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4

(2015-11-06 05:04:31) 下一个
全世界的民族都用过铜作为货币,都放弃了。为什么呢?太重了。不方便大额支付。唯有中国坚持了2500年。那么中国人是怎么解决“钱重难行”的问题的呢?只有一个办法,大额支付不用青铜。战国西汉用黄铜,唐宋用绢,细麻布。宋元明用纸币,明清用白银。所以中国货币体制一直是双轨运行的。小额用铜,大额用随便什么合适的东西。其间也发明过纯信用货币,比如说大钱,直十,直百,一刀当五千,后来被逼无奈,干脆用纸。能用纸币,说明中国人是世界最早领悟货币本质的。它只是个信用嘛。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很自豪?不要自豪,要悲伤才对。这种理解的背后中国人经历了多少辛酸,多少苦难!没有一样合适的东西来做货币,自古以来到明末清初一直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历史上商品经济忽然繁荣的时期都是暂时解决了大额支付问题的时期。战国西汉的黄铜,唐中期以后的绢,宋的纸币,明清的白银。如果古代真有二,三百吨黄金储备的话,早就用作货币了,哪里还要那么辛苦地寻找替代物?比如汉武,急得没办法,杀了皇家园林里的白鹿,敲上图章用鹿皮当钱使,你不有黄金嘛?比如王莽,他要是真有七十万斤黄金,他何至于亡国?还一刀当五千,一个金饼扔出去,说它当十万都行。
这些都是从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困境来看,中国古代不可能有大量的黄金。其他历史资料也可以佐证这一看法。管子一书里说黄金一斤直钱四千;王莽官方牌价金一斤值钱一万。那么可以大致算出金铜比率的。秦汉斤等于260克。钱,管子时算秦半两好了,一钱8克吧。王莽时是五铢钱,一钱3.5克。这样子从战国到西汉的铜金比一直稳定在123比1附近。再来看清中期的数据。当时金银比价是金一银十,一两银可换制钱千文以上,算它千文好了。则金一两可换钱万文。一两37.5克,制钱一文3克。那么铜金比800比1。如此一比,结论似乎是中国古代金贱铜贵,这显然不对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古代的这些所谓金是成色各异的合金铜。那它自然比青铜贵。古代拿它来以近似1比123的汇率代替铜钱执行大额支付。这样50万钱的交易,用铜钱重约1.5吨,用金不过50斤,约合13公斤。出土文物中也有汉铜锭,上刻斤数,指而称之为汉金当然证据不足,提供思路则足够了。
最后来谈谈问题的另一面。你据上所说得出结论说汉金是铜不是金也是不很妥当的。中国地界上的黄金,现在用科学方法勘探似乎到处都有。在古代只有二个地方出金,山东,湖北。当然周边也有产金的,长城线以北从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云南广西越南北部都是产金区。但是唐以前这些地方我们够不着,只能靠贸易输入。所以三代二汉出土的黄金制品哪些是我们自己冶炼出来的,哪些是贸易输入的都很难说。而中原的黄金往往附着在铜矿石里。金铜熔点只差20摄氏度。古代只凭目力观察,能区别这20度的有几个?等到温度一下到达1084度的时候,金铜就一起溶化了。所以古代有些铜里还真有黄金。这些金的成色肯定是上品。交易起来1比123怕是打不住。而且可能市面上也看不到。因为汉朝的规矩,每年的祭祀,诸侯王,侯都要以金助祭。数量,成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不对就罪罚。你说数量还好办,成色怎么办?这不是逼着诸侯们不计代价收罗全国的上好成色的金吗?所以西汉皇帝赏赐有称金的,有称黄金的。称黄金的铜里怕是真杂有黄金,也未可知。不要说铜了,就是青铜钱币里有的也是含有黄金的。钱币学界老是有传闻某某年某某钱里有黄金,怕不是空穴来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