危机就逼着中国政府承认下部分债务,另外的部分谁欠谁还,决不轻易销账的。辛亥革命后,上海金融界共欠外国银行800万白银,一直逼债,直到20年代末才全部还清。同理上海对内地也是如此,账随欠随清,随清随欠,虽然欠款金额越来越大,实际上形成了内地对上海的永久性债务,但技术上,也不能说人家欠账不还。
[2]其中的道理,待我慢慢道来。
[3]即使中国当时的金融界人士也未必懂。比如1920年都知道有外国第二次银行团,其实还有个内国银行团是中国金融界组织的,要同洋人分政府贷款这杯羹。可见他们并不懂外债问题涉及外汇平衡,只有洋商银行可以办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哈神探' 的评论 : 汇丰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来控制中国乃至世界的物价,币值。它不过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一个统治工具。它的能耐来自于英镑的地位,和大英帝国遍布全球的金融商业网络。这个慢慢就会说到。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币值和物价是汇丰最终着眼的地方,你看现在的联储不也是紧盯利率和CPI么,
金银期货,大宗商品,国债市场都是地下有暗通道的,汇丰能平衡这些应该也不算太难吧。
米国有家大粮商叫Cargill,它有很详细的公司史,发掘发掘没准能找到些有意思的东西
豆腐干 回复 悄悄话 是啊,日本早就成为世界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源头。加上个定语:在美国的默许下。日元的流出可以增加对美元的需求,是美元维持币值的一个锚。
哈神探 回复 悄悄话 哈,现在日元/美元之间的CARRY-TRADE,对米国股市的影响也是巨大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