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比达到150%,这个数字足以引人深思。有必要搞这么高吗?80年以前中国经济那样的高速发展,这个比例平均也只有62.6%, 其中GDP增长最快的年份,1958年,17%,1970年18%,1978年,13% ,其对应的投资消费比分别不过63%,66%,88%。到了1978年,你明显地可以看出,加大投资已经不能大力拉动GDP增长了。换句话说,前30年的工业化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投资必须适度,用官方语言就是农轻重按比例发展。那么何以到了后30年的尾部,投资消费比会呈现如此奇葩的失常?
我们再和国际比较。计划经济的老大哥是苏联,看看如今俄罗斯的坦克坟场,看看如今西伯利亚被抛弃的一座座鬼城,这些工业化坟墓说明着一个事实:在大力投资建设工业化的道路上,谁都没法和老大哥比。那我们就来看看苏联的投资消费比。1970年到1990年的平均投资消费比为108%,而且历年相当平稳,基本就在108%左右的位置,即使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也是这样。如果说老大哥108%是计划经济的投资极限,那么我们的长期徘徊在150%则是大大超越了极限,苏联的教训,我们自己的教训都不支持这样大胆的超越,所以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在哪里?或许不和投资相干,和政府福利有关?我们来看看瑞典,高福利没有高过瑞典的。瑞典2014年投资消费比109%。如果150%这个比例是由于高福利导致的话,那么中国的政府福利应该高过瑞典40-50%,这个, 一望而知,荒谬绝伦。那么中国的经济近10几年来的高投资消费比例到底缘何而成?离奇的事实需要合理的解释。
这个解释说难也不难,当初参与制定政策的智囊教授们都还在,应该有人写回忆录的。只是我们这辈子不可能看到,三,五十年后应该真相大白。如果你好奇心特重,等不及了, 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个头脑游戏,自己来猜一猜其中的奥妙。
让我们回到1980年,化身为政府,千头万绪之中我们只关注城乡居民储蓄被淘空这一绪。这个问题就像一把利刃高悬头顶,自然就成为当务之急。怎么处理呢?游戏给出几个选项:一,老实承认亏空,向全国人民认错,求得谅解。二,借债,主要是外债,因为既然已经玩到掏空人民而人民茫然不知,那就无所谓内债了。而外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需要一个基本的市场。需要一些基本的经济法规和外部世界接轨。一句话,需要按人家的牌理出牌才能借到人家的钱。三,印钞。放水冲账面。然后你轻移鼠标,点了选项2和选项3。
恭喜你做了正确的选择。让我们先不谈选项2。进入选项3页面。屏幕上又出现了二个选项:印钞大致的时间段,印钞的数目。时间比较好办,这个掏空的居民储蓄本来是人民存钱防老的,按平均储蓄年龄40-50岁计算,放水35年就可以了断这个债务。所以让我们填入2015年。印钞的数目有些麻烦,印多少好呢?那要看你诚心还人民多少,一分都不想还呢,那就印100倍的钞,100元的名义债务,实际还你一元。具体点,到底要印多少?简单来说吧:198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0多亿, 放大100倍就是20万亿,再加上35年的人口增长,算它50%吧,30万亿。就是说,假如2015年 社会平均实际购买力和1980相当,而名义值冲高100倍,零售额达到30万亿的话,就什么都解决了。健入30万亿社会零售总额,游戏自动算出了配套M1,这个有现成的数学模型的,按前30年的历史纪录,社会零售总额/M1从1952年的6.2逐年下降,显示社会资本周转率越来越慢,到1980年为1.6。按趋势可以算出后30年平均社会零售总额/M1比例大概为1 。则30万亿社会零售额需要大约30万亿M1配套。游戏同时算出了从1980年到2015年间的GDP 平均增长率。没有GDP同步配套增长,这个游戏玩不下去的。同样按照既有的数学模型GDP 一般是2.2倍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那么2015年的GDP必须达到66万亿。大致就是这样几个参数。参数即定,执行是很简单的,电脑的执行力是很强大的。
这个游戏脑洞开大了。原来决定千千万万生灵生死悲欢的民生经济居然还可以这么玩。到了2015,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执行的情况,不得不佩服这台电脑的精确和强大。2015年GDP 67万亿,社会商品零售额30万亿。M1 ,30万亿。这是宏观数据,我们再来看看微观:工资,1980年代,大学毕业生50多元,如今5000多元。房价,1980年代一线大城市才几百元一平米,现在几万元。米价,当时一斤0.14元,如今3元多,这个没有100倍。但是城市居民月开销涨了近百倍是绝对有的。到底还有哪些商品上了百倍榜需要你自己在生活中留意观察。
这个游戏虽然只是臆想。但是能解释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不解之谜。比如货币超发。中国的货币到底超发了没有?老百姓的感觉和官方的数据形成对立。按官方提供的数据,央行非但没有超发,而且在货币发行上还可以称做是相当谨慎的。你不可以随便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现今信息世界,一手遮天制造假数据,至少在央行这个层次上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数据。20世纪初以来的人类金融实践给出了一些规律:一国之货币,其基石在于外汇储备。有以本币计价为一元的外汇储备,大致可以发出本币3元。这3元的本币叫做基础货币,用作最后的清结。以此为基础放大4倍,得12元本币,这12元就是社会货币总额,通常说得M2就是这位。以此规律来观察中国当今的货币状态,可以说是个非常健康的货币结构。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本币计价24万亿。M1 按理可以发到24X3=72万亿。2015年中国M1只发到30万亿,就是再发30万亿都没有过警戒线。M2发得略多一点130万亿,是M1的4.3倍,大致还是健康的。这些数据是拿得出手的。这个若说是不健康,这世界上谁是健康的?!好了,五毛们喜气洋洋,China Bashers Shut up 。
好吧,我们不玩这个数字游戏,我们回到基本层面上来。货币的用途是干吗的?支持经济的,对不对?那我们就来看看一个GDP的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持。
这是一张反映美国的社会资金周转率的图表。具体计算公式是GDP/M2 ,你可以看到100年来平均比率是1.675。大致是周转一次半。经济景气的时候可以达到2次,大萧条的时候接近1次。有没有低于1次的?从来没有过。周转零点几次,说明相对于产出,社会货币存量过多,美国的货币管理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比率非常高,平均8.8,就是说50年代中国的资金在飞快地周转。60年代正常些了,平均2.6。70年代滑落到1.4,基本和国际接轨了。但是79年80年的比率到了1以下,79年0.91, 80年0.75。就是说有货币发出后没有进入流通领域,直接变为存款。这个现象以前没有过的。外汇入境套取利息差是一个可能的解释,但是数额不会很大呀,何至于影响到周转率降到0.75?而且从79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社会资金周转率一路往下降,2015年的GDP/M2=0.51。简单理解就是130万亿的M2中有一半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或者说没有进入能被GDP统计进去的流通领域,主要就是指股,房二市。换句话说,中国货币M2起码有一半和经济发展无关,是用来做金融炒作的。股房二市就是做成的水池,专门用来接水的。注意了是先计划好放多少水,再建池子,和人家先有池子,慢慢池子大了,水随着同步增加不一样。现在他们又动脑筋在建第三个池子,叫做人民币国际化。为什么不断地需要建池子?因为水远远不断而来,池子不够啊!所以这真不是超发不超发的问题,是为发钞而发钞,发钞变成了终结目的。这个怎么来理解?
要不用我的头脑游戏来解释一下?2015年的参数是35年前就设定好的,然后逐年倒轧,每年的货币供应和与之配套的GDP增长都是硬任务,完不成必然拖累到下一年。于是官员考核,GDP 可以算是一票否决的核心内容。其实真要是考虑到环保,考虑到GDP质量,那在官员考核指标里加编些软性指标是易如反掌的事。比如将污染严重的GDP产出剔除,在地方GDP增长指标上加编投入产出比率,对它加减权等等办法有的是。之所以都没做,就是因为增长指标是硬任务,失期者斩,超额完成则有奖。所以老有网友发问,为什么一定要保7保8,为什么就不可以是4? 为什么人家4 就可以过日子,我们非得8,不然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其实老百姓4 也一样过日子,就是当官的4 过不成日子。就这么简单。
那么好,既然到年底GDP增长一定要达到某个数字。你指望地方官员怎么应对?一个是骗,骗是最有良心的应对,并不伤害经济。另一个是注水,死人不管,加大投资。投入产出比率低,投资效益差是计划经济,或者说官办经济的通病。基本建设投资/ GDP增长除去负值,52-60年平均247%,就是说投资247元才产生100元的增长,63-66年不错113%,69-80年275%。前30年基本就是投入250元增加100元的GDP. 再来看看近几年的数据,2006-2008年314%,2009-2013 年648%,2014年1003%,2015年1250%。投入产出比越低,效益越差,投入的力度就越大,投资消费比150%这个奇葩数据就是这样形成的。打个比方,官员好像医生,中国经济就是病人,病症是失眠,药方是安定。越吃病人的抗药性越强,对于官员来说,后面有把刀逼着,一定要病人立时三刻睡着,那么除了加大药量没有其他办法,30粒不行,50粒总行了吧。病人睡着了,官员就升迁了,至于病人能不能醒过来,那是后任官员的事,句号。
凡人怕果,菩萨怕因,因比果更难缠。中国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起因在哪里?就在于对工业化的理解有误。这个“有误”也是有前因的,那就是民族主义的妄自尊大,拒绝接受一个由英美领导的新世界。这也不仅是中国一家,法,德,俄,日,韩,中,伊朗,整个亚欧大陆都一样,一体拒绝海洋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新世界。其方法手段也是一样的,就是用政府引导的工业化来增强自己的力量。程度各有不同,本质是一样的。苏联最极端,最先垮掉,法德也出问题了。日本的日子难道比中国好过?好过还和中国争夺国际空间?他想向外扩张,说明他内部也是遭遇瓶颈的。那么这些国家有悔过吗?才不会呢!不到黄河是不会死心的。真正的全球化,自由贸易进而发展到世界政府,只有在亚欧大陆工业化的废墟中才能产生。此之前人类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场苦难。人类的愚昧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知识的无视。它可以在头脑里自成一个幻觉世界,然后一辈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拒绝所有与之相反的信息。这才是人类可怕的地方。
二战以后英国国内经济凋敝,国外殖民地纷纷独立,想搞凯恩斯主义估计也搞不起来。好像工党势大,一直搞社会主义,直到撒切尔夫人出山。有本书叫lord of finance, 讲一战以后大萧条之前的国际金融,凯恩斯主义出现的背景在那时候。
经济学家大凡有两种,
体制内国师,像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如果读过他们的传记,
发现都是机构智囊,主要为体制发表建设性意见
体制外愤青,马克思,以分析和批判为主:)
斯密,凯恩斯自不必讲,
弗里德曼的贡献是米帝关闭黄金窗口以后,米刀和黄金脱钩以后,
帮助建立芝加哥金融期货交易所,现在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国债期货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玩笑说,这哪是一党制?分明是届届不同的一次性多党制。
我个人认为当今中国的军功集团和后来产生的庞大国营集团,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最大障碍。
泛泛而谈,任何国家的大集团,都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美国的军队,军事工业集团,美国医生协会,甚至中产阶级整个阶层,都有他们要反对的变革。
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铲除了所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剩下了什么?只有那些连饭都要不着的乞丐了。因为能够要得着饭的乞丐都不会同意铲除那些有剩饭的人家。如果落到像太平天国一样,那些完全无依无靠,完全没有既得利益的人,要来推动社会变革,那就会非常可怕,他们推动的也绝不是进步。
只要不是外国势力,不是愤青,不是赤贫的人,考虑社会进步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利益集团加入到社会变革中来,不能轻易地说某某集团十恶不赦。
对一个社会经济的数据分析,除了考虑历史和形成现状的原因,还要考虑将来。比如,经济成长多少,如何分配,如何让各个集团都受益,都能支持变革。单纯从分配现状来证明不合理,太容易了,却没有什么建设性作用。
我个人觉得这种以数字为基础的分析很可能走进马克思的误区。在我来看,是马克思第一次把利润叫成了剩余价值。如果以利润命名,则已经默认了这些价值是资本家投资产生的,与工人无关。马克思换了一个名称,就产生了争论的空间。
马克思的致命错误在于把商业看成了一个静态,在一个很狭窄的时间段上,即一个企业的成熟期,分析这个企业的运营情况。而对一个企业的诞生和成长,资本,风险,马克思都忽视了。马克思看到了企业,却不看企业的诞生和成长,好像一个大企业天生就应该在哪儿。当然催生企业的企业家和资本都是寄生虫,是应该被消灭的对象。作为经济学研究,这种忽视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国家政策,这种忽视就是致命的。
苏联和中国的集约经济制度在简单的生产要求下,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很多现在的自由经济体,在原始资本积累的时候,都有用经济制度,殖民地制度等,让人口中的大部分进行集约生产的时期。就是美国,早年移民有一半是契约劳工,没有人身自由,还以为北美条件恶劣,人均寿命短,基本干到死。
很难想象一个全方位落后的经济体,如果没有一个政权强制老百姓受教育,投入生产,建立卫生,科研,工业,农业体系,这个经济体能短时间内改善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
如果一个商人,到了一帮原住民聚集的小岛,强制让原住民受教育,从事种植和生产,他的后代会不会是当地的富豪?共产党让中国现在有了一些财富,那些红二代会放弃这些财富吗?他们父辈在最初建设中的功劳让红二代到现在能合理地控制百分之几的财富?剩余价值有多少应该归创造企业本身的资本家?这些都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博主到了今天如果还像马克思一样只考虑静态的收入支出盈利,对博主本人没有影响,对其他人的思考就没有多大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